陳玲
【摘要】本文論述了“青春語文”倡導者王君老師的教學藝術,從王君老師浩瀚的語文教學藝術海洋中擷取“提挈”“質疑”“創作”“整合”“標點”這幾朵浪花,引領大家領略王君老師廣博的語文教學藝術。
【關鍵詞】王君 語文 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072-02
人生就是一場場遇見。而這一次遇見,是一個美麗的機緣。偶得一本王君老師的書,便一路追隨。她的書籍、博客課堂實錄……每一樣都給人巨大的心靈震撼與思想啟迪。從此在遠方、在心底,多了一位專業與精神上的導師。
王君老師是“青春語文”的倡導者,也是一位優秀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她以青春作帆,奮斗為槳,在教海瀟灑弄潮;她以生活為根,熱愛為源,在三尺講臺播灑芬芳。她用教學智慧與熱情把一篇篇看似單調的課文蘭心巧置,引導學生展開富有生機與創造性的解讀,催生了一節節智慧綻放、個性舒展、激情洋溢的語文課堂,也帶給我們廣大教師良多啟迪與思考。
一、提挈
提挈即是以課文中一個貫穿全文的詞或句子拎起整堂課的內容。這個詞或句子于文本篇幅而言是小而微的,對文本主題而言卻是貫穿的筋骨。一篇文章要講的內容很多,面面俱到的同時,往往也正是課文被肢解得支離破碎的時候,而提挈之法,卻正如一線串珠,能使授課思路清晰,教學流程自然流暢,教學板塊銜接緊密。王君老師對《散步》一課的處理就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她對提挈之法的熟練運用。《散步》一文開篇“我們在田野散步”這個看似平淡、被人忽略的句子,卻成為了王君老師“用課文中的一個句子提挈起整篇文章的教學”(王君語)的法寶。在“我們在田野散步”的統領下,王老師引領學生依次品析“我們”“田野”“散步”。走近“我們”,學生學會了分析人物,了解了人物塑造的方法;品讀了“田野”,孩子們感受了初春郊田的盎然生機,領會了景物描寫的妙用;攜手“散步”,師生們則一起感受生命的美好與秘密——“慢慢地,穩穩地”。也正是由這“慢慢地,穩穩地”,王老師話語巧妙一轉,把孩子們從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中心的領悟引導到了對文字的品讀上來。整堂課運用了提挈之法,上得自然流暢,不急不躁,正如散步一般,慢慢地,穩穩地,卻把腳印一步一步留在大家心底。
二、質疑
學貴有疑。對名家作品的質疑,尤其是對出現在課本上享受無上尊崇地位的名家作品的質疑、修改,體現的是可貴的思考意識,是勇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是對真善美的追求。不盲從,不放棄思考,這對我們廣大一線的教師和飽受“填鴨”之苦的中學生來說,是多么難能可貴的品質!而在王君老師的課堂上,卻常常能看到這種寶貴品質的閃光。《浪之歌》是紀伯倫著名散文詩篇之一。對于這篇借物抒懷的譯作,王君老師原來的設計是上成朗讀課,誰知課堂在一個孩子的質疑之下,卻變成了一節碰撞出思考與生成的“語文咀嚼課”。
朗讀完課文后,一名學生提出來:老師,我讀到最后一句的時候,總覺得不太舒服。你看“這就是我的生活;這就是我終生的工作”這句,這首散文詩的語言整體給人的感覺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這“工作”一詞很口語化,和全文的風格不協調。
面對學生的質疑,王君老師大膽而果斷地調整教學方向:“有道理,這是語體風格不統一的問題,看來是翻譯得不夠好。那么大家可以改一改。”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一個個都變成了“挑剔的小作家”。
生甲:可以改成“事業”,你看,“這就是我的事業”,更莊重、更神圣了。
生乙:如果要表達神圣的話,我認為還可以改成“這就是我的使命”。
生丁:還可以改成“這就是我的理想”。
……
在一些“硬背灌輸的多,鼓勵創新的少;鸚鵡學舌的多,獨立見解的少;旁征博引的多,自我思考的少”的“霸氣”老師的課堂上,剛才提出質疑的學生或許已經被罰站到教室后面去了,但在王君老師的課上,這樣愛質疑的“問題孩子”卻被她視若珍寶。她小心地呵護著他們這份可貴的“疑”,用智慧與耐心引導他們一步步地探索語文世界里的真善美,促成了許多寶貴的課堂生成。
三、創作
基于教材基礎的創作,是在對文本無比熟悉后的創造,是教師深厚功底的展示,更是教學智慧與勇氣的體現。對于學生而言,有什么能比教師的示范更有激勵作用呢?試問還有多少老師敢在或能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創作這種對語文教師來說本應掌握卻又被大多人忽略的能力常常在王君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大放異彩。王君老師在教授《木蘭詩》一課時,開篇即用當下比較流行的語言進行提問:你覺得木蘭是“女神”還是“女漢子”?當興趣高漲的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一步步豐富對人物的認識,最后得出結論“木蘭是女郎”時,大家都以為本課的內容已經圓滿。誰知王君老師卻宕開一筆,拋出另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問題:“你認為木蘭會成為剩女嗎?請你用學到的民歌的一些寫法,來‘推銷木蘭。”如果你以為本課的精彩到此為止那就大錯特錯了,令大家驚嘆的是,王君老師隨即出示了自己的創作:
爺娘說:
女兒花木蘭,蘭心可馨香。
天下說傳奇,奇孝我家演。
姐姐答: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家有蘭小妹,耕織一肩擔。
代父從軍去,華年因此耽。(問答句)
弟弟唱:
東市買好豬,西市買肥羊。
南市買鮮果,北市買美漿。
吾有蘭姐姐,慈愛勝爺娘。
疆場征戰歸,路長情更長。(互文句)
戰友贊: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同行十二年,不知沙場是妝場。
臨戰不驚忙,關山若等閑。
木蘭小女子,羞煞眾兒郎。(復沓句)
……
前面貌似閑筆的互文、復沓等修辭的分析,此時都得到了一一巧妙回應。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這才是教師優秀的示范。
四、整合
整合,即整理合并。相對于數學、物理等更具漸進性的學科,語文學科的知識板塊更具獨立性,語文教學理論、語文教學方法、語文教學資源、語文教材內容等都需要語文教師歸納、調整、組合,以最有效的整合方式呈現給學生,幫助他們高效學習。王君老師是整合的高手。她在教授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五課《詞五首》時就巧妙地把溫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李清照的《武陵春》和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五首詞進行整合。她打破了常規的時間順序教法,而通過一個“愁”字對它們進行了整合。王君老師請學生先把這五首詞按照“愁”的形式分一下類。學生很快把它們分成了寫女子的愁和男子的愁。接下來分析寫女子的愁的《望江南》和《武陵春》時,王君老師又拋出了另一個問題:“大家覺得這兩首詞中的女子,哪一個更愁?請說說你的理由。”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文本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最后得到了一致的結論:與《望江南》中還有可盼之人的女子相比,《武陵春》中喪偶的李清照更愁,因為“物是人非事事休”。前者是對心上人苦等不歸的失望,而后者是對生活深深的無望……通過對教材的整合,這節課堂的教學跳出了以往由教師從頭講到尾的單一的講解窠臼,變成了一節辯論型、探究型、對比型的,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生動課堂。
五、標點
小標點,金鑰匙。對標點符號的重視也是王君老師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寶庫中的一個法寶。在教學的過程中,王君老師不僅提醒學生重視標點符號在停頓、語氣、情感表達等方面的作用,而且引導他們利用這把金鑰匙,打開文本品讀的新世界。在《最后一課》的教學中,王君老師提醒孩子關注“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和“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這兩個句子中的分號。
師:分號的一般作用是——
生:表示并列。
師:“畫眉鳥宛轉地唱歌”這個句子刻畫了一副和平、生機盎然、和諧美好的畫面,而“普魯士兵正在操練”則讓人感受到了悲傷、憤慨,可是這兩個場景之間,作者卻用了一個表達并列關系的分號,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小弗朗士?
生:無憂無慮,天真、淘氣。
師:對,這就是小弗朗士的性格起點。我們再看第二個分號……
兩個不起眼的小分號,卻被王君老師的一雙慧眼給注意到了。在她的循循誘導下,學生在標點這把金鑰匙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深入文本,仿佛化身為了小弗朗士,由一個天真、不諳世事的孩童,在面臨國家巨變時,逐步變成切身感受亡國之痛的小大人。
以上所擷取的只是王君老師語文教學藝術海洋的幾朵浪花,王老師教學藝術的廣博與巧妙還遠遠不止這些。她以充沛的教學激情,豐厚的閱讀積淀,勤勉的寫作積累,高超的教學藝術,創造了中學語文教學上的一個又一個傳奇。她的教學智慧如明亮的燭光,照亮我們語文教學道路前進的方向,更給予我們希望與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君.聽王君講經典名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陳曉燕.簡簡單單、扎扎實實教語文——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初中語文教學觀摩活動的見與思[J].今日教育,2015(7,8)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