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圖
【摘要】分層教學作為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在當前學生個性多樣化的教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實施價值。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英語Unit 11《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教學為例,論述了分層教學在備課階段、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及復習時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分層教學 初中英語 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86-01
分層教學是指在學生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存在差異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分層教學作為“因材施教”傳統教學理念的創新,與英語教學重視學生教學感受、倡導教學互動的教學理念相統一。通過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收獲積極的學習體驗,充分參與課堂互動,激活課堂氛圍,從而減少師生語言交流隔閡,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英語Unit 11《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教學為例,簡述分層教學策略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分層備課,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
備課是教學設計的基礎,教師通過備課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調整教學策略。備課的過程除了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備“學生”的目的是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備課中需要設計知識的層次,一般由淺入深分為三個等級,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利于學生接受。
例如在Unit 11的分層備課中,教師一方面根據學生以往的學習評價,對學生的英語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結合本章教學主題,利用課間的交流和討論,了解學生對本章知識的預習程度和認知水平。結合以上反饋,教師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針對教材第一課內容,教師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學習目標,即掌握基礎詞匯和句型的第一層,能夠參與角色扮演、開展對話應用的第二層以及在以上兩個層次基礎上,能夠結合個人作息進行簡單的介紹的第三層。
通過學生評價和教材層次設計,使得教學的目的性更強;三個層次的學生,對應三個層次的學習要求,避免了教學中能力突出的學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的窘態。
二、分層教學,精選有層次感的內容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分層教學恰恰與此要求所吻合。教學過程中,通過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使所有的學生均能收獲學習成就感、掌握切合自身能力基礎的教學內容。
例如在《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的3a部分閱讀教學中,教師結合備課中劃分的三個層次的學生結構,針對英語能力一般的學生,側重在閱讀教學的初級階段,結合詞匯和句型的介紹,通過詞匯拓展和訓練引導,幫助他們掌握brush ones teeth, hotel,night等新詞匯;對能力尚可的學生,設計“what time do you ...?”等問答內容,引導他們通過閱讀內容提煉回答來理解閱讀材料;對能力突出的學生,結合內容大意,鼓勵他們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口語陳述訓練,同時讓前兩類學生參與糾錯,共同提升。
由淺入深的教學層次,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為不同層次學生提供上升的空間,實現課堂教學的引導價值,更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對應層次的教學要求,提高課堂效率。
三、分層復習,開展有目的性的策略
復習可以“知新”,也是知識內化的關鍵步驟。有層次的復習,可以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相應知識的鞏固和積累,帶給學生成就感。對教師而言,分層的教學模式目的性更強,指向性更具體,可以實現教學成果的最大化,避免出現“揠苗助長”的情況。
例如在本章的conversation復習階段,對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幫助他們通過記憶和理解,掌握談論日常作息習慣的語法表達,即“what time do you...”的用法;對于能力尚可的學生,在掌握表達基本句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組織他們進行相關對話練習;而對于能力突出的學生,教師則更多的是要求他們可以自如地結合日常作息習慣、問詢方式和時間表達開展對話實踐。
可見,分層的復習模式,強調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特點,制定具有差異性的復習目標,通過有針對性的復習計劃,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收益的最大化。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是根據學生特點量身定制學習計劃的教學模式,也是教師發揮教學引導能力、調動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能力的教學策略。通過開展分層教學,激發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課堂效率。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