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
【摘要】本文闡述了一些教師在物理試卷講評時出現的問題,如只重視改卷而忽視講評;講評時針對性不強;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等。結合這些問題,本文論述了教師提高初三物理復習階段試卷講評課的有效性的幾個策略:一是分析試卷,了解學生的得分情況,做到準備充分;二是要明確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和難點;三是給學生進行一定的變式訓練,傳授學生方法;四是優化課堂,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五是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鞏固知識。
【關鍵詞】初三物理 試卷講評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122-02
試卷講評課是復習課型中一種重要的課型,其作用是矯正知識、強化重點、示范答題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是復習階段的講評課又有總結經驗、拓寬思路、熟知規律、提高能力的功能。但在初三物理一輪復習時,有些教師只重視改卷過程而忽視講評過程;有些教師講評試卷時針對性不強,策略不當,重點不突出,難點沒有重點對待,對題目和知識點一視同仁的做法讓課堂效率大打折扣;有些教師讓講評課變成了“一言堂”,忽視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沒能將學生的質疑進行討論和分析,使學生處于接受現成答案的被動狀態。真正的試卷講評課應是師生雙方“反饋—矯正”的過程,是用考試結果診斷教學、改進教學的過程,是在講評中提升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過程。
有效性是指完成教學策劃活動和達到策劃結果的程度,對教師而言,具體表現為: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中有更多體驗,讓學生完成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的自我認識過程。筆者認為,一堂有效的試卷講評課,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分析試卷,了解答題情況,做到準備有效
首先,教師在命題時要建立“命題雙向細目表”——教師根據雙向細目表命題才能更好地把握考點,也能使分值與考點搭配合理;若非自己命題,那么教師可在拿到試卷后,先統計試卷中有哪些考點,地位如何,形成一個簡單的雙向細目表。其次,教師要熟知試卷中題目的類型和來源——哪些題目是常考題型,哪些題目在練習中出現過,哪些題目是較為新穎的題目。最后,教師要知道考查要求——哪些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查,哪些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哪些是對實驗設計應用性的考查。如果使用電腦閱卷,那么每個小題得分的情況可較為直觀地呈現,教師可根據得分情況總結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如果不是電腦閱卷,教師也要逐一試卷統計重點、難點、易錯點題目得分情況。一般來說,學生常出現的答題錯誤情況有以下幾種:(1)知識點遺忘或混淆;(2)審題不細致,獲取信息不足;(3)表述不清,思路混亂;(4)使用物理專業術語不規范;(6)解題速度慢,缺少思考時間導致主動放棄。
二、明確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做到講評有效
教師在講評課時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試卷上涉及到的問題進行分析歸類,讓學生對試卷上的同一類問題有一個整體感,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整合,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具體的做法是,教師在試卷講評中采用將相同知識點歸一、不同知識點對比的方法進行講評,使知識系統有層次地呈現。例如,教師在進行試卷講評時遇到了以下兩個題目:例題1:傳送帶上有一個物體M,它與傳送帶一起以1m/s的速度在水平方向向右勻速運動,不計空氣阻力,請在圖中畫出M受力情況的示意圖。
例題2:同一艘輪船從海里駛進河里的時候( )。
A.船受到的浮力變小,船身沉下一些
B.般受到的浮力不變,船身浮上來一些
C.船受到的浮力不變,船身沉下一些
D.船受到的浮力變大,船身浮上來一些
例題1和例題2都是屬于力學方面的內容,教師在進行講解時便可以將兩道題放在一起進行講解。例題1中物體M的運動狀態是勻速直線運動,屬于平衡狀態,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M與傳送帶速度相同并且沒有相對運動趨勢,所以M水平方向不受力;M在豎直方向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由于M處于平衡狀態,根據二力平衡可知,M受到傳送帶對它的支持力與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傳送帶對物體M的支持力方向豎直向上。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可以一邊分析,一邊畫圖。答案如圖所示。
例題2是浮力問題,同樣使用平衡法解決。船無論是在海中還是在河中都是處于漂浮,是平衡狀態,浮力跟重力是一對平衡力,浮力與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根據公式F浮=G排=ρ液gV排,船由海進入河,液體密度變小,浮力不變,排開水的體積變大,所以船將下沉些,C選項正確。解決兩題的思維流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是物體都處于平衡狀態,二力平衡;二是已知力均為重力;三是均需要根據二力平衡找出對應的力。教師講評中將相同考點的題目統一分析,利于學生內化知識,提高解題能力。
三、傳授方法,適當變式,做到拓展有效
每一道典型題都是物理知識的高度濃縮,如果在講評中,教師只是將答案告訴學生,學生就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再遇到相同的問題還是不能獨立解決。所以,教師講評時要注意循序漸進地進行講解和相關知識的滲透,對重點知識要多強調、多分析,這樣學生才能內化知識。同時,講評中可適當變式,進行知識的橫向與縱向的聯系,教會學生解題思路和答題技巧。基于此,筆者認為講評課中要做到“三個強調”——強調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掌握;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強調抽象思維、理性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相結合。
以講評課中的一個例題為例。例題3:冬天,室外一個戴眼鏡的人走到溫暖的室內,鏡片上會出現一層霧。由于( )。
A.室內的灰塵落到了鏡片上
B.室內的水蒸氣落到了鏡片上
C.室內水蒸氣在鏡片上液化
D.室內水蒸氣在鏡片上凝固
變式訓練:夏天,小麗將冰水和熱水分別注入常溫下的兩只透明燒杯中,如圖1所示,一會兒發現兩只燒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現小水珠,變得模糊了。針對這一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兩杯都在內壁出現了水珠
B.甲、乙兩杯都在外壁出現了水珠
C.甲杯的內壁出現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現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現了水珠,乙杯的內壁出現了水珠
例題3和變式訓練都屬于物態變化題目。霧和小水珠都是液態,來源是水蒸氣,這是物理學上的液化現象。引導學生從例題3得到經驗,水蒸氣遇低溫才會液化放熱。空氣中的水蒸氣溫度高,遇到低溫甲燒杯液化后水珠在燒杯外表面。乙杯中熱水汽化的水蒸氣溫度高,燒杯的溫度低,所以水蒸氣遇冷后液化在燒杯的內表面,故甲杯的外壁出現了水珠,乙杯的內壁出現了水珠,變式訓練D選項正確。通過變式訓練,讓學生總結此類題目的解題流程:一是判斷出物體初始狀態和最終狀態就可以判斷出該變化過程到底屬于哪類物態變化;二是液化現象的發生通常都是遇到低溫,哪一側水蒸氣溫度高,液化現象就發生在那一側。
四、優化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做到活動有效
教師在試卷講評課前應先把詳細答案印發給學生人手一份,并且在講評前一晚給學生布置修正試卷的作業,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哪些題目錯了,使他們在試卷講評時聽課和提問更有針對性,這樣一來,學生基本不會在課堂上提出那些由于馬虎大意而出現的問題,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其它課堂環節,整節課更加從容。講評時,教師可先搭建好一個平臺,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調動其課堂積極性,體現其主體地位——對某些學生表現出來的具有靈活性、創造性的解題思維要鼓勵;對答題有新觀點、新思路,并能多角度、全方位考慮問題且條理清晰的學生,教師可利用實物投影展示給全體學生,讓學生進行評論,指出“好”在何處,不足有哪些,還有什么更好的觀點及方法,最后進行綜合講評。整節課下來,學生的參與度和思考度增加,理性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升,參加變式訓練讓學生對試題考查的知識有進一步理解,也杜絕了在課堂上出現教師急于公布答案、學生抄答案的現象。
五、布置作業,落實為主,做到課后有效
課堂再精彩,如果沒有落實、沒有后續工作,一切將成為空話。講評課結束后,教師要給學生時間進行自我消化和總結。首先,教師針對部分重點題、易錯題布置難度適當、題量適中的有效練習,對所講內容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其次是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反思,明確自己究竟是在哪個環節失誤,是知識沒有掌握、獲取信息不足,還是書寫不規范等,同時要對題目相關知識點適當擴展和延伸,讓學生在反思中為自己下個階段的學習定下目標。
總之,試卷講評課是通過從檢測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試卷入手,經過教師對學生答題情況的整合,達到診斷教學效果的一個綜合性教學過程。試卷講評能促進學生理性邏輯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技巧和答題的規范性;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內化,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運用;開闊學生思路,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每一位初三物理任課教師都應努力提升初三物理復習階段試卷講評課的有效性。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