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滿
摘 要:在華東理工大學新媒體建設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北京高校近千份調查問卷數據,依托北京理工大學整體平臺,發揮黨委宣傳部、招生就業處兩個職能部門的羽翼作用,通過三力(即建立健全機制,加強頂層設計理念,提升影響力;創新創造思路,構建校院兩級聯動體系,提升號召力;整合規劃資源,充分挖掘學生特質,提升親和力),探索一條適合高校招生宣傳工作的新媒體發展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微信平臺;招生宣傳;微營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194-02
隨著以新媒體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高校新媒體以其社會性、包容性、自覺性的文化特質,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價值理念、政治傾向、思維模式、行為規范和個性心理特質。能否順應時代合理運用新媒體,關系到高校招生宣傳工作能否牢牢掌握網上輿論的話語權,同時也成為高校普遍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高校招生宣傳中新媒體建設的必要性和優勢分析
傳統教育招生考試宣傳途徑主要依靠廣播、電視、印刷媒體廣告、人際傳播等方式,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廣播電視等播出時間固定、信息發布延遲;印刷媒體周期長、工作量大、成本高;人際傳播方式受眾有限等。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際,考生和學生家長對招生咨詢也有了更高的期待,這就要求高校招生宣傳要創新形式和方法,著眼于新媒體,啟動全新的宣傳模式。利用微信平臺開展招生宣傳大有裨益,具體優勢如下。
一是信息發布量大、途徑便捷、形式多樣。微信平臺可以實現信息點對點即時發布,不受版面、篇幅限制,與此同時,發布內容可以是影像、圖文等活潑多樣的形式,不僅豐富了宣傳內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推送的吸引力,利于閱讀。
二是節約宣傳成本、減少人力資源投入。微信平臺的建設在資金上投入較少,省去了很多實體性活動,如每年選派大批人員赴各地各高校開展招生宣傳咨詢會、在校內隨時接待各地學生及家長問詢等工作,與此同時,微信平臺宣傳頁節省了印制實體宣傳彩頁、宣傳冊帶來的開銷。
三是增強互動、提供了全面溝通的渠道。通過微信平臺可以實現考生及家長、學院、學校的三級互動形式,招生宣傳也不再是以往單向的向考生和家長的信息傳播和發送,考生、家長也可以和招考學校、專業學院直接開展互動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得到更詳細、確切的一手資訊??忌凹议L可以通過微信平臺詢問招考相關問題,平臺經由宣傳部進行后臺識別后將問題分門別類發送至招考學校招生辦及專業學院,兩部門分別就招考章程政策、專業方向要求等進行溝通,統一意見后反饋至平臺后臺,對于共性問題可利用平臺進行匯總推送,針對個別問題可點對點反饋給考生及家長個人。
四是便于數據和信息的實時監控、收集、分析和反饋。微信平臺后臺可實現數據監控、跟蹤,在運行過程中便于統計分析閱讀量、匯總共性問題,同時也有利于即時改進宣傳方式、內容,總結優缺點,對于高校招生宣傳長效機制的建立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二、華東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平臺建設經驗介紹及特色探索
2015年4月,課題組成員前往華東理工大學進行走訪調研。在華東理工大學團委辦公室內,與華東理工大學團委書記、副書記、多個學院團委書記等人針對學校官方微信平臺相關工作進行了溝通交流。交流主要著眼于微信平臺運營經驗,從其全方位高水平的平臺建設中,我們也能夠摘選出有關招生宣傳工作在微信平臺中應用的經驗。
1.精準把握新媒體導向,從服務入手逐步融入學生群體
在微信推出公共賬號之初,華東理工大學發現了這一機遇,于2013年3月率先啟用以“小花梨”為昵稱的公共賬號,昵稱取自“華理”諧音,既表現出學校名稱縮寫又不失娛樂效果,更易被學生接受。與此同時,學校規定校院兩級各部門不設公眾號,確?!靶』ɡ妗币恢Κ毿?,馳騁華理。在初期公共賬號的功能設置上,華東理工大學將“小花梨”定位為服務賬號,將板塊設置為:校園專區、信息預告、搶票系統、華理熱點、空教室查詢等。在發布內容上,迎合學生群體話語體系,加入時下熱門流行語,隨時關注學生日常生活和關心話題,贏得了學生們的廣泛認同。截至2015年底,“小花梨”公共微信平臺宣傳效果覆蓋全校學生90%以上,吸引了近14 000人關注。
2.拓寬思想引領方式方法,以互聯網思維構建媒體中心
2014年華東理工大學在“小花梨”公共賬號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整合原有媒體信息資源,成立青春華理媒體中心,下設內容組、技術組、渠道組等多個部門,分工協作,合理調整布局,利用網絡素材,以小見大,宣傳穩定。對于高校來說,校園媒體還肩負著對學生思想引導和維護祖國穩定的重任,因此青春華理區別于“小花梨”服務賬號的主功能,更側重于對學生思想上的引導。然而,過于主旋律的說教往往不被學生接受,青春華理創造性地采取了以全媒體覆蓋盤整存量和增量配置的方法,各院系成立以信息員、輿情檢測員、新媒體維護員、網絡宣傳員組成的多層級信息團隊,對微博、微信、紙媒及其他各類媒體進行輿情監測,一旦發現身邊熱點,及時反饋,媒體中心立即回應,還原事實真相,力圖在能力允許的范圍內,第一時間攻破謠言,以事實案例、時事熱點宣傳正能量。最終形成學校公共賬號發布,學院公共賬號轉發,各層級信息團隊朋友圈轉發的模式,強化校內“網絡大V”正面的宣傳力度,全校一起發聲,營造團結向上、積極進取的校院氛圍。
3.開創線上線下同步發展渠道, 讓新媒體形象深入學生生活
調研一行抵達華東理工團委辦公室后,立即被桌上擺放的物品吸引:一個黃色文件袋內裝有校園生活日歷、明信片、卡貼、零錢包、優盤等各類小物件。所有物品上都印制了一個擬人化黃色小鴨梨的形象,或在讀書、或在實驗、或在做各類文體活動,這個小人物便是如今華東理工的“形象代言人”——小花梨。華東理工大學經過長時間對“小花梨”微信公共賬號的改進和完善,逐步得到了全校學生的廣泛認可,在此基礎上,學校抓住機遇,注重文化凝聚,將線上宣傳拓寬為線下同步宣傳,推送文化產品,注冊“小花梨”商標,在學校各類活動的宣傳中都可以看到“小花梨”的身影,“小花梨”已然成為學生校園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也為今后公共微信平臺的推廣奠定了基礎。
從微信平臺的推廣到平臺的經營,無一不體現了華東理工大學各部門在此方面的用心,一個覆蓋面、影響力如此之廣的平臺,在校生通過轉發相關內容到朋友圈等方式,通過“圈子”的形式把公共平臺內容逐步擴散,在潛移默化之中營造了學校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熱情洋溢的師生情懷以及在校學生濃烈的學校歸屬感,對尚在高中或即將報考的學生來說,將增進他們對學校另一個角度的嶄新認識,在提高學校知名度的同時打造了諸多方面正面形象。若在此基礎上引入招生宣傳板塊,則無論在傳播范圍上,還是在內容改良上,都將帶來更多裨益。
三、基于調研分析的高校微信平臺招生宣傳的路徑探索
目前,國內已有多所高校招辦單獨設立了招生微信平臺,以清華大學為例,招生官微“清小華”目前已有五千余訂閱量,通過連續多年微信平臺全程直播校園開放日活動,滿足了無法到場的考生及家長的需求,一直深受好評。
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課題組選擇北京理工大學作為研究對象,探索其微信平臺招生宣傳途徑。不同于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新媒體建設起步較晚,以微信公共賬號為例,學校官方建立公共賬號“i北理”之時,各院系、學生組織等已有平臺賬號,如何使學校官微在百家爭鳴的同類競爭者中異軍突起、獨占鰲頭,是目前學校新媒體研究的重點和難點。隨著微信平臺功能的增加,平臺關注人數已經大幅提升,為防止關注分流,將招生宣傳板塊嵌入現有“i北理”微信公共平臺是最便捷最高效的方式。
就招生宣傳工作而言,微信平臺的建設和推廣應依托北京理工大學整體平臺,發揮黨委宣傳部、招生就業處兩個職能部門的羽翼作用,通過三力(即建立健全機制,加強頂層設計理念,提升影響力;創新創造思路,構建校院兩級聯動體系,提升號召力;整合規劃資源,充分挖掘學生特質,提升親和力),探索一條適合本校招生宣傳工作的新媒體發展路徑。
1.引入微營銷理論,依托北京理工大學整體平臺,打造微信公共賬號招生宣傳模式創新
微營銷包括微博營銷和微信營銷兩類,其中微信營銷作為互聯網營銷的一種形式,具有不同于其他營銷模式的特點。掌握營銷的基本步驟并結合微信營銷的特點,是利用微營銷做好招生宣傳的前提條件。同時,在進行營銷的過程中,做好戰略規劃和整合使營銷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依托學校整體平臺開展微信營銷有四個步驟:第一步:戰略規劃。也可以稱之為頂層設計,是基于學校的長遠發展戰略而開展的整體規劃,融入發展愿景,在全局觀的指引下進行設計,確立目標,瞄準目標人群,明確效果,做好預算,統籌好線上招生和線下招生之間的關系,在工作中及時調整,查缺補漏,推陳出新。第二步:價值定位。北京理工大學作為我國傳統國防院校之一,一直秉承“延安根、軍工魂”的文化精神,因此在微營銷理念和價值定位中,應該將學校的精神文化內化其中,在招生宣傳過程中突出重點、精準定位,而不是為了吸引人而吸引人,要真正使微信平臺有關招生宣傳的信息讓關注者收益。第三步:持續運營。有人認為招生宣傳只是特定時間針對特定群體的集中宣傳,其實不然,如果依托微信平臺能夠把招生宣傳工作持續穩定地經營下去,對于已經入校的學生來講,將平臺信息在朋友圈內分享,也會產生一定的傳播效果,影響尚未入校的準大學生選擇,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有利于在校生形成愛校榮校的共識。第四步:有效反饋。微信營銷強調不能單向傳播,需要與用戶之間互動,這與招生宣傳工作要求一致,具有很大的共通之處。在微信上的互動更有隱秘性,公眾賬號的回復是其他用戶無法看到的,更適合解決一些復雜問題,這就需要學校在整體平臺運營維護時設計多板塊內容,以適應反饋不同種類型問題的需要。
2.聯合黨委宣傳部、招生就業處兩部門力量,實現招生宣傳聯動機制
學校官方微信平臺的主要“經營者”應該是黨委宣傳部,無論在平臺建設維護還是在信息傳播方式上都有著很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對于招生宣傳工作來講,黨委宣傳部應該充分運用微信平臺,配合招生就業處從推廣入手,通過多渠道發布二維碼以便準大學生或其他學生掃碼關注訂閱,及時根據招生就業處提供的信息發布消息。同時,招生就業處也可以根據平臺使用者在后臺通過用戶分組和地域管理,為黨委宣傳部提供資料,實現精準的消息推送,直指目標用戶。另外,在招生模塊下了解賬號的用戶增長情況和用戶屬性,便于進行數據分析。
3.以“三力”為突破口,提升平臺招生宣傳效果、拓展覆蓋面
(1)建立健全機制,加強頂層設計理念,提升影響力。機制建設是加強高校新媒體建設的固本之源,如何能夠站得高、看得遠,需要學校加大統籌力度,充分意識到新媒體招生宣傳平臺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其納入學校長遠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與學校教育教學、思想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多部門齊抓共管,妥善分工,為招生工作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2)創新創造思路,構建校院兩級聯動體系,提升號召力。建立以學校官方平臺為主導、各單位新媒體平臺為輔助,定期會商、聯動反應的工作機制。聯動體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拓寬高校新媒體在校園中的傳播路徑,加速信息的傳遞,形成“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接力棒局面;另一方面可以讓各級宣傳平臺緊緊擰成一股繩,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援”,相互扶持,提升校園新媒體招生途徑的號召力。
(3)整合規劃資源,充分挖掘學生特質,提升親和力。新媒體不僅僅是平臺新,也要求內容新。縱觀全國各高校推廣效果較好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多采用具有親和力的語言宣傳和發布信息,文字都轉化為學生群體日常用語,采用問答對話式引出主題、圖文并茂式展現活動、逐級引入式引發學生思考等方式,傳播內容涵蓋國家大事、時事政治,也有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好人好事、趣聞軼事。因此,在新媒體平臺的建設過程中,需要整合各類資源,調動多方力量,組建一支能夠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團隊,及時編輯發布信息,提升新媒體招生的親和力,吸引更多學生關注,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招生宣傳標語變得鮮活而又可愛,使大學變為一種期待。
招生宣傳工作的目標不僅僅是完成每年的招生計劃這么簡單,應該在提高生源質量、提升學校競爭力上下功夫。高校招生工作應不斷轉變觀念,將宣傳提升到戰略高度,系統地進行組織安排,在宣傳內容、形式、渠道等多方面科學統籌,全面規劃,積極向兄弟高校借鑒經驗,彌補不足,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逐步創新的舉措推動北京理工大學新媒體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全曉松,陳永華,徐小華.高校新媒體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教育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6(5)89-93.
[2]王瑞霞,宮宇.高校新媒體聯動機制初探——以北京交通大學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4(6):36-38.
[3]陳菊平.新媒體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 .山東省團校學報,2010(3): 54-57.
[4]郭靚,徐輝,蘇欣,等.微營銷[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179.
[5]霍元敏.淺析新媒體在高校招生宣傳中的應用[J] .智慧時代,2015(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