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景春+趙晶京
摘 要:高等學校作為文化傳承創新的前沿陣地,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重任,同時也承擔著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光榮使命。因此,探索高等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路徑,就成為所有高等學校工作者需要面臨的主要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需要從如何提升理論認知,促進價值認同,形成實踐機制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路徑,為培育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進而樹立全民族的文化自覺和價值觀自覺,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一點借鑒。
關鍵詞:高等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227-03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正是在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指明了價值本質。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在增強社會認同,凝心聚力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奠定著國家制度的道義基礎,是國家制度賴以立足與發展的靈魂[1]。高等學校在文化傳承、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因此,如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徑就成為高等學校一項重要的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涉及國家、社會、公民多個層面,其教育的路徑也是多元的,那么,從理論認知、價值認同和踐行優化三個維度來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路徑不失為一個循序漸進,逐層遞進的模式。理論認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思想基礎;價值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本質要求;踐行優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目標。這三者互相促進、互為補充,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深化理論研究,提升理論認知
1.挖掘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外延,提升理論的接受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意識形態、行為文化的綜合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個確立內在價值信念并使之轉化為現實行為的過程。這一過程離不開理論認知的推動,離不開全社會民眾的普遍接受與認可。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知與理論接受度就成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的接受度包含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理論本身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二是理論的普適性與可釋性;三是理論內在邏輯性與外部統攝性。解決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的接受度就需要我們深入挖掘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外延,深入研究核心價值觀24個字是否已經完全涵蓋了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是否還有進一步凝聚、提煉、豐富的可能,其內在邏輯和外部統攝性體現在哪些方面。高地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地位上可分為核心層、拓展層、延伸層,從內容性質上可分為價值層、知識層、素養層[2]。那么在高等學校的范圍內,這些層次如何劃分,具體內容如何,這都是需要進行深入理論研究的。只有將這些徹底搞清楚,弄明白,才能提升核心價值觀理論的接受度,才能奠定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堅實基礎。
2.探尋大學精神與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提升理論的適應域
高等學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研究核心價值觀內涵和外延的同時還要探尋大學精神的實質,找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落實到大學的本體上,促進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就大學精神內涵的研究已經有了較多的研究。李傳剛認為大學精神就是“大學以自身獨特的方式融匯著多種社會先進文化與精神特質之結果。它存在于‘大學人的理想信念并見之于他們的言行舉止、教學實踐以及各種物質載體之中。不僅包括人文精神、科學精神,還包括服務精神。”[3]而劉亞敏將大學精神進一步上升到“形而上學”的層面,認為“大學精神就是大學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實現內在超越的過程中所凝聚、體現出來的特質和風貌,是大學的質的規定性[4]。從以上的研究角度來看不難得出結論,大學精神在本質、功能、具象等方面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更加復雜與多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精神相比則政治傾向性更強,適用范圍更廣。因此,在二者之間探尋契合點就成為在高等學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核心價值觀適應域的必要過程。
3.加強實證研究,提升理論的實踐指導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使人們對其認知、認同再到實踐的過程,教育的目標是使內在信念轉化為現實的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遵循理論與實踐關系的一般規律。理論來源于實踐,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于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具體實踐,經實踐總結、理論研究提煉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此同時,理論又高于實踐,具有超實踐性。源于實踐的理論,并不僅僅是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更重要的是對實踐活動、實踐經驗和實踐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規范性矯正和理想性引導[5]。理論的超實踐性使理論與現實具有了距離。因此,來源于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實踐的核心價值觀理論應用于高等學校教育時,便與高等學校教育現實存在了距離。這種距離直接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如果不能通過實證研究來縮小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就只能停留在知識灌輸層面,而無法在高等教育實踐中將其轉化為價值信念,更遑論踐行了。綜合以上認知,高等學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解決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問題,加強核心價值觀實踐指導作用,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下行”到高等教育的實際中來。
二、完善內化機制,提升價值認同
所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指社會共同體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共有和共享,并最終將其作為價值共識外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6]。價值認同模式可以分為盲目認同、誘導認同、強制認同和自覺認同等四種模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既不是盲目認同也不是誘導式、強制式認同而是建立在主動基礎上的自覺認同[1]。在這一過程中如何保持核心價值觀與個體價值觀之間的協調統一,如何在個體價值觀多元性的基礎上實現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認同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在高等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需要完善內化機制,提升價值認同水平。
1.建立教育學習機制
理論學習既是加強理論認知的基礎手段也是提升價值認同的重要途徑。但要真正達到通過理論學習促進理論認知與價值認同的預期效果,則需要構建完善而有效的學習機制。理論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高等學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將理論學習常態化,制度化,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效果。完善理論學習機制,一是要科學地設置學習內容,依據高等學校教師、學生、管理干部等不同群體的特點制定符合其需要與成長規律的理論學習內容;二是要合理安排學習計劃與時間,理論學習注重效果,而不在于時間的長短,因此,在確保不影響教師、學生、管理干部工作與生活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制定理論學習計劃與時間才能達到理論學習的效果;三是明確學習方向,針對教育對象的不同,學習方向也會隨之有所調整,不能教師、學生、管理干部“一刀切”,使理論學習更具有針對性與方向性;四是豐富理論學習形式,創新理論學習的載體,擺脫理論學習只依靠理論講授這一單一形式,多為教育對象提供實踐機會,通過實踐來強化理論學習。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學習機制才能確保高等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得到最大程度的認同。
2.建立制度保障機制
高等學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價值認同過程僅僅依靠學習是不夠的,長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會給受教育主體帶來倦怠情緒,需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將可能產生的倦怠情緒化解,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與激勵機制。在高校中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對于受教育主體在學習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成效做出客觀、科學的評價,并以此為依據給予受教育主體適當的精神與物質獎勵,逐漸形成正反饋循環。完善的考核與激勵機制要盡量做到科學化、具體化、準確化,針對不同的受教育主體,將理論學習成果與實踐效果相結合,綜合各方面因素,形成為大多數人所信服且合理規范的考核機制。在考核后的激勵機制中需要以情感激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將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有機結合起來,最終達到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與踐行的目標。
3.建立宣傳引導機制
高校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目標與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通過大學精神外顯的大學文化來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而包含校風、學風、教風的大學文化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財富,良好的大學文化對于身處其中的教師、學生以及其他人員在思想價值觀的形成上將起到強大的引導作用。以優良的校風、學風、教風為核心的大學文化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與氛圍,對高校全體成員所起到的宣傳引導作用將不可估量。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需要有意識地利用大學文化的這方面功能,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團結、向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良好氛圍,進而推動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得到廣泛的價值認同,為進一步踐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創新踐行體系,促進行為優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理論認知、價值認同的基礎上最終要實現的是社會群體在實踐行為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踐行不能完全依靠人們的自覺自愿,尤其是在高校這樣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歷史使命的地方更需要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體系,積極促進高校受教育主體的行為優化。
1.尊重踐行主體,發揮能動作用
在高校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主體包括了高校的全體成員,他們是踐行的主體。這個主體一般意義上講包含了教師、學生、教輔人員,這是根據角色的不同進行的劃分,還可以根據年齡、學歷、來源等多個方面進行劃分。也就是說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構成是復雜的、多元的。在引導他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就需要認真分析其不同群體的需求,尊重他們處于踐行主體的地位,深入分析他們的“知”“情”“意”“行”四個環節,逐漸掌握他們的特點,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既滿足主體的需求,又符合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2.拓展實踐方法,優化教育效果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入到實踐優化進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往往容易出現實踐方法單一、內容枯燥、搞形式、走過場的情況。這種形式主義不僅起不到行為優化的作用,反而造成惡劣的負面影響。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優化需要進一步拓展實踐方法,優化教育效果。高校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落實到他們的日常行為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達到“知”“行”相統一。與此同時,要對有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行為進行抑制和批評,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尚行為予以宣揚和褒獎。實踐方法的靈活運用是保障教育實踐取得效果的重要途徑。
3.創新實踐載體,擴大教育范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離不開有效的載體。在當前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高校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在載體建設上除了要運用社會實踐、課堂、論壇、報告、研討等傳統載體外還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腳步,采用更為創新的網絡媒體及“微”平臺,將看似枯燥的理論轉化為更加生活化,內容更易接受及更便捷的方式融入受教育主體的學習工作生活實踐中去,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覆蓋范圍。實踐載體的創新會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行動中來,教育范圍的擴大又會形成群體效應,進一步促進實踐效果的鞏固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馮留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路徑探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3-18.
[2]高地.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3]李傳剛.中國大學精神的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4]劉亞敏.大學精神談論[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4.
[5]孫正聿.理論及其與實踐的辯證關系[N].光明日報,2009-11-24.
[6]毛曉華.推進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正確途徑[J].光明日報,2013-05-04.
[7]譚蕾.高校青年教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途徑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