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明++薛海波
[摘要]文化的力量越來越成為衡量綜合國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近代以來,原本以重工業經濟為主導的徐州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向資源可持續型城市發展,在此背景下,徐州樊噲狗肉文化有其開發潛力,并且由于與漢高祖劉邦及其麾下大將樊噲有關,故有著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精神文化及內涵,同時也適應傳承傳統文化的需要,所以需要對其進行深入探究,找尋新時期徐州樊噲狗肉文化的新發展方向。
[關鍵詞]樊噲狗肉 發展歷史 文化價值 開發 包裝
[中圖分類號]F7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2-0060-02
徐州沛縣樊噲狗肉歷史悠久,起源于漢代開國名將樊噲,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徐州狗肉文化。但是徐州目前的樊噲狗肉更多的是作為徐州的一種特色美食產品,文化開發程度尚淺,對其文化價值的認識不夠。實際上,徐州樊噲狗肉不僅具有極高的食用價值和商業價值,又因其獨特的發展歷史具有深刻的文化價值,所以為應對現代社會發展,應該深入探究其發展歷史,挖掘其文化價值,找尋新時期開發與包裝的途徑。
一、徐州樊噲狗肉的發展歷史
沛縣樊噲狗肉作為漢高祖劉邦故里沛縣的名特產之一,歷史悠久,相比于外地的狗肉,色、香、味獨具一格,其由來更是與漢高祖劉邦有關。①
說起沛縣的黿汁狗肉,還有一段動人的史話。據《史記》記載,劉邦手下大將沛人樊噲年輕時就以屠狗賣肉為業,其所做的狗肉味道特別鮮美香醇。漢高祖劉邦少年時期家境貧寒,長大后不務正業,整日在沛縣流蕩,故與樊噲相交甚厚。通常樊噲都是提前把狗肉煮好,次日便將狗肉帶到集市上去賣,劉邦也會隨之趕到市中,先到酒店賒酒,再向樊噲要些狗肉下酒,同時很多顧客來到,狗肉便一售而空。二人雖是好友,但由于劉邦常食狗肉卻不付分文,久之惹得樊噲不快。于是,為躲劉邦,樊噲便提前把狗肉煮好,凌晨時分便乘船趕往灑水東岸的夏陽中的集市販賣狗肉。隨后劉邦照例到市集中尋找樊噲,卻尋而不得,四下打聽后才知樊噲渡河到別處賣狗肉去了,便立即追趕,但是途遇河流,又無錢乘舟,遇河受阻,正在苦惱,忽然發現離岸不遠的水中,有一只足體型龐大的大黿游著,于是劉邦立即跨上黿背,乘大黿游過河去。劉邦在市中找到樊噲,樊噲見劉邦又追趕上來,雖有心中不快,但畢竟是舊友,只好沽白酒,切些狗肉招待劉邦。在這之后,劉邦常乘大黿過河食狗肉,于是樊噲對黿心生恨意,趁其不備將黿宰殺后與狗肉同煮,不料與黿同狗肉煮的味道卻十分鮮美,香味撲鼻,人們紛紛前來搶購狗肉,狗肉很快售空。于是此后,樊噲每次都用黿汁湯來煮狗肉,于是稱樊噲所賣的狗肉為“黿汁狗肉”。再后來,樊噲的黿汁狗肉越來越有名。
樊噲狗肉主要是涼食,且食用時不用刀切改而用手撕,味道更好。據說,之所以這樣食用狗肉,是因為在劉邦任泗水亭長不久后,得知樊噲殺了老黿,心中不滿,便收走樊噲用來切狗肉的刀具,并且不準樊噲用刀。于是無奈之下,樊噲只好用手撕狗肉然后出售,誰知用手撕的狗肉格外好吃,故“沛縣狗肉不用刀”的吃法一直流傳至今。
不久之后,劉邦揭竿而起,樊噲也隨軍征戰,其子樊伉繼承父業,仍以屠狗煮肉為生,樊噲的黿汁狗肉得以在沛縣世代相傳。
劉邦稱帝后,親自率兵出征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途經故里沛縣,于是宴請鄉親,以狗肉佐酒,酒酣,賦《大風歌》,歌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自此,沛縣的黿汁狗肉更是聲名遠揚。②
沛縣的樊噲狗肉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據其后代樊廣才介紹,樊噲當年所留下來的黿汁湯被樊家世代相傳。在日軍侵華,侵占沛縣時,76代孫樊懷玉只將一罐子黿汁狗肉湯隨身攜帶外出逃難,正因如此,黿汁狗肉的做法才得以流傳至今。
沛縣樊噲狗肉的特點是顏色鮮亮、五味俱全、清香撲鼻、鮮美可口,食客無一不贊不絕口,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在樊氏家族代代相傳,已有兩千年之久,曾獲省優、部優國際金獎,在2009年更是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沛縣樊噲狗肉年產3000噸,銷往國內外各地,至于外地旅游或探親的人,只要途經沛縣,準要品嘗一下沛縣的黿汁狗肉,臨行時還要帶回去幾包讓家人親朋品嘗。③
現在,沛縣漢街中央開設的“樊憲濤狗肉店”,其掌門人樊憲濤是樊噲的第七十七代世孫、黿汁狗肉的正宗傳人,他在繼承祖傳烹制秘法的基礎上,改用微山湖野生鱉代替黿烹制狗肉,其肉質鮮亮,味美醇香,保持了黿汁狗肉的風味特色,其所開發出“樊噲狗肉系列產品”,更是遠銷俄羅斯、日本、韓國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被譽為中國的“犬業大王”。④
二、徐州樊噲狗肉的文化價值
徐州樊噲狗肉文化既是一種飲食文化,同樣也是徐州漢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具有極高的食用與商業價值,也同樣具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徐州樊噲狗肉的食用價值主要在于,狗肉的味道鮮嫩,且脂肪含量低,含有豐富的高蛋白和各種氨基酸,營養豐富,并具有補虛壯陽、補血、補腎等有益功能。
而徐州樊噲狗肉的飲食文化價值主要在于狗肉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傳承了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飲食習俗。早在很多年前狗就被人類所馴服,并且成為六畜之一,即馬牛羊、雞犬豕,各朝也有關于狗的文字記載。遠在3000年前的周代,狗肉不但是天子宴待賓客的必備之物(作為“御席八珍”之一),還是宮廷祀奉祖先的重要祭品。然而,并不是每次祭祀都能弄到狗肉,于是,古人便采取了變通的辦法,用草編一只狗來代替,這就是“掛芻狗代羹獻”的來歷。因為有了芻狗,這樣,窮苦人家也能從容祭祖。如此流俗,在民間一直保留。而在1600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狗肉的地位一落千丈,原因在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他們認為狗是獵具且守護主人的一切,所以非常敬重狗,故忌食狗肉,于是狗肴漸漸從人們的餐桌上消失。至宋代崇寧年間,官方明令禁止殺狗,狗肴一度絕跡。再到明清時期,不吃狗肉的滿清實力強盛,狗肉食用更少。
狗肉的文化價值同樣也在于,徐州沛縣狗肉與漢高祖劉邦及其愛將樊噲有關,是漢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漢文化源遠流長,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當代需要被繼續傳承與發展下去。
三、徐州樊噲狗肉文化價值的包裝與開發
作為與徐州息息相關的一種食文化,樊噲狗肉可謂歷史悠久。歷經千年的樊噲狗肉能經久不息地流傳至今,少不了劉邦和樊噲的故事,也少不了這濃厚的楚漢文化滋養。但是,近年來,徐州樊噲狗肉文化面臨的局勢頗為險峻。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各地文化美食產品的快速發展,使得專門從業于樊噲狗肉制作的人越來越少,樊噲狗肉的文化價值也在日益減少。且徐州作為漢文化的發源地,對歷史文化產品的研究和發展主要集中在漢文化產品上,對外主打特色也是以漢文化產品為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徐州樊噲狗肉文化的發展較為緩慢。
幸運的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沛縣少數較大中型的狗肉企業也越來越重視企業品牌的塑造,更加關注徐州兩漢文化及沛縣狗肉文化。如樊噲后人從四川買回“樊噲”商標的使用權,在各類媒體進行炒作報道、出版相關書籍、舉行狗肉文化節等等。“沛縣狗肉”已經成為較為有影響的品牌產品。⑤
雖然以我們現在的觀點看,一些人會認為吃狗肉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兒,還有很多愛狗協會的人員出面反對食用狗肉,但是,就以中國為主的文化圈的成員來講,狗肉是一道無上的美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吃狗肉的習俗,在古代,狗肉是較為普遍的食材,殺狗賣肉是一項專門的職業,后來人甚至將狗肉列位于肉的上上品,美其名曰“香肉”。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狗都可以食用,據《本草綱目》記載:“田犬長喙善獵,吠犬短喙善守,食犬體肥供饌。”也就是說,狗按用途可分為幾種,用來吃的是專門的食用犬。不僅如此,李時珍還記載了四種有狗肉的藥方。狗肉不僅味美,而且營養豐富,低脂肪、低膽固醇。狗肉性熱,東北冬季嚴寒,有吃狗肉御寒的習俗,所以東北人常說“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過冬”。
樊噲狗肉的文化價值與劉邦、樊噲有關,與楚漢文化有關。可是,當今社會不僅僅需要歷史文化,更需要在歷史文化基礎上進行創新,更需要與當今社會發展潮流相適應。因此,文化價值再開發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那么,怎樣才能把樊噲狗肉的文化價值再開發呢?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市場開發
文化價值的實現在于傳播,而市場本質上就是一種傳播,而且是最有效的一種傳播途徑和形式。若沒有這種開發,文化價值實際上也難以實現,所以,需要擴大市場,不只局限于小型區域,應讓更多的人知道樊噲狗肉,并可以潛移默化地使人們知道樊噲狗肉悠久的文化歷史。
(二)嘗試創新
千年流傳下來的樊噲狗肉與千年前的樊噲狗肉相比,總會有些不一樣,包括味道、工序、手藝等。一成不變的做法時間久了會使人感到疲倦,我們應該改革創新,除了保留原有制作方法外,還可以大膽創新,制作出適合現代人口味的“樊噲狗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方法。
(三)舉辦展覽會
辦一個關于樊噲狗肉的小型展覽,從起源到歷程再到價值,利用現代高科技,將人們帶入虛擬而真實的視覺盛宴。人們在品嘗到樊噲狗肉的美味的同時,又能感受熟悉樊噲狗肉的魅力,從而實現文化價值的升華。
(四)福利政策
對現代社會來說,購買樊噲狗肉的可能以老一輩的人居多,年輕人受教育程度遠高于老人,有些處于猶豫不決的階段,有些則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拒絕食用狗肉。能否讓大家普遍接受,那這就要看樊噲狗肉是否有這種魅力,使得人們認可它的價值。當樊噲狗肉作為禮品送出的同時,可以附贈一些關于樊噲狗肉的小禮品等等,既可以提起年輕人的興趣,又可以將文化價值傳播到位。
注釋:
①趙從民.沛縣黿汁狗肉史話[J].肉類研究,2000(03):27.
②潘春華.高祖故里狗肉香[J].內蒙古林業,2014(04):35.
③周龍興.劉邦故里狗肉香[J].中國土特產,1998(01):19.
④潘春華.高祖故里狗肉香[J].內蒙古林業,2014(04):35.
⑤何靖.沛縣狗肉品牌塑造中的包裝問題研究[J].大眾文藝,2012(23):87.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