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老人院辦公室供稿

帶湯婆婆到模擬車站做心理疏導、舒緩情緒
失智照護、臨終關懷、社工服務是廣州市老人院的三大服務特色,這些個案可窺一斑。
家庭、親情是每個人生命中無法割舍的部分,它能觸動老人最柔軟的那根心弦。楊絳96歲時在《走到人生邊上》中寫道:“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很多失智老人就像“走到人生邊上的人”,他們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此時更需要家庭般的溫暖和依靠。
為了讓失智老人找到“家”的溫馨,克服失智后對新環境的不安和恐懼,廣州市老人院建立了全國首座集養老、康復訓練為一體的失智照護綜合服務大樓——慈慧樓,根據世界先進設計理念和心理療法,特意在一樓康復認知園內設計了一個與真實站牌相同的601車站,站牌上標明了廣州各大客運站點的名字,由于記憶和認知障礙,失智老人最怕找不到回家的路,看到601站牌后,會感覺自己沒有迷路,相信車站到了,就一定會有回家的車。
湯婆婆是慈慧樓一位失智老人。2008年的冬天,她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了慈慧大樓。湯婆婆剛來時正值午餐飯點,工作人員趕緊給她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飯菜,不料湯婆婆一手推倒了碗筷,退縮到兒子身旁警惕地說:“我不認識你們,快走開,我要回家!”看到灑得滿地的飯菜,工作人員并沒有生氣,而是耐心地對湯婆婆說:“婆婆,現在已經是中午了,我們先吃飯再回家好嗎?”可湯婆婆還是很抗拒,無奈之下,工作人員只好暫且把飯菜交給家屬。
家屬離開后,湯婆婆的情況變得比先前還抗拒:她拒絕進食,吵鬧不休,背上行李走到大門前拼命敲打,哭喊著要回家,不管工作人員怎么勸導都沒用。一連幾天皆是如此。情急之下,慈慧區的康復員想到可以應用601站牌的理念來舒緩湯婆婆的情緒,于是來到湯婆婆的面前親切地說:“婆婆,我帶你去坐車回家吧!不過你要答應我先吃飯哦!”康復員的話說到了湯婆婆的心坎上,她馬上乖乖吃飯,然后跟著康復員來到一樓外公園式的認知康復園601車站前,看到站牌的湯婆婆馬上眼睛一亮,開心地笑:“哦,終于可以坐車回家了。”康復員陪著湯婆婆在601車站旁一邊等車一邊聊天,還給了2元硬幣讓婆婆拿著,婆婆更相信他們是在等回家的車了。
通過聊天,康復員了解到湯婆婆不放心家里,所以吵著要回家。她一直是家庭主婦,總惦記著家務沒做完,想給兒子減輕負擔。就這樣聊著、說著,陪著湯婆婆等車等到了傍晚。看著天色已晚,經驗豐富的康復員對湯婆婆說:“婆婆,看來今天的車發完了,我們明天再來等吧,現在你先跟我回去吃飯,你放心,我也是你的親人,明天一定還帶你來這里等車。”湯婆婆信任地點了點頭。就這樣,康復員每天都帶著湯婆婆到一樓外認知康復園散步聊天,到601車站等車,還帶湯婆婆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和認知訓練,經過工作人員三個月的不懈努力,湯婆婆終于適應了慈慧樓的新環境,適應了這里的集體生活,不再吵著回家。家屬來院探望時,看到湯婆婆開心的樣子,欣慰極了。
湯婆婆只是個案,但她卻代表了200多位失智老人走過的路,為了幫助他們恢復記憶,找回熟悉而溫馨感覺,記憶墻、懷舊室以及每一條走廊、廣州路名牌都鐫刻著工作人員的努力和失智老人的認知過往。愛是不能忘記的,有601車站,就永遠會有工作人員攙扶著他們蹣跚步履的身影,陪伴他們等到回“家”的那輛車。
“我想自己沒有給國家做什么貢獻,那走后就把遺體捐獻給國家吧。”“我兒子一直很孝順,我不想我走后我骨灰的事情還讓他一直惦記著,要每年都趕著來祭拜,他也尊重我的意見,我一直是當老師的,把遺體捐贈出去,給醫學院的學生練習解剖,也是我當老師的一種奉獻方式”……老年大學教室里,50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正在認真地聽著生命教育課上遺體捐贈志愿者的分享。
目前,在廣州市老人院,每個月都可看到老人們在積極參加生命教育活動。廣州市老人院臨終關懷服務大樓2008年落成,當時很多老人和家屬對臨終關懷服務不理解、不認同,認為臨終關懷就是照顧等死。經過近10年的篳路藍縷,如今院內大部分老人都能坦然地談論生死,遺體捐贈座談會、生前預立遺囑、生命教育小組、院友追思會等各類生命教育活動搞得蓬蓬勃勃,讓越來越多的老人認識死亡、談論死亡,坦然面對死亡。
彭姨是一位隨和的老人,由于病重,入住老人院就進了寧養區,難得的是她一直對生死很樂觀,還經常安慰與自己同住的老人。工作人員見她心理狀態好,便吸收她為互助委員會的生命大使,讓她與其他成員互相鼓勵,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她說:“老伴離世那會兒我非常難過,后來慢慢想明白了,每個人的出生、死亡都是有其自然規律的,我們無法阻擋,但要學會平和坦然地面對。”她喜歡分享自己的經歷,也常常跟隨社工帶著水果去看望住院區的老人。“你們看我這么個要走的人了,身體三天兩頭出毛病,還是這么樂觀開心。”彭姨還給自己立了生前預囑,那是她在老年大學開設的生命教育課上學到的,她對工作人員說,“我也立一個,子女就不用那么麻煩了,我也沒什么牽掛了。”今年6月,彭姨因病離世,工作人員按照彭姨的遺愿,臨終前陪伴在她身邊,并一切從簡。
關注老人的愿望,幫助老人完成心愿也是工作人員一致的努力。
陳伯和何姨,兩位曾經缺乏親人陪伴的“三無”老人,在老人院里相識、相知、相愛,最后在社工的協助下、院友們的支持下走到一起,終于在院內公園里拍了婚紗照。潔白無瑕的婚紗照定格他們幸福的瞬間,也實現了何姨生前的愿望。像陳伯和何姨一樣,在人生最后的驛站實現自己美好愿望的老人還有很多。老人院的“無憾人生計劃”開展多年,協助每位老人的人生畫上圓滿的音符。
招姨膝下無兒無女,2008年與老伴一起住進老人院,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2015年,老伴因病去世,招姨精神受了很大刺激,每天以淚洗面:“我坐在這兒,就會想到他,我止不住眼淚。”面對身體也每況愈下的招姨,醫護人員、社工與心理咨詢師組成的跨專業團隊多次討論后,決定將她轉入寧養服務區,考慮到換個環境也能減輕睹物思人的哀傷,招姨同意了入住。工作人員引導她聽生命教育課,參加院友追思會、生日會,鼓勵她參與歌唱比賽、猜燈謎活動,漸漸地招姨注意力轉移了。后來她成為了集體活動的積極分子,喜歡與院友一起分享自己對人生對生活的一些看法。2017年6月招姨離世,離世前的那幾天,她握著工作人員的手微笑著說,“我這輩子,值了,安心了”。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生與死本身就是一場盛大的旅行,坦然面對,何懼死亡。他們是走向旅途終點的耄耋老人,他們是夕陽中絢爛的一抹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