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璐茜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教育研究的新熱點,也是教師實現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著重從活用教材、鏈接生活、巧用生成三方面來闡述此問題,就構建實效性課堂提出相應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活用教材 鏈接生活 巧用生成 課堂實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75-01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揣摩編者的編寫意圖,充分挖掘課程資源,不能僅僅滿足于課本中例題的教學,還要將課本中的素材進行整合利用,尋找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契合點,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巧妙利用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實現數學學習思維的價值,構建高效的智慧課堂,彰顯數學課堂實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活用教材——挖掘資源的關鍵點
教材是最直接的教學資源,做好教材的拓展與延伸是每個數學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尊重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師進行二次開發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教師一方面要能夠從全局把握教材,厘清各知識點之間的縱向聯系,另一方面則應拓展延伸,做好橫向聯系,增加教材的厚度和廣度,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循環小數》時,教師沒有通過“你知道嗎”直接揭示循環小數的概念,而是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白天黑夜交替出現,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循環往復,紅、黃、綠燈總是依次變化……進而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循環現象,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接著教師出示了海洋王國的情境圖:海獅1小時游了40千米,海豚1小時游了50千米,海獅和海豚1分鐘分別能游多少千米?學生通過計算,發現都不能除盡,40÷60=0.6666……商的小數部分重復出現“6”;50÷60=0.8333……商的小數部分重復出現“3”,此時教師告知學生像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并追問:“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循環小數?”學生思考片刻后就說出了多種答案:“是小數,并有數字重復出現。”“1個小數,有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1個小數,從某一個數位起,有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
上述案例,教師借助生活中的“循環現象”,為學生理解循環小數搭建了橋梁,讓學生在摸索中發現新知、學習新知、掌握新知,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比教師單純地講解概念效果要好很多。
二、鏈接生活——挖掘資源的拓展點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探尋生活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興奮點,讓“課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這樣既可以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又可以將生活中的相關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中,將其轉化為重要的教學資源。
校園環境是學生最熟悉生活內容,里面的一草一景都可以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在學習了五年級上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學校的足球場、籃球場、花園、車棚、操場等進行實地測量,引導學生思考它們的形狀是什么,計算它們的面積需要知道哪些數據。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測的數據,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進而運用所學的知識計算面積。
上述案例,將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積極地運用學校內的生活資源,注重生活化教學,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加深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理解,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
三、巧用生成——挖掘資源的提升點
課堂是動態的,也是不斷生成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發揮自己的教育機智和教學藝術,及時捕捉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合理利用,讓它轉化為鮮活的教學資源,促進學生的全面提高。
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的簡便計算》時,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道題目:“瓶子里裝有果汁2.5升,每個杯子里可裝0.35升果汁,2.5升果汁可以倒滿幾杯?還剩多少升?”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是這樣解答的:2.5÷0.35=7……5。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沒有立即給予否定的評價,更沒有批評與指責,而是靈機一動,將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判斷,自主分析,很快學生發現答案是錯誤的,但教師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追問:“大家是怎么發現的呢?”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經過思考,得出了自己的判斷方法:生1:除法運算中,余數要小于除數,而余數5大于除數0.35,顯然答案是錯誤的;生2:與實際不符,瓶子里只有果汁2.5升,剩下的果汁卻有5升,答案當然錯了;生3:可以進行驗算,7×0.35+5≠2.5,說明答案不對。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觀察豎式計算過程,依算理理算法,得出剩下的果汁應該是0.05升,進一步深化了學生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師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睿智處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找出錯因,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