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甲俊
【摘要】我國經濟在經歷三十年的迅猛增長之后趨于平穩,增長速度相對放緩。但于此同時,經濟的下行給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壓力,也加大銀行的信貸等業務的風險。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厘清當前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產生源頭,并提出相應的、加強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措施。
【關鍵詞】經濟形勢 風險管理 強化措施
銀行,作為經營貨幣業務的金融機構,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自身的發展與經濟形勢休戚相關。隨著我國經濟軟著陸的新形勢,企業正面臨越來越殘酷的經營環境,尤其是對于小微企業而言,其停產及倒閉成為了“大概率事件”。這就加大了銀行的信貸風險,銀行所借貸給企業的資金難以回收,賬目上的不良貸款也不斷增多,嚴重降低銀行的運營效率及經濟效益,完善銀行的風險管理迫在眉睫。
銀行信用風險,正是指由于債務人未按合同規定履行自身義務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而給債權人或金融產品擁有者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在我國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信用風險已成為銀行所面臨主要風險,這也是本文對信用風險管理研究的意義所在。
一、銀行信用風險產生源頭分析
(一)銀行體制因素
體制因素是致使銀行信用風險較高的主要原因,其內在根源較為復雜。首先,當前我國各大商業銀行基本都由政府代表國有資本進行控股,其所有權的控制形式較為籠統,缺乏完備的“主權人格”來行使各項權利。因此,銀行的經營者相對而言缺乏所有者的監督與控制,其規避銀行信用風險的主觀能動性相對不足;其次,商業銀行的管理結構。我國商業銀行的主流組織結構為“金字塔”形,依照總行、分行、支行、儲蓄點逐級劃分,而管理的責任關系及內部消息的匯報均依照此傳遞鏈,這就帶來了過多的管理層級及權利的過度下放。管理層級過多,將會使得消息傳遞速度更慢、失真度更高,也意味上級總行行政命令的傳達與落實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且難以取得卓有成效的管理效果。同時,我國四大國有銀行均施行“分級核算,層層負責”的控制理念,銀行各個分支機構只需對其所在行負責,擁有較大的財務人事自主權。權利的過度下放會使得支行負責人缺乏有效制衡,其個人意志相對無阻力的執行會給銀行帶來較大的信用風險。
(二)外部環境因素
首先,當前社會總體缺乏信用文化基礎,從借貸企業到銀行職員對“信用”的內核均未形成清晰的認知。一方面,企業所提供給銀行的財務信息真實度較低,基層信貸人員對此類財務數據的審核力度相對不足;另一方面,信用評級結果尚未在貸款的決策與定價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次,外部監管存在“信息死角”。《中國人民銀行法》及《商業銀行法》有關信息披露的條例均僅僅停留在財務成果層面,而信用風險原本作為信息披露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卻缺乏硬性的規定,即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卻缺乏有效的監督。這也導致銀行在處理信用風險問題時全部依賴于自覺性,只需謀求短期經濟效益上的最大化,經常忽視信用風險所帶來的潛在危害,外部監管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揮。
(三)技術層面因素
信用評分法是當前商業銀行最為常用的信用風險管理辦法。該方法是指在綜合行業特點及企業發展階段等因素下,選取某些財務指標及其他指標,由專家判斷財務指標的權重并對其進行評分,最終將其匯總至信用總分,從而決定企業信用評級。信用評分的優點在于簡單易行,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但此種評分方法主觀性極強,過多依賴于專家,其指標及權重的分配相對隨意,缺乏嚴謹的標準。同時,財務指標的分析只能代表企業過去的營運能力,對未來的預測局限于短期,而非長期的償債能力。此外,鑒于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開展信用管理的時間較短,相關行業數據的搜集與積累不夠全面,這進而影響到對不同信用級別違約率及損失程度的統計分析。綜上所述,當前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手段相對匱乏。
二、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措施分析
(一)健全信用風險組織管理體系
正如前文所分析,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所實行的管理體制已嚴重拖累了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其按行政區所逐級劃分的總行、分行、支行不但影響內部溝通,更減弱了內部控制的力度。為解決此問題,商業銀行可從以下角度進行調整:首先,于董事會下設風險管控委員會。從而保障商業銀行有著最高級別的戰略風險管控機構,并以之輔助高層戰略的戰略決策,同時出臺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實施細則,確保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戰略、風險管理偏好在集團內部都有較強的一致性;其次,從執行層面對當前風險管理體制進行優化升級。收回各級支行的風險管控部門的管轄權,通過其上級的風險管理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強化其獨立性。從而有效約束銀行各級分支因短期經濟效益的誘惑而產生的“貸款沖動”,有效完善內部層面的信用風險管控。
(二)加強社會主義信用文化建設
我國信用體系建設起步晚、基礎薄弱是不爭的事實。而僅僅依靠銀行內部手段進行信用風險管控難免力有不逮。應從多個角度,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信用文化建設。具體而言,第一,銀行應會同社會多方利益主體,面向社會各個階層,大力推行“信用”理念,闡明其背后所蘊藏的重要性,普及金融知識及法律法規,并做好內部員工培訓工作,從而積極引導我國公民遵守信用意識的建立;第二,建立健全社會信用檔案。應以銀行為主體,對公民的信用歷史、償債能力、背景資料進行全面的評估,同時保障各大銀行之間的數據的互聯共通,豐富數據的積累,并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信用評級架構;第三,強化個人或企業的違約成本。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制定各種社會活動,如出國、借貸、入職等所需特定的信用評級,限制信用歷史較差公民的社會活動。最終加強社會主義信用文化的建設。
(三)完善銀行內部信用評級制度
鑒于我國缺乏例如穆迪、標準普爾等有公信力的外部評級機構,商業銀行應從內部著手,利用定量方法逐步完善自身的內部信用評級制度。銀行可以借鑒國外銀行優秀管理經驗,以定量分析為主、定性分析為輔,制定一套科學的、完整的風險計量模型。更可以利用新興技術開發客戶基礎數據庫及定向客戶追蹤系統,保障風險管控的自主運行。此外,銀行更可以將客戶信用評級納入實際應用,實行積極的貨幣定價政策。通過對客戶履約能力的研究及貸款金額制定相對應的貸款利率,在保障銀行獲取較高經濟利益的同時合理規避信用風險。在銀行的信用評級制度及客戶數據的積累逐步完善之后,銀行還可以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增強其風險管理的前瞻性,將信用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三、結束語
因我國經濟的下行,個人及企業債務人的違約概率大幅提升,銀行所需承擔的信用風險也越來越高。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對當前銀行信用風險的來源進行分析,并從組織管理體系、信用文化層面以及信用評級制度來探討銀行信用管理的具體措施。希望借本文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實踐。
參考文獻
[1]易蓉.銀行信用風險管理[D].復旦大學,2002.
[2]唐越.淺談“去杠桿化”背景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J].現代金融,2016(5):12-13.
[3]胡文勇,欒林,徐淋濤.直面供給側改革,深化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J].金融縱橫,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