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手術期是圍繞手術的一個全過程,從病人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開始,到手術治療直至基本康復,包含: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后的一段時間,具體是指從確定手術治療時起,直到與這次手術有關的治療基本結束為止,時間在術前5至7天至術后7至12天。因在圍手術期期間,手術患者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手術并發癥。呼吸系統疾病是最常出現的一類并發癥。因此,近幾十年來,患者在圍手術期的氣道管理得到了醫學界的高度重視。本文將就圍手術期氣道管理進行詳細介紹。
在手術之前,先要對患者進行手術危險因素及風險評估。部分患者會存在危險因素,如:患者年齡、吸煙史、呼吸系統疾病史,既往病史等。在手術之前應進行相應的身體檢查,基礎的檢查項目包括:患者肺功能測試、心肺功能運動試驗、呼氣流速峰值等。經檢查后,存在呼吸道風險的患者,就需要進行圍手術期氣道管理。術前的氣道管理可分為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即指導、協助患者進行有效咳嗽,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藥物治療包含使用平喘藥、祛痰藥、抗感染藥。其中,平喘藥物臨床常用β2受體激動劑,如:特布他林等。在手術前進行呼吸道管理,使患者在接受手術前處于最佳狀態,可使圍手術期呼吸道并發癥發生風險降到最低。
患者在手術進行時,同樣存在一定的呼吸道風險因素。術中輸液量、種類及速度控制不當,尤其是晶體液輸入過多可導致肺水腫和彌散障礙,從而造成缺氧。同時,手術時患者的麻醉操作也會帶來多種呼吸道并發癥發生的可能,如:氣管內插管對氣道的刺激可破壞呼吸屏障,產生炎癥和水腫,誘發支氣管痙攣;高濃度和大劑量的全身麻醉藥對循環和呼吸系統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單肺通氣時,灌注無通氣肺的血流未經氧合進入循環系統,造成靜脈血摻雜,且因肺組織缺氧、牽拉易造成肺損傷,會引起一系列的氣道并發癥。為降低手術時風險因素的發生率,手術時應注意:①操作輕柔,盡可能地保護肺組織,做到無創牽拉肺,避免過度牽拉、擠壓、鉗夾和捻搓肺組織。②選擇恰當的手術方式,合理設計切除范圍,應根據術者熟練程度和患者特征選擇最適用最熟悉的術式。③盡量控制并縮短手術時間,以減少由此帶來的氣道炎癥。④做好術前氣道管理。
術后期是患者恢復正常體征的時期,所以此時的氣道管理尤為重要?;颊咴谑中g后可能存在排痰不充分,胸腔積液等手術麻醉并發癥。其主要治療措施同術前的呼吸道管理一樣,有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物理治療:①鼓勵并協助患者盡早進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體位引流、胸背部拍擊等方法,保持呼吸道通暢,促進痰液排出及肺復張;②早期下床活動;③限制液體入量;④加強營養支持,補充蛋白質。藥物治療:①支氣管舒張劑:具有支氣管舒張作用且使肺部并發癥更少,臨床常用的支氣管舒張劑為β2受體激動劑,代表藥物為特布他林;②糖皮質激素:減少術后肺部并發癥,且具有咽喉黏膜保護作用;③黏液溶解劑:減少手術時機械損傷造成的肺表面活性物質下降、減少肺不張等肺部并發癥的發生。
圍手術期氣道管理是加速手術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外科,可以有效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再入院率及死亡風險、改善預后,減少醫療費用。因此,圍手術期的氣道管理十分必要,為患者的手術及麻醉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