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萍

[摘 要] 面對旅游業的供給側改革,我們需要對傳統的旅游模式進行升級更新,民宿業作為旅游產業的延伸產業,其扮演的角色以及給當地居民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容忽視。而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村寨民宿產業,在滿足消費者新需求方面還存在著景區發展不均衡、民宿產業對民族文化特色體現不鮮明等問題,這就要求政府扶持并組織引進專業人員進行規劃與引導以提升民宿產品品質,擴大產業鏈,普及并實施“互聯網+民宿產業”模式,實現改善民族村寨基礎設施,打造精品實現中高端民宿品牌目標。
[關鍵詞] 旅游供給側改革;民族村寨;民宿產業;苗侗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 F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3-0104-05
1.引言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我國消費市場的一項重大變革,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隨著社會進步產生的各種新需求,是對傳統產業、傳統消費的提質升級。當前,面對旅游業的供給側改革,我們需要對傳統的旅游模式進行升級更新,民宿業作為旅游產業的延伸產業,其扮演的角色以及給當地居民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容忽視。而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村寨民宿產業在滿足消費者新需求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差距,在推進旅游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讓民族村寨民宿產業提質升級,如何發展精品民宿等,都需要我們深入研究。
2.發展民族村寨民宿產業對旅游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意義
旅游業是貴州省黔東南州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黔東南的旅游發展是以原生態的少數民族文化為主導,集自然生態環境與少數民族人文景觀為一體,旨在讓游客領略優美山水風光的同時,也盡情享受少數民族文化所帶來的精神盛宴。伴隨消費者的新需求與高要求,黔東南州旅游發展存在著旅游景點同質單一、多元化旅游產品供給不豐富等問題,黔東南州旅游供給側改革已刻不容緩。
民宿產業是旅游產業的延伸產品,民宿是有別于酒店或旅館,經營者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旅游經營方式,向游客提供住宿為主要功能的接待場所[1]。
當今,民宿產業不僅僅是旅游產業的延伸產品,不僅僅是旅游產業的附加產品,對于原生態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業來說,民族村寨的民宿產業還是原生態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民宿文化的優質供給可以全方位的體現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特色,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少數民族獨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習俗,使游客零距離的感受少數民族的飲食、服飾、語言、生活習慣及民族崇拜、民族節日與娛樂方式等等。所以,筆者認為,如何打造精品民宿與高品質民宿,如何全面發展民族村寨民宿產業對黔東南州旅游供給側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貴州省黔東南州民宿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16年,貴州省黔東南州被授予中國·黔東南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入選中國民族文化旅游最佳目的地TOP10。與此同時,相應的民族村寨民居民宿產業也就有了一定數量的擴充,截至2016年底,黔東南州已經評定的鄉村旅社共計108家,其中四等級28家,三等級80家,客房總數為910間,共計床位數1760個。由此可見,民族村寨民宿業已經開始成為民族地區旅游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時下黔東南民宿業顯然不能承擔起旅游業所帶來的住宿接待任務。因此,筆者認為,民族村寨民宿業雖發展迅猛,依然還存在著以下問題阻礙著黔東南民族旅游的健康快速提質發展。
3.1民宿產業未成規模,各景區發展不均衡
黔東南州民族村寨民宿產業并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產業規模,許多民宿的存在僅僅只能是為了緩解當地旅游旺季的住宿壓力,增加當地居民的部分收入,仍處于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并沒有把民族村寨民宿產業歸類于體現苗侗民族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民族村寨民宿業的經營主體主要以當地個體戶為主,分布比較散亂,規模大多小而弱。譬如黔東南州旅游景點雖然繁多,但各景區均沒有形成規模的民宿產業,除了位于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與鎮遠縣鎮遠古城的民宿產業有一定發展之外,其他旅游景點的民宿產業數量與質量均令人擔憂。
3.2民宿產業對民族文化特色體現不鮮明
黔東南州民族村寨民宿產業大多為當地居民在自有房屋改造中形成,由于當地苗侗居民經濟水平和文化程度有限,其所改造的民宿環境并未能體現苗侗文化的精髓,只能解決游客的臨時性住宿問題。黔東南旅游文化的精髓在于讓游客全方位地感受原生態的苗侗民族文化,不僅僅是自然生態環境的觀賞,更重要的是向他們展現一個與眾不同的少數民族特色景觀。然而,黔東南民宿的發展并未達到這一要求,部分民宿旅館至今只是從外形上體現苗侗建筑特色,因而民宿旅館內部設施與其余酒店并無異樣,所以大部分民宿旅館只配套相應的基礎居住條件,民宿旅館房間內部完全沒有體現任何苗侗文化特色,缺乏精品民宿,更沒有中高檔民宿。
3.3民宿產業住宿條件與服務設施不足
黔東南州民族村寨民宿主要存在于旅游景點內,而黔東南州原生態旅游景點基本存在于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內,由于此前民族村寨受到經濟文化落后,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約,民族村寨內部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完善,因而導致村寨民宿業的環境衛生與住宿條件堪憂,大部分村寨民宿僅解決用水用電問題,這與現代化社會游客的高要求與新需求是完全不相匹配的。游客到黔東南欣賞自然風光和領略民族文化的同時,需要在吃、住、行各方面都能達到物質與精神的雙重享受。然而,在黔東南的原生態民族旅游景點中存在的一大問題,就是大部分的民族飲食與民族住宿的供應是相互分離的,就是說開餐館的個體戶沒有民宿提供,而提供民宿的居民卻沒有配套的少數民族餐飲服務。
3.4民宿產業創新力度不夠,未形成相應產業鏈
在黔東南州的原生態民族旅游中,游客對原生態民族文化的認知僅局限于 “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看農家景”,與普通的鄉村旅游無本質差異,而與我們在進行“旅游大州,大美黔東南”的建設與打造中的要求并不相符。在旅游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我們希望展現給游客的是一個全方位全景觀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而當前的民宿產業僅能解決普通住宿需求,是遠遠達不到黔東南州的旅游建設理念要求的。因為黔東南民族村寨民宿產業除了能給游客提供普通住宿外,并沒有形成與旅游相配套的其他延伸產品,包括飲食提供、服飾和手工藝品的展示與參與制作,沒有形成相應的產業鏈。并且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許多游客只能以家庭模式出行,創新力度明顯不夠。endprint
4.黔東南苗侗民族村寨民宿產業發展途徑
4.1政府扶持并組織引進專業人員進行規劃與引導
黔東南州多以苗族與侗族少數民族聚居,位于旅游景點的民宿業業主大多為當地居民,當地居民受教育程度與文化水平不高,思維模式尚停留在簡單的以盈利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層面,因此想要擴大民宿產業的規模與品質,政府及相關部門需扮演主導角色,一方面可制定一系列針對具有創新精神和優質民宿業的個體戶以獎勵性政策,其次可組織人員外出學習以拓寬視野,學習參觀其他省份或城市的精品民宿業服務模式,同時亦可聯系地方高校或引進專業人才對當地民宿業個體戶進行不定期培訓。例如室內設計人才,美工人才,產業經濟學人才等。全方位地提高民宿業個體戶在審美,造型以及創新方面的能力。
4.2提升民宿產品品質,推動產業鏈發展
黔東南州民宿產業功能均以解決住宿為主,沒有發展餐飲與手工藝品的意識與經驗,難全方位地滿足游客的高要求與新需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升民宿產業品質:一是將餐飲業與民宿業相結合。苗族與侗族的飲食文化非常豐富且具特色,兩者結合能讓游客吃、住均體會并享受于少數民族文化中。二是將少數民族手工藝品與民宿室內裝修結合起來。例如在民宿旅館的裝修裝飾中,可使用原生態少數民族的材料或者加入苗侗文化元素,諸如銀飾、蠟染、扎染、刺繡等,使之全面體現民族文化風貌。三是讓游客參與到少數民族產品和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民宿業經營者可提供材料與場地,讓游客參與或者互動,讓游客自己動手,深刻體會,亦可增加民族產品與手工藝品的銷量。
4.3廣泛普及并實施“互聯網+民宿產業”模式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時下游客在出行之前基本通過互聯網了解旅游目的地并進行旅游服務訂購。因而要進一步發展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業,就必須重視“互聯網+民宿產業”之方便、快捷、有效實用性。民宿業經營者可在相關旅游互聯網宣傳特色苗侗村寨民宿產業,還應集民宿預訂、票務預訂、資金結算、旅游信息、天氣預報和行業管理于一體,在民族村寨民宿產業的旅游模式打造中建立綜合服務平臺和保障系統。只有這樣,才能極大提高服務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和服務成本[2]。
4.4改善民族村寨基礎設施,打造精品及中高端民宿品牌
貴州省黔東南州雖然擁有得天獨厚的原生態旅游資源,但是由于地處山地,多年來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利造成少數民族村寨基礎設施尚未完善。近年來,隨著滬昆高鐵、貴廣高鐵的開通,外來游客逐年遞增,省內高速也已基本完善,這些都為黔東南的旅游發展帶來質的飛躍,只有進一步完善民族村寨基礎設施的配套工程,才能更好地為當地居民打造精品民宿產業奠定基礎,比如水改、電改、路改、廚改等基礎設施的實施,以及傳統村落的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最終把民族村寨民宿產業集中打造成與原生態文化旅游相融合的精品或中高端品牌。
[參考文獻]
[1]張雪麗,胡 敏.鄉村旅游轉型升級背景下的民宿產業定位、現狀及其發展途徑分析—— 以杭州市民宿業為例[J].價值工程,2016,(8).
[2]鄒林杰,王志凌.“互聯網 + 民宿產業” 的旅游扶貧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智富時代,2016,(11).
[3]曾 磊,段艷麗,汪永萍.臺灣民宿產業對大陸鄉村旅游發展的啟示[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9,(4).
[4]孫美璆.臺灣民宿產業對貴州鄉村旅游發展的啟示[J].商,2015,(41).
[責任編輯:熊 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