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召賓+滿海紅
【摘要】PPP項目在我國已出現了三四十年的歷史,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PPP項目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成功的案例也屢見不鮮。但是,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PPP項目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PPP項目發展過程中,我國也有一些失敗的例子,本文通過失敗的風險分析,提出了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對PPP項目的進一步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PPP項目 社會資本 風險防范
一、引言
PPP模式的出現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國家為實現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舉措,更是順應了現階段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的要求。一方面,它有利于轉換政府的職能,有效減輕政府的財務負擔。以往,國家公共基礎設施都是政府投資建設,但是長期單一方式的發展已使政府“積勞成疾”,債務負擔不斷加重,PPP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PPP模式可以說是一種新的融資方式,它可以使政府從繁重的事務中脫身出來,從過去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變成一個監管的角色,從而保證質量,也可以在財政預算方面減輕政府壓力。另一方面,還可以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浪潮中來,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PPP項目的推廣可以充分利用社會閑置資金,提高生產效率,傳播最佳管理理念和經驗。
PPP項目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我國的發展還不成熟,失敗的案例也時有發生,在其背后存在許多問題和風險。我們應該從中發現潛在的風險,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我相信我國的PPP項目會有一片新天地。
二、PPP項目存在的風險
(一)融資風險
一般,PPP項目周期比較長,要持續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建設和運營資金十分巨大,加上我國融資結構不合理、金融市場不健全,資金籌措將是PPP項目發展的主要障礙。我國金融機構主要為國有企業提供資金需求,而對于私營企業的貸款門檻較高,加之項目周期較長,信用風險大,更成為金融機構為其放貸的一大顧慮。社會資本籌措不到所需資金,PPP項目就不能順利落地實施,這也是許多PPP項目夭折的重要原因。
(二)法律政策變動風險
任何PPP項目的實施,都是以項目落地之時有效的法律政策為依據,而PPP項目周期較長,誰也不能保證法律政策不會變化。法律政策一旦變動,很可能偏離合同簽訂時各方的預期,對合同的某一方帶來嚴重不利的后果,很可能造成項目成本增加、項目不可行,也有些是影響關聯產業發展,進而間接造成項目收益下降的情況,使一個項目由盛轉衰。這方面的風險,在高速公路行業,目前受影響比較大的有免征鮮活農產品的“綠色通道”政策、節假日免征小客車通行費政策,以及醞釀之中的降低通行費標準的政策,都將對項目的預期收益造成嚴重的影響。
(三)市場收益不足風險
PPP項目多為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設計高速公路、區域開發、環境治理等方面,盈利能力較弱,而盈利能力是社會資本最看中的地方,這又成為社會資本望而卻步的壁壘。以前基礎設施都是由政府投資建設,以提高人們的社會福利,收益甚微甚至無收益可言,以至于政府債務負擔不斷加重。而社會資本卻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原則來投資建設項目,PPP項目的微薄收入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如果提高價格會引起人們的不滿,使社會福利降低,社會資本不是慈善機構,他們不會“賠本賺吆喝”,所以,這一問題有待解決。
(四)市場需求變化風險
由于宏觀經濟、社會環境、人口變化等方面的原因是PPP項目的產出與人們的需求不匹配,使PPP項目提前進入衰退期。因為此項目周期較長,經濟的發展又如此迅速,這一風險的發生也不容小覷。就拿我國老百姓常提的三大件來說,上世紀50~60年代,“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80年代是電視機、冰箱和洗衣機;90年代是電話、電腦和空調。這些變化都與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更是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費需求自然會有所變化。
三、PPP項目的風險防范
PPP項目在我國的發展還不夠成熟,雖然國家近年來積極推進PPP項目,但是由于存在以上風險和種種問題,使許多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項目不能有效實施。PPP項目是國家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與經濟結構性調整和“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不謀而合。因此,國家和社會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規避PPP項目的潛在風險和各種問題,為PPP項目的成功實施保駕護航。
(一)建立合理的風險分配機制
風險分配的核心原則是有效分配,也就是將風險轉移給最有能力承擔的一方,使政府和社會資本各施其職,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提高整個項目的效率,最終實現互利共贏。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承擔風險的一方必須對該風險具有一定的控制力,有將風險轉移的渠道,對于該風險具有更大的控制力或經濟動機,承擔該風險更有效率;在風險發生時,不應將風險轉移給合同的另一方。因此政府應對此進行周密的考慮,并設置清晰合理的風險分配框架。投資估算風險、建設風險、資金風險、市場風險、財務風險由項目公司承擔;政策風險、政府采購風險由政府承擔。之所以這樣分配,其實就是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兒,讓最有能力承擔風險的合作者承擔風險。并通過一些邊界條件的設定,使得項目在建設運營過程中既做到成本最低,又做到收益最大。
(二)采取適當的利益補償措施
企業的本質是獲得利潤,而PPP模式的盈利性卻很差,這正是吸引不到民間資本的重要原因。為此,政府應該制定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從而讓更多的社會資本為經濟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其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增加項目的盈利性。政府可以租用其場地,開展各種活動,比如國家可以租用體育館舉行各種比賽等;其二,給予適當的資源補償。在將此項目交由社會資本運營時,可以適當劃撥一定的土地讓其進行開發,以滿足項目公司通過合理合法渠道獲得預期收益。
(三)完善與之有關的法律和監管制度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法可依,PPP項目也不例外。PPP項目作為我國的新生事物,正在以自己獨有的方式發展,國家和政府對于它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對PPP知識的學習,制定完善的法律和監管制度,為PPP項目的順利進行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政策支持,必要情況下可以開設PPP項目的咨詢服務。
PPP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會存在許多風險,本文通過對我國PPP項目進程中的主要風險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措施,希望能對PPP項目在我國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志明,張明,司丹.中國的PPP實踐:發展、模式、困境與出路[J].國際經濟評論,2015(4):68-84
[2]程連于.PPP模式與我國民間投資問題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9,03.-117-119.
[3]陳通,杜澤超,姚德利.基于PPP視角的公共項目風險因素重要性調查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1(11).
[4]楊衛華,戴大雙.BOT項目風險分擔理論研究與進展評述[J].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在線發表論文,2006-10-29.
[5]Terry Lyons,Martin Skit more.Project risk management in the Queensl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a surve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0.
[6]Lam PTI,Kumaraswamy MM and Ng TST.The use of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in Singapore[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4,22: 1067-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