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梅
【摘要】數學概念是數學學習的基礎。本文以《面積的意義》一課的教學片段為素材,旨在說明概念教學應從學生以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切身體驗和認知沖突中逐漸內化概念。
【關鍵詞】小學數學 概念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73-01
概念學習是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結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的意義》教學片段,闡述教師應如何開展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一、學生的已有經驗是概念學習的基礎
師:同學們,這是一本書的封面,這是電子白板的表面,你覺得是這本書的封面大還是電子白板的表面大呢?
生1:電子白板的表面大。
生2:我也覺得是這樣。你看,把這本書放到電子白板上,很明顯,電子白板的表面比書本的封面大。
師:(多媒體課件出示圖片)這是籃球場地面的大小,這是舞臺場地的大小,這是一張涂有紅顏色紙張的大小……其實呢,每一個面都有一定的大小。
要讓學生從對具體可感的事物開始,逐步獲得對數學幾何概念的認知,進而通過觀察、實踐操作,體會到數學幾何概念的內容。對面積這一概念,學生感覺比較抽象,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知道哪些物體的面比較大,哪些物體的面比較小,這就是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所以,概念教學從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出發,讓學生具體感知一本書的封面、電子白板的表面的大小,同時通過列舉一系列各種場地的面(如球場、舞臺等),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面”的存在,有了學習物體的“面”“面積”的欲望。
二、學生的切身體驗是概念形成的關鍵
師:我手上這本書的封面的大小就是這本書封面的面積,請你和同桌說一說什么是一本書封面的面積,你還可以說一說什么是電子白板表面的面積嗎?
生1:電子白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電子白板的面積。
師:你能找到一個物體,說一說什么是這個物體表面的面積嗎?
生2:教室大門的大小是教室大門表面的面積。
生3:紙盒表面的大小就是紙盒表面的面積。
師:這個紙盒有6個表面,針對紙盒某一個面的面積這個問題,其他同學有不同的意見嗎?
生4:可以把蓋子拉平,這樣拉平后的大小就是蓋子這面的面積,紙盒底面的大小就是底面的面積。
師:說得很好!下面,我們來思考:窗戶玻璃面的面積和電子白板面的面積,誰大誰小?(多媒體課件出示:( )的面積比( )的面積大。)你還能夠找到兩個物體的表面,比一比它們面積的大小嗎?
生舉例說明。
師:我們知道了物體的面以及物體的面有大有小。我們可以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物體表面的面積。
學生的體驗是概念形成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切身體驗,此過程分為3步走:一是告訴學生一本書封面的大小是這本書封面的面積,引導學生得出“物體某一表面的大小是物體某一面的面積”,教師先示范,后學生進行模仿和內化;二是找一找、比一比窗戶玻璃面的面積與電子白板面的面積。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語言表述對窗戶玻璃面的面積、電子白板面的面積以及它們的大小進行說明。三是激發學生多找一些物體的面,比較它們的大小,體會物體的“面”以及每個面的面積,使學生在看、說、體會中形成“面積”的概念。
三、創設認知沖突促使學生逐漸內化概念
師:這是一個正方體的紙盒,把這個正方體的一個面抽離出來,得到一個正方形(演示過程),請你畫出這個正方形的面積。
生1用筆沿著正方形的邊線畫一圈,其余學生表示有不同的畫法,生2用筆將正方形的面畫滿斜線,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他的畫法。
師:第一個同學的畫法不對嗎?
生3:他畫的是邊線,是正方形的周長,不是面積。
師:說的對!那么,正方形的面在哪里?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積?
教師通過創設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內化概念。教師請學生用筆畫出正方形的面積,出現了“畫邊線”和“畫表面”的不同情形,通過辨析,學生明白了“畫表面”才表示圖形的面積,對圖形的面積這一概念有了認識,教師再提醒學生面積不能與周長混淆,使學生明晰“圖形面積”的內涵,內化“圖形面積”的概念。
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數學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想方設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概念,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得相應的發展。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