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義輝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呈“兩位數”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作為世界經濟大國,伴隨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我國經濟發展中經濟結構、區域發展、環境污染等諸多經濟問題逐步顯現。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經濟增速也由高速增長轉變到中低速增長。深究經濟發展的主要根源與問題,我國提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市場的關鍵作用,倒逼政策變革,實現國家經濟結構性調整與經濟轉型發展,逐步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跨越。本文在概述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分析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改進完善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供給側 結構性 改革 政府 市場
伴隨改革開放的實施推進,我國經濟實現了長達30余年的快速增長,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宏觀調控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之人工成本優勢,外資大量涌入,產業經濟實現了較為“野蠻”的粗放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也暴露了諸如環境污染、高新技術匱乏、區域發展不均衡等突出的經濟問題。為優化經濟結構,實現均衡可持續發展,我國深刻分析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提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重大命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實現資源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質量。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述
(一)改革定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給側與結構性兩方面改革的融合,目的在于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實現我國經濟“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質轉型,成為經濟根基穩固、發展動力十足的經濟強國。一是定位于政府職能轉變,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使“無形的手”與“有形的手”相互作用,協調發展。二是定位于產業結構調整,消化過剩產能,促進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具備引領世界的核心競爭優勢。三是定位于區域均衡發展,徹底改變國家各區域間的不協調發展,實現東西區域統籌快速發展。四是定位于人民收入的跨越發展,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井”,實現人民收入的穩步持續提升。
(二)改革內容
結構性供給側改革不是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改革,而是對重要關鍵性領域的改革。結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表述以及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當前,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從“需求側管理”到“供給側管理”的重大調整。一是政府管理經濟方式改革,逐步實現簡政放權,實現管理向服務轉變。二是財稅政策改革,實現國民平等待遇,降低企業稅收負擔,增加企業發展活力。三是推進重要關鍵領域改革,如金融領域、高新技術領域,促進資源有效優化配置,創造新增需求,以體制調整促進結構調整,最終取得經濟轉型帶來的持續發展效果。
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可能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識不到位
筆者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于政府,政府要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制定有效政策,促進市場作用的發揮,以取得改革的實效。因此,如果政府認識不到位,將直接影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只看到眼前利益,認為區域內經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缺乏長遠考慮。二是隨著政府層級降低認識程度逐級遞減,認為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是中央的事,是上級的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二)政府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不到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轉型,對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改革措施是實現改革目標的重要抓手。因此,改革措施不到位,將使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一紙空談”。一是改革措施制定不到位,具體表現在滿足于刷標語、喊口號,制定措施浮于表面,藥不對癥,起不到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二是改革措施執行不到位,具體表現在政策措施缺乏宣貫,市場主題對政策不了解、不知曉,難以起到改革措施的真正作用。
(三)市場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反應不到位
市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作用的著力點,是改革的最終目的地。如果市場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不敏感,將難以發揮改革的作用。一是市場主體沒有認知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信號,具體表現在對改革政策與措施無動于衷,沒有認識到自身所處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轉型變化。二是市場主體滿足于發展現狀,具體表現在雖然感知到改革的信號,卻安于現狀,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自身沒有作用,不愿意主動實施變革,獲得政策紅利,使得發展缺乏后勁。
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主要措施
(一)正確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
正確認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不僅是政府要做的事,而且也是市場要做的事。一是各級政府應認真學習中央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文件、領導的重要講話,領會國家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政方針。如自2015年初,國家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三去一將一補”改革政策,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政策。二是各市場主體應對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深刻認知,結合自身生產經營實際情況,評估自身風險,有針對性的加強對各級政府相關制度政策的學習,并積極將其應用于經濟實體本身,促進轉型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二)發揮政府主觀能動性,制定有效措施,將改革落實到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的是改變政府職能,通過服務經濟,有效配置社會資源,將資源配置于最需要的地方,使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益。作為政府,一是要加強管理經濟方式轉變,突出服務經濟作用發揮,簡政放權,發揮市場調節經濟的作用,將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有機融合。二是要加強財稅改革與政策建立,通過財政扶持政策鼓勵經濟主體核心競爭優勢的建立,提升經濟質量;通過稅收政策的建立,改善企業等經濟實體經營行為,降低稅收負擔,促進經濟發展活力的提升。
(三)提高市場主體快速反應能力,緊跟改革實施,享受政策紅利
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市場主體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區別于國際其他國家的關鍵優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國市場主體體量大、發展情況復雜,要發揮改革實效,關鍵在于市場主體主動謀變,適應改革。一方面,市場主體應加強對改革政策的敏銳性,及時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實施業務轉型,注重市場主體發展質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市場主體應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利用聽證、會議等政治途徑,向政府提出符合市場主體發展需求的政策要求,為政府制定有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出謀劃策,實現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促進我國經濟的真正轉型與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常艷.解讀“供給側改革”[J].商周刊.2015.25.
[2]邵宇.供給側改革——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J].新金融.2015.12.
[3]林衛斌,蘇劍.理解供給側改革:能源視角[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