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改革開放浪潮的推動下我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也逐步顯現,極大的制約著我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本文以江蘇地區為例,對其內部存在的區域經濟差異展開研究,剖析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為江蘇省經濟健康、快速、協調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江蘇 區域經濟差異 對策
改革開放的政策導向為我國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創造了“中國式奇跡”,伴隨而來的是區域經濟差異的不斷擴大。但過大的區域經濟差異引發了區域市場分割、無序競爭等問題,降低了市場整體經濟效益,給我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一、江蘇省區域經濟現狀分析
江蘇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河網稠密、地勢低平、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等優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改革開放浪潮的推動下,江蘇地區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先行者,經濟增速和國內生產總值處于全國領先地位。雖然江蘇省經濟發展整體趨好,但在繁榮背后卻隱藏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主要包括:一是區域經濟總量和增速差異。在江蘇省,蘇州等5個蘇南城市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但蘇南地區人口還不到全省的三分之一;而徐州等5個蘇北城市占有全省接近一半的人口,但地區生產總值才占到全省的五分之一。此外,蘇中、蘇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明顯慢于蘇南地區,經濟實力與蘇南地區差異明顯。二是區域人均水平差異。據有關調查顯示,蘇南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蘇北地區的四倍以上,這一經濟差距已超過了國際安全警戒線3.5-4.0的區間,區域經濟發展嚴重失衡。三是區域經濟結構差異。經濟結構差異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產業結構差異,江蘇蘇南地區的主導產業是第二產業,而蘇中、蘇北地區的生產總值主要依賴于第一產業,農業和非農產業產值存在著巨大差距,產業結構的失衡進一步拉大了蘇南、蘇北的經濟差距。另一方面是所有制結構差異,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江蘇地區各區域改革進度差異較大,蘇南地區探索推進的“蘇南模式”激發了市場經濟活力,實現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而蘇中、蘇北地區改革進程緩慢,與蘇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
二、成因分析
(一)歷史因素
經濟發展是一個長期的不斷積累的過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該地區歷史基礎有著密切的關聯。在江蘇,蘇北地區曾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糧倉,但受黃河潰決影響陷入連年洪災的困境,全國的經濟中心便開始向蘇南轉移。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最先在蘇州、無錫等地發展起來,商品經濟在蘇南地區蓬勃發展。到了近代,江蘇的工業主要集中于蘇南,而蘇北地區僅有少量的工業企業,經濟發展上呈現出南高北低的局面。蘇北地區受自然災害和戰爭影響,缺乏有效的原始財富積累,在近現代經濟發展上也錯失了許多良機,經濟發展基礎明顯弱于蘇南。
(二)地理區位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理區位因素直接影響著該地區的開放次序和開放程度,是造成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關鍵因素。江蘇蘇南地區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帶,其北瀕長江,京杭運河、滬寧鐵路貫穿全境,便捷的交通系統方面了蘇南地區與其他城市間的經濟貿易往來,同時受上海輻射影響,上海地區產業轉移也讓蘇南地區成為技術、人才、資本等資源的重要匯集地,為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助力。江蘇蘇北地區受長江阻隔遠離上海這類經濟發達城市,且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經濟發展上的輻射帶動力不足使經濟發展勢頭較弱。
(三)文化因素
受各地區文化因素影響,各地方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心理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江蘇蘇南地區受西方資本主義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普遍開放,市場觀念意識強,在改革開放的政策背景下,人們勇于開拓創新,把握機遇,積極探索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而蘇中、蘇北地區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創新意識與蘇南相比則存在明顯不足,小農意識普遍,在經濟發展上缺乏打破傳統、挑戰自我的拼搏精神,同時對外來投資者的排外心理和對地方政府的依附心理制約了地區的開發開放。
(四)政策因素
區域經濟差異的不斷加劇與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有著密切的關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推動我國東部地區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升級改造,沿海優先開放等一系列區域經濟發展優惠政策使蘇南地區的發展受到了不小的支持和照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開發區建設等進一步加速了蘇南地區外資引進的步伐,外貿經濟的飛速發展推動了蘇南地區經濟發展的由內銷型逐步轉向外向型,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江蘇地方政府傾向性發展政策使南北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
三、解決對策
(一)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
要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應當充分借力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的推動全線經濟快速發展。一是推動沿江開發。當前國際市場上的產業、資本正面臨著新的格局調整,江蘇省應當搶抓這一歷史機遇縱深推進沿江開發,利用跨江聯動推動沿江兩岸實現資源、技術等優勢互補。二是推動沿海開發。蘇中、蘇北城市有著濱江臨海的地理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江海旅游等第三產業發展能夠為江蘇地區經濟發展打開新的突破口。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江蘇地區在工業化程度上存在南高北低的局面,縮小地區差異則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積極發展信息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產品價值低、資源能耗高等傳統產業的弊端不斷顯現,通過大力發展信息技術來推動產業升級改造、提升產品技術含量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研究內容。二是注重生態保護。傳統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的同時也阻礙了經濟的健康發展。走生態工業化之路,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三是加強對外開放,江蘇省應當借助經濟全球一體化發展之勢主動接受國內外轉移產業,利用瀕江臨海區位優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促進省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三)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加強跨區域經濟交流合作,打破地區保護桎梏是解決區域經濟差異的有效途徑。江蘇省應當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促進生產要素在各區域間的自由流動。同時,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應當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通過完善扶持機制,引導幫助蘇中、蘇北地區找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縮小與蘇南地區的發展差距。
參考資料
[1]朱黎霞.淺談江蘇南北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的發展[J].商場現代化,2014(3).
[2]萬曉寧.淺析江蘇區域經濟發展[J].改革與開放,2013(2).
作者簡介:祁嵐(1994-),江蘇蘇州人,學校: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