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言婷+白潔
摘 要: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寶貴資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前途命運。實踐育人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是課堂教育的拓展和深化。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改革,切實提出有效的改革路徑,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234-02
實踐育人是改善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學生要“健康成長不僅要學習書本知識,而且要向社會實踐學習”[1],要“堅持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2],實踐育人的教學開展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對實踐教學環節有效模式的探索也必然是長期的。只有不斷地通過實踐,才能發現、總結出切實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實踐育人模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改革的現實條件
(一)教育者的培訓與整合
有關實踐育人工作教育者的培訓與整合,高校應切實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要加強教育者自身的實踐活動。高校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訓,讓教師感知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讓教師明白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課堂教育,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課外實踐教育。教育者自身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學會運用感性認識,豐富教學手段,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教師走出校門,讓教師帶領學生開創“第二課堂”,讓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為其踏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二要整合實踐育人工作的教師隊伍。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當前高校開設的一門公共課程,涉及在校的學生人數眾多,所以僅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對此,學校應該積極組織各學院、號召各系的輔導員將實踐教學納入到學生的培養計劃中,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一環。另外,也可以聘請一些校外的專家、知名教師,讓他們參與到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具體指導學生的教育實踐。
(二)實踐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現實中,實踐教育資源總是有限的,而教育者對實踐教育資源的需求又是無限的。對于資源的開發主要可以從地域資源和橫向管理機構資源兩方面進行開發利用。地域資源主要指校內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包括革命紀念館、紅色革命根據地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明示范城鎮、最美鄉村以及高校自己設立的大學生創業科技中心、大學生孵化園等;在高校里,類似校園文化館、校園歷史館等各種人文資源,都是實踐教學資源。此外,橫向管理機構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教育者高度關注的。教學部門擁有理論功底扎實的師資隊伍、充分的學術資源;學生管理部門則擁有廣泛的組織資源、充足的活動經費和豐富的校外資源;在此基礎上,加強二者之間的相互溝通,實現優勢互補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實踐育人的運行與保障機制
構建實踐育人的運行和保障機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實施的中心,是實踐教學得以長效運行的關鍵。首先,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現有資源,形成系統化的教育體系。其次,要細化各職能部門的工作任務,各個工作部門分工明確,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學生工作部門認真做好學生的各項工作,完善學生的培養方案;教學組則根據每個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發展方案,制定實踐教學的具體內容;教務處及時下達各個學院的教學計劃,并定期核算教學經費的使用情況,協調好各個部門的實踐教學工作。對于專項經費要定期督導核算。對此,學校應該及時根據上級下發的文件,明確各部門、各學院的經費安排,充分利用經費豐富實踐教學。同時,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也要監督教育經費的實際落實情況,確保實踐育人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改革的有效路徑
(一)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的實質內容——教的是什么?學生應該學到什么?調查發現,在大多數學生看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教的內容是比較局限的,學生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宣傳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但這些看似已經遠遠地脫離了他們的生活實際,所以學生往往容易產生一種學了這些課程也沒有多大用處的思想。從學科角度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本身理論性就是比較強的,因為都是偉人們思想的結晶,是濃縮了再濃縮的精華,加之比較高的概括性讓學生產生難懂枯燥的感覺也是在所難免的。所以在教材的編寫上,特別是在授課中和實踐教學環節上,就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又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和社會潮流發展的腳步,走進大學生的主觀世界,關注他們的人生問題。與此同時,還應該要多配合著添加一些現當代發生的熱點事件,緊密聯系時事,多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關,讓他們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某些原理在學習中是可以運用的,某些歷史事件在生活中是可以借鑒的,這樣就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讓他們愿意為了改造自己、改善身邊環境、改造社會而學習。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與大學生全面發展、做社會有用的人、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等利益和需求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認識和體會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的理論成果是指導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唯一正確理論,也是他們自身內在的需求和根本利益,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深入人心,成為理想信仰,得到大學生內心而不是表面上的認同,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召力[3]。
(二)創新實踐育人教學方法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為了加強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認知,就一味地強調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想的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教師要多多參與社會實踐,多反省審視自身。教師的教學方法對教學質量也起到很大的促進或阻礙作用,一個學生喜愛一門課程也有因為喜愛或尊敬這門課程的老師的因素,所以教師個人魅力的完善以及教學方法的改善,對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具有很大的影響。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注意力?如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些都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面前的重大難題。對于授課教師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個充滿壓力的巨大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教育者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教學模式、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與學習能力,才能更好地迎合學生的發展需求。課外,教師要善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教學:課堂上,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設計特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引導學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去尋求那一個個未知的答案,同時教師還要學會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主動參與老師的課堂教學,也可以交替地變換師生之間的角色,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繼續深化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又有利于他們逐步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思維習慣,還可以采用體驗生活、觀賞影片、角色扮演等方式來組織實踐教學。
此外,學校還要高度重視新媒體的運用和校園網絡的開發。依托網絡平臺,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育人改革。校園BBS、博客、班級微信群等新媒體技術要利用好,要會用,也要善于用。目前,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校園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積極構建校園德育論壇、校園心理交流論壇,對于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在校園網上及時提供各種社會實踐的信息和各種課外學習的資源,組織大學生開展經典著作閱讀、主題演講評選、經典講座展播、優秀社會實踐報告交流等豐富多彩的網絡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育人的覆蓋面。實踐證明,高校充分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平臺開展實踐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一個新嘗試。
(三)構建校園實踐育人平臺
當前,各個高校都在組建各種各樣的學生社團和協會,而這些社團和協會也都擁有著廣泛的學生基礎,他們都是按照興趣來選擇性地參加社團的,所以以社團為單位來組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號召力也會更大,響應度也會更高。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積極參與大學生的社團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校園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使課堂延伸到更加廣闊的大學校園中。另外,高校在開展實踐育人時,可以借助這些社團的實踐活動,就地取材,搭建實踐教學平臺,開展多元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這些社團是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的實踐活動又都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因而容易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參與,也便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動的實施。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經常研讀黨的教育方針、關注國家大事、了解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尤其是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時事政治,通過開展一系列校園文化主題建設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參與中成長。例如,社團組織創辦寢室文化節,寢室內部整潔度、室友們和諧相處程度都被列入到評選范圍中;又例如創業大賽,以模擬的形式來組織學生體驗一下創業,讓他們認識到創業所需要滿足的條件和自身的優勢所在,還能讓他們了解現在社會應屆畢業生找工作困難的局面,以促使他們萌發創業的念頭以解決社會就業問題。
盡管校園內諸多的社團活動或多或少會吸引著學生參與其中,但是仍有不少學生不愿加入,難以保證學生參與的廣泛性和經常性。因此,對學校而言,整合各方面的資源,積極構建學生的實踐活動基地,是當前提高實踐育人有效性的重要環節。借助這個機會,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適時地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學,加深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實現實踐育人的教學目標。比如師范類的學校可以和某些中學達成協議,使其成為實習基地,寒暑假學生就能利用空閑的時間來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專業技能,還能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 1998-05-05.
[2]江澤民.國運興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興全民有責[N].人民日報,1999-06-16.
[3]鄧晨光,潘國宏.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環節與大學生社會實踐互動關系的思考[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6(4).
[4]王小云.大學生社會實踐概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5]呂志,黃紫華.面向社會 實踐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索[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6]甘霖.高校實踐育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