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業
【摘要】本文談了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一些誤區及糾正方法,其中包括情境生活化、情境真實化、情境趣味化,使情境創設能始終圍繞著知識要點展開,促進高效課堂的形成。
【關鍵詞】情境創設 誤區 糾正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A-0092-02
修訂版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進行探索的動力之源。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應成為教師教學預設的重要一環,出彩的教學情境和學習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根本因素。然而,有的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存在一定的誤區,導致教學效果并不如人意。下面,筆者想就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糾正這些問題,從而使數學教學更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情境的生活化
數學教學不是陽春白雪,而是扎根于學生真實生活的數學。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數學課程內容要體現生活的需要,數學內容的選擇也要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和知識經驗儲備的實際。因此,有效的數學教學情境設計就得尊重現實生活,以及學生的實際生活,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有體驗的內容去建構情境,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誘使學生參與學習,投入思考,讓數學學習成為一種有趣味的活動。
例如,在“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教學中,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和形式的需要,把教室變成小超市,讓學生自由購物,變成集市,再想方設法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盡管這樣做,學生很樂意,也很興奮,但興奮之后的思考是什么,活動的目的是什么,設計這樣的情境教師的掌控力、駕馭力在哪里等,這些問題都是設計情境時必須考慮周全的因素。這樣創設情境,也許會導致學生的興奮點不是教學需要的那個點,而是一味地玩。筆者認為,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既避免了上述做法的弊端,又能讓課堂教學變得更簡約。例如,先用課件呈現超市的玩具柜;特寫布娃娃35元,汽車20元,卡通狗9元等;拋出問題:小明有20元,他可以買哪種玩具呢?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樸素的情境氛圍、簡潔的問題提示,會促進學生的思考,誘發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如“買卡通狗還能找回多少元?”“買布娃娃還差多少元?”“買小汽車夠嗎”等。
由此可以看出,創設情境的目的不是熱鬧,而是使知識出現一個熟悉的環境,服務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給學生一種真實感、熟悉感,讓數學學習和教學之間有一個緊密的聯系紐帶,同時,也為學生的互動、活動提供一個媒介,讓學習變得親切。
二、情境的真實化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的過程,也是一個真實的過程。其間,學生需要直觀感知、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如果我們的教學情境設置只為形式,只為新穎或者吸引眼球,那么就會適得其反,讓教學進入到一種尷尬的境地。因此,創設一些真實的探究情境、活動情境才是根本的現實的需要。
例如,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如果教師把能夠搜集到的人民幣都擺到課堂上(如不同版本的1元、5角、1角、1分等面值的人民幣),讓學生感知人民幣變化和多樣化,以及初步感知這些人民幣面值的大小。這樣的情境創設看起來似乎因為有了真實的、不同版本的人民幣而容易被學生接受。實際效果呢?其實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表面上的知識,這和教材上要求教師展示不同的一元錢(一元的紙幣、一元的硬幣),不同的五角,不同的一角和一分錢等,指導學生認識人民幣的面值沒有什么區別,也沒有多大的新意,學生的感觸體驗并不深刻。要想糾正這一誤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對使用人民幣的體會進行經驗匯報,通過展示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談自己對元與角、角與分關系的認識,從而建構初步的元角分的整體結構表象;然后,再引導學生學會按大小排列人民幣,厘清元、角、分之間的內在關系,逐步形成清晰的認識。這樣的教學,因為有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教師的適時引導,使學生能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掌握“認識人民幣”的相關知識。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不能只盯住個性化的一面,還應關注數學知識的接受與理解層面,要創設適宜的情境,讓學生去感知、體驗,學會實踐、學會合作,并在真實的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讓數學學習變得智慧,富有魔力。
三、情境的趣味化
如果能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學習活動是有趣的,那么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會走進學生的心田,成為一種令人幸福快樂的活動了。因此,教學情境創設還得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態度,通過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和諧的氛圍中收獲一定知識、具備一定的數學能力。可是,有的教師在創設趣味性教學情境時,過于考慮“趣味”二字,忽略了創設情境的本質是讓學生收獲知識。
比如,在“體積的認識”教學中,某教師用課件呈現了“烏鴉喝水”的畫面,該教師所設計的烏鴉有點滑稽,烏鴉喝水的動作更是讓人忍俊不禁。然后,該教師用“為什么烏鴉最終喝到了水呢”“其中隱含著什么道理”的問題試圖引領學生思考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可是,這樣的情境創設導致學生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烏鴉滑稽的樣子、多次試圖喝水的動作上面,根本沒把精力放在教師提出的問題上面。這樣的情境創設看起來似乎很有趣味,但是沒能達成應有的教學效果。其實,教師只要設計一個正常的烏鴉形象,著重播放烏鴉把一塊塊的小石子放到瓶中,使瓶子里的水不斷往上升,最終喝到了瓶子里的水,然后再來一個烏鴉用嘴巴示意“歐耶”的勝利畫面,即可起到既讓學生在熟悉的動漫情境中明白每一個石子都會占據一定的空間,從而使瓶中的水不斷升高的道理,又能因為最后的充滿趣味性的畫面讓學生對這一學習情境印象深刻。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體會到,創設適宜的情境不僅能增強教學的感染力,而且能引起學生的學習關注,促進學習精力的全面投入,也利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探尋到隱含的知識要點,使新知的學習充滿情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并以較為生動的、科學的情境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知識的探究上來,并使之成為豐富學生感知、促進學習活動深入、促進學習思考推進的有效措施,保障有效學習、高效課堂的締造。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