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炫維
【摘要】采用生動的教學方法、突破傳統教學框架是提高地理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采用圖文結合、動手操作、多元互動、融入生活等教學策略,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關鍵詞】初中地理 地理素養 生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109-02
學習初中地理能夠讓學生了解并熟知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等知識,對其今后發展有很大好處。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重提高地理教學的質量,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與記憶,在獲得豐富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實踐能力,提高地理素養。
一、圖文結合,深入淺出
直觀形象的圖片資料與表格能夠使地理知識變得容易理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因教材知識抽象而感到乏味,影響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利用圖片與表格來輔助教學,通過圖文結合,深入淺出地讓學生理解知識重點。
比如,筆者在對《海洋與陸地》這一章節的知識進行教學時,在備課時從網上搜集了大量的地圖、圖片、視頻資料,以加深學生對教材文字的認識與理解。在課上,學生通過地圖認識了七大洲及其位置、分界線,認識了四大洋并了解了其面積的大小;通過網上豐富的圖片資料認識了高原、平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筆者還向學生展示了著名的珠穆朗瑪峰、安第斯山脈、亞馬遜平原、巴西高原、剛果盆地等地形地貌的圖片,讓學生領略了壯觀奇特的地貌,并要求學生記住其地理位置。而通過視頻展示,學生清晰地了解了板塊運動的過程,產生了深刻的記憶。待這一章節的知識講完后,筆者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隨堂檢測:在幻燈片上展示一張完整的地圖,在地圖旁邊標注若干選項,選項內容主要有七大洲、四大洋和珠穆朗瑪峰等,要求學生將選項中的地理位置準確地在地圖上標注出來。通過這種方式,既讓學生自我檢測自己所掌握知識的水平,又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做出針對性的解答與輔導,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上述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優化了教學語言,引導學生加深對新事物的印象,增強了學生對地理事物的感受力,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動手操作,體驗過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強調實踐是獲取知識的途徑,課堂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體驗過程,從而習得地理知識,加強實踐能力。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我們所在的大洲——亞洲》這部分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掌握亞洲的地理位置、范圍、分布與國家等相關知識,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動手實踐的任務:讓學生準備剪刀、紙、水彩筆等用具,根據教材內容自制亞洲的拼圖。學生在自制拼圖的過程中,聯系實際地圖發,將亞洲48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面積、分界線等知識一一在拼圖上劃分與標注出來。此外,學生還需要將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分界線用彩筆描繪出來,毗鄰的海洋也要標注出來。例如,亞洲西南與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界,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洲隔海相望,西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為界。對于這些山脈、河流等分界線,學生要嚴格按照山脈、河流的表示方法用彩筆在拼圖上畫出來。在學生制作拼圖的過程中,筆者對作圖不規范的學生加以指導,如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中山脈、河流較多,有些學生作圖時沒有畫全,筆者要求學生準確地記住亞洲與歐洲的分界,并多加背誦。在上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動手制作亞洲的拼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引導他們自主地去學習教材中的內容,使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識,從而產生深刻的記憶。
三、多元互動,深度探究
在課堂上采用多元的互動或競賽機制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學習自己沒有掌握到的知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
比如在《各具特色的地區》這一單元教學結束后,學生學習了關于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西部、拉丁美洲、南極、北極等地區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地形特點、當地特色等知識。由于這些知識點很多,記憶起來比較困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組織學生舉辦了知識競答比賽,以激勵學生在課后加強復習與記憶。競賽前提前宣布競賽規則:競賽中,老師會對這一單元的知識點進行提問,誰知道答案即可起立競答,每答對一道題便可加1分,競賽結束后對每個學生所得分數進行匯總,得分最高的前三名會得到精美文具大禮包的獎勵。在競賽過程中,筆者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對學生進行提問。開始的問題是比較簡單的基礎性問題,例如,“黑種人的故鄉”指的是哪一地區?歐洲西部北鄰哪個大洋?最后會提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問題,例如,中東為什么被稱為“三洲五海之地”?這些問題較難記憶,當學生回答得較好時,筆者給予他們極大的表揚與鼓勵,以此樹立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信心與熱情。在競賽過程中,筆者發現無論是簡單的問題還是較難的問題學生都爭相競答,說明在競賽之前他們花了很多時間來復習與記憶,達到了筆者所期望的效果。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提問競答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和探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記憶所學的知識,增加地理知識儲備,高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四、融入生活,學以致用
帶學生走出課堂、結合生活實際開展學習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應當適時地將地理知識融入生活,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講《天氣與氣候》這一單元的內容時,筆者將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講到影響氣溫變化的因素時,筆者問學生:“我們每天的不同時刻氣溫是一樣的嗎?一年四季中每一天的氣溫是不變的嗎?”學生都迅速回答“不是”,從而引出氣溫日變化、氣溫年變化這兩個概念及相關知識,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就能更加深刻地知道一天中氣溫最高值一般出現在午后2時以及一年中的氣溫變化規律。在關于氣候的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了解了各個氣候類型的特點,然后思考自己所在或是所熟悉的中國某一城市的氣候類型是什么,學生都一一進行了解答,例如,北京、天津、遼寧、沈陽等淮河以北的華北、東北地區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和多雨,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甘肅、陜西、青海等西北地區冬寒夏熱,干旱少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上海、廈門等淮河以南的城市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而云南、廣東、海南省靠近赤道,全年高溫,雨季集中在夏季,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在這個通過思考然后得出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成功地運用了所學的地理知識,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培養了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綜上所述,通過采取圖文結合、動手操作、多元互動、融入生活等生動的教學方式,能夠很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