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權
【摘要】思想品德課是初中課程體系中集德育與心理教育于一體的課程。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就要依托教材,闡理引行;甄選資源,理性思考;實踐體驗,換位認知;重視總結,提煉所得。
【關鍵詞】思想品德 心理素質 意志品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112-02
在學生素質成長中,心理素質被視為重要的架構單元。初中階段是學生生理與心理發展都極為重要的成長階段,且多數學生在家庭結構中都處于被溺愛與呵護的位置,個人自理、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存在較大缺失,在社會交往或競爭中一旦遭遇挫折就很容易產生心理偏折。思想品德學科中有不少內容都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原始素材和最佳的教育機會。作為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要重視在課堂中發揮學科功能,巧妙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來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依托教材,闡理引行
思想品德教材資源中有不少內容都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覆蓋了知識涵養、人格養成及智能拓展等多個層面,其中大部分直接與心理健康存在聯系,它們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師要依托教材,對教材資源進行挖掘、整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培養。對心理學相關知識如青春期心理、虛榮心、自信心、自負心理等進行準確的定義,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其內涵,進而消除學生在理論上的困惑,降低不良情緒的發生率。
例如,在教學《成長不煩惱》一課時,筆者首先將教材“情感聚焦”中可利用的案例提出來,讓學生暢談自己的看法,同時對事件中人物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進行討論。交流后,又要求學生對教材P37中“青春期心理的基本特征”進行深入閱讀,幫助他們理解青春期成長道路上產生的生理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變化,明確“青春期煩惱不可避免,青春期煩惱可以消除”。教師要嘗試從不同角度幫助學生解決在青春期遇到的煩惱,同時引用實際案例,給學生傳授心理調節的方法,或者讓學生進行資料搜集與案例討論,自行摸索心理調節的方法。如此,學生對待青春期煩惱或不良情緒的態度將逐步轉變,將會樂觀地面對煩惱,自己解除煩惱,進而提高自信心,為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奠定基礎。
二、甄選資源,理性思考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往往通過借助典型的材料資源,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巧妙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在情感體驗中獲得共鳴,激發他們保持與追求積極向上樂觀的情緒,進而提高學習自信心。在課堂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甄選最為重要。甄選資源的要求或原則是必須保證教學資源對學生的吸引力,保證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保證能夠讓學生保持愉悅積極的情緒和態度。
在教學《學會調控情緒》一課時,筆者就將“被蒼蠅擊倒的世界冠軍”的材料精簡為梗概,作為典型材料放到課堂上討論:1965年9月7日,世界臺球錦標賽在美國紐約舉行,Luiz Fuchs作為臺球界的泰斗級人物,原本應該能夠輕而易舉拿下決賽,沒想到他因為蒼蠅不停干擾,情緒驟然變壞,在擊打紅球時屢次失誤,把冠軍獎杯拱手相讓,最終不得不黯然離場。學生看到這個材料梗概后,很有興致地相互交流起來。筆者此時提出兩個問題:①Luiz Fuchs為何會失去冠軍?你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②你從故事中獲得什么啟示?學生們經過討論,認識到:對于偶然情況,無論在怎樣的場景下都應該冷靜面對,否則很可能會因小失大,飲恨終生。作為一名中學生,更應該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及優良的心理素質,即便在厄運中或者在困難時期,也會在有限的時光內獲得生命的垂青。最后筆者進行總結: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情緒往往從內而生,因而它是可以調節的。我們要學會讓自己做情緒的把控者,做情緒的主人。要在理解課文內容及上述案例的基礎上,逐步認識到消極情緒對我們成長的危害性,要堅決擯棄與道德相悖甚至觸及法律紅線的思想與做法,爭取做到遇事不急躁、處事不慌亂,以積極情緒面對,讓自己真正成為理性的思考者、理性的成長者。
三、實踐體驗,換位認知
思想品德課程設立的宗旨就是為了幫助處在特殊成長期的學生在人格、情操、理想、信念等方面獲得及時的引導性教育。思想品德課程將為學生內心世界的純化與思想人格的鍛造等提供實踐體驗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案例研討中,盡量讓學生進入角色或者實踐行為中,體驗并感悟某種不良情緒或行為的危害性,在自我感知中獲得真切的體驗,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那么,如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感悟呢?
首先,可提倡學生參與各種社會調查活動,通過對社會的了解獲得第一手認知資料。當然,調查活動主題必須圍繞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等內容,調查對象要與學生或不良事件主體相關。借助此類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調查走訪中自主克服困難,懂得在任何工作中都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矛盾與考驗中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其次,可自主設計一些主題類游戲活動,比如不同角色組成的故事演繹、關于青春主題的辯論賽或演講比賽等。借助多樣化的活動情境,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并親身體驗到知識的重要性、情操的可貴性,并主動自我完善人格。例如,在《青春誤讀》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大膽設計了“真情我吐露——我欣賞的男生/女生”主題討論活動,要求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所見所聞以及評價的標準等,從而從他人的評價中換位思考,做到相互了解,取長補短,逐步培養成熟的人格。
四、重視總結,提煉所得
在課堂教學中,既要有精彩巧妙的導入設計,更要有覆蓋全面、綜合整個課堂的總結或結束語,這不僅是提煉升華全課內容的重要環節,更是提升學生心理認知的重要契機。結束語是從成人視角、教育者視角等層面做出的對整體內容的經典解讀與宏觀提煉。例如,在設計《豐富多樣的情緒》一課的結束語時,筆者考慮該章節內容對于情緒控制的針對性,便以此告誡學生:人生之路并不平坦,我們在復雜的社會中可能會經受這樣那樣的考驗,尤其是在不公平的環境中,你會憤憤不平,你會灰心喪氣,但是這種不良情緒會讓你在跌宕中沉淪下去。我們要正視這些困難,主動降低預期所求,在小目標實現時獲得情感滿足。在考試失利時、在被朋友誤解時,則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進行自我心理干預與調節,從而讓生活更加理性、學習更加愉悅、成長更加健康。每一次結束語的設計都應該力求精到而有啟發性,讓其真正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學生心理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與依托。我們只有積極通過多種途徑,創造性設計課堂環節,利用經典案例進行講解,著重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才能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整體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