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巧
摘 要 目的:探索“互聯網+”模式下科技期刊創新出版方式。方法:對中國科技期刊的出版現狀和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提出在“互聯網+”模式下科技期刊的創新出版方式。結果:在相關政策支持下,科技期刊要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多渠道協同發行,提高期刊增值服務,完善獨立網站建設,構建專業集群化網絡出版平臺,加大復合型網絡出版人才隊伍建設等措施促進科技期刊的出版方式創新。結論:“互聯網+”模式為科技期刊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中國科技期刊必須加大與“互聯網+”模式的深入融合。
關鍵詞 “互聯網+”;科技期刊;出版;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78-0007-04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 1 ],這標志著我國從政府層面做出了全面促進互聯網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的行動要求。2015年3月31日,國家新聞廣電總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就如何推動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做出了總體要求和具體部署,《意見》要求:“立足傳統出版,發揮內容優勢,運用先進技術,走向網絡空間,切實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實現出版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機制[ 2 ]。”
創新是期刊發展永恒的主題,“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出現給科技期刊創新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在網絡化、數字化、多媒體化的趨勢下,科技期刊如何與“互聯網+”模式深入融合,協同發展,是每一位出版人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互聯網+出版”是一種經濟發展新形態,其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將互聯網與傳統出版產業的相加,而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通過與傳統出版產業的添加與聯合,促進傳統出版產業在互聯網化的基礎上的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科技期刊是期刊出版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科學技術水平和促進科研發展的重要載體。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水平的迅猛發展以及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科技期刊出版方式正面臨著數字出版的沖擊,“互聯網+”模式下的科技期刊創新數字出版是大勢所趨,如何在經濟發展新形態下,立足傳統出版,深入挖掘“互聯網+出版”的技術優勢,促進“互聯網+”與科技期刊的創新融合發展是值得研討的問題。
1 我國科技期刊出版現狀與問題
1.1 出版模式單一,傳播能力有限
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出版模式多以傳統紙質版期刊和電子版期刊出版為主。傳統的紙質版期刊由于不便于攜帶、不利于檢索等缺陷,其發行量不大,并且目前國際上已有部分科技期刊取消了紙質版期刊發行。而電子版期刊出版方式大多以將論文電子版單篇上傳到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字化期刊數據庫、維普科技期刊數據庫等數據庫平臺為主,這種出版模式僅僅是將電子版的論文在數據庫中的單篇上傳,其將不同文化特色期刊拆分為一篇篇獨立的文獻,期刊的整體策劃、欄目特色、文化品味、編輯編委與讀者作者的互動均無法體現,在一定程度上湮滅了不同特色科技期刊的個性化特征和期刊內涵,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出版。同時受各數據庫相互競爭的影響,不同系列期刊刊出的論文并非在上述主要數據庫中均有收錄,例如,中華醫學會的系列期刊是與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簽訂的獨家授權,而中華預防醫學會的系列期刊則是與中國知網簽署的獨家授權,這就導致中華醫學會的系列期刊在中國知網上僅能檢索到2007年以前的文獻,如要檢索2007年以后的文獻則只能在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檢索,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論文的顯示度和傳播力。
1.2 網站建設能力不足,網絡化利用程度較低
期刊網站是科技期刊在網絡時代實現數字化出版的主要媒介,網絡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或用戶選擇在網絡上進行投稿或查閱下載自己所需要的文獻,因此科技期刊的門戶網站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設計良好的期刊網站應該是承載了所有與期刊有關的內容信息和媒體形式,是期刊內容信息發布、品牌推廣和為讀者、作者服務的綜合平臺[ 3 ],同時也是期刊個性化特征和期刊內涵的整體展現。2010年我國1 868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有1 105種期刊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占59.2%)[ 4 ];2012年我國81種醫學核心期刊中有94%的期刊擁有獨立網站[ 5 ]。2013年,中國科協1 056種科技期刊中只有812種期刊擁有自建網站(占76.9%)[6]。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網站建設率較高,但大部分科技期刊網站的主要功能多集中在在線辦公系統、期刊信息介紹、期刊內容數字化、現刊和過刊目次發布等方面,多數期刊網站功能和內容不全,網站服務功能差距較大,在論文輔助信息(音頻、視頻)的發布、讀者個性化文獻定制、在線互動、行業信息發布、科研動態發布、英文網站和期刊在線經營等方面網絡化程度較低。
1.3 開放存取程度較低
開放存取能最大程度的借助互聯網優勢,提高論文的訪問量和顯示度,擴大期刊的影響力。但目前由于我國期刊界對開放存取認可度不高,以及受版權和影響發行收入等因素限制,我國科技期刊開放存取程度較低。2010年1 868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僅有461種(占24.7%)期刊在自建網站上實現了開放存取;而在中國知網收錄的1 094種醫學期刊中,僅有85種(占國內醫學領域期刊總數的8.0%)醫學期刊實現了開放存取[7];2013年中國科協1 056種科技期刊中僅有364種期刊實施了開放存取[6];截至2014年6月11日,目前認知度最高的開放存取期刊文獻檢索系統瑞典隆德大學圖書館的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共收錄了醫學期刊17 329種,其中我國醫學類期刊僅有41種(占0.24%)[ 8 ]。科技期刊開放存取運動已是大勢所趨,未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更快發展,開放存取將成為科技期刊出版的主流模式。
1.4 在線優先出版未引起足夠重視
在線優先出版是指在紙質版期刊正式印刷發行前,將電子版單篇論文或期刊在互聯網上的優先發表。該出版模式以單篇論文為單位,避免了后期印刷、裝訂、郵寄等環節,其正式出版速度通常比傳統的印刷出版提前幾周甚至幾個月,能最大程度的縮短論文的出版時滯,為作者科研成果首發權的及時確認提供了最大保障。在線優先出版已成為科技期刊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目前國際上影響力較大的多家出版機構或數據庫提供商都不同程度的實施了在線優先出版,但國內的在線優先出版尚處于起步階段,2010年和2012年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萬方數字化期刊數據庫分別先后啟動了學術期刊優先出版數字平臺,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期刊加入了優先出版的行列,但具體實施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目前除少數期刊有正式推進外,大多數期刊都處于間斷的優先出版或停滯狀態。2013年,中國科協1 056種科技期刊中只有84種期刊實現了數字優先出版[6]。
1.5 發行方式傳統,缺乏營銷觀念
期刊發行工作是影響期刊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環節,但我國科技期刊由于在體制上大多是由科研院所、事業單位辦刊,辦刊經費多由主辦單位或掛靠單位全額或部分撥款,因此普遍缺乏市場營銷觀念,在經營上大多存在重編輯輕市場、重制作輕發行、重宣傳輕營銷的傳統弊端[9]。在期刊發行方面大多數仍然停留在紙質版期刊和電子版期刊的售賣模式,同時由于科技期刊專業性強、讀者面窄,其印刷版發行量有限,并且近年來受網絡媒體的沖擊紙質版期刊發行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10];而期刊電子版售賣模式,則是由期刊與相關的平臺運營商簽訂合作協議,由平臺運營商每年支付一定的使用費用,其費用往往不足以體現期刊的實際價值。而對于廣告方面的收入,由于大多數科技期刊出版單位人員有限,缺乏專門的市場營銷人員,因此除個別期刊或在專業領域排名靠前的期刊有刊登廣告外,大部分科技期刊在刊登廣告方面都是被動的等待資源,因此廣告收入微薄。
1.6 重復辦刊現象嚴重,缺乏國際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版業蓬勃發展,這是我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豐收的根本體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我國期科技期刊重復辦刊現象嚴重。以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為例,截至2014年,我國正式出版的期刊數有9 878種,其中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2014年版》的核心期刊數有1 983種(占20.07%),而在這1 983種核心期刊中僅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就有250種(占12.61%)[ 1 1 ]。雖然醫學是一門較大的學科,但僅核心期刊數就有250種之多足以說明其中存在大量學科相似、專業重復的期刊,這在一定程度上勢必會導致數量有限的優秀稿源被分散,辦刊資源無法集中,從根本上削弱期刊核心競爭力,降低了期刊成長為中國甚至國際頂尖科技期刊的可能性。
2 “互聯網+”模式下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創新舉措
快捷的傳播速度,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和便捷的信息服務功能是“互聯網+”模式下科技期刊出版的根本體現。“互聯網+”模式下的出版創新要以內容為主角,以發展為目的,以創新為手段。通對將互聯網與期刊出版的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借助數字出版環保、高效、快速、方便、互動性強、信息存儲量大、出版模式多樣的優勢,探索科技期刊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2.1 完善制度建設,加大政策支持
“互聯網+”模式下的科技期刊出版對于出版政策和管理制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出版政策和制度已不能適應當前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的工作需要。這就需要出版行政管理部門理順“互聯網+”模式下科技期刊出版的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相關政策和制度,加快制定滿足科技期刊數字出版需要的標準和規范,完善對數字版權的認定、使用和保護政策,加大對開放存取、公益性出版或者非盈利性出版方面的優惠補貼,推動數字出版的技術創新。同時要結合科技期刊以社會效益為主的特點,加大在政策和辦刊經費上的支持力度,有意識的重點扶持一批國際化、數字化程度較高或有專業發展潛力的重點期刊。
2.2 合理運用新媒體,探索多渠道協同發行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科技期刊提供了更多的出版形式。科技期刊應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速度化、社交化、視頻化、互動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快期刊的在線優先出版,加大論文的開放獲取程度,樹立新媒介時代的創新思維,拓寬并優化傳播渠道[ 1 2 ],形成以印刷版、電子版、網絡版三位一體的發行模式。科技期刊要加快對既往所有出版物的數字化處理,將傳統的紙質出版物轉化為數字出版物,建立期刊數據庫,對數字化內容進行碎片化處理,按內容、圖、表、知識要素等進行分割和標記,便于用戶按需檢索[ 1 3 ]。同時鼓勵作者應用音頻、視頻、圖片幻燈片、統計分析結果等附加材料的內容資源表現形式,將傳統紙質期刊因版面限制不能呈現的論文擴展信息(如實驗操作音頻、視頻資料,數據統計學分析操作步驟和結果,輔助圖、表、病理圖片等)生動化、豐富化。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微博、微信、QQ群、行業論壇和移動終端、二維碼、智能手機App、域出版等多媒體傳播形式,生產滿足用戶移動閱讀、碎片化時間閱讀、定制推送閱讀的多樣化、個性化閱讀需求。同時要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強與讀者、作者的互動交流,主動收集反饋信息,在深入分析需求和閱讀偏好的基礎上,著力提高期刊內容質量,及時調整出版內容,既要做到出版的產品滿足用戶需求,又要在相互交流中吸引用戶的參與與關注。
2.3 創新盈利模式,提高期刊增值服務
科技期刊要以社會效益為主,但同時也要兼顧經濟效益。“互聯網+”模式的出現為科技期刊創新盈利模式提供了多種可能,未來的互聯網出版將不再局限于實體出版物單一模式的復制與銷售,其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電子出版物的付費閱讀、單篇下載、同類文獻下載等多種組合形式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進而實現數字版權的最大化和利潤增值。未來的出版市場是以用戶為主的市場,科技期刊要順應時代變革,建立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營銷觀念,明確定位,積極開拓新舉措,在現有出版內容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互聯網出版的優勢,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的,開展定制閱讀、知識點閱讀、移動閱讀、推薦閱讀、按需印刷等期刊增值服務模式,為用戶提供多元化、精準化、個性化的出版服務。
2.4 加強獨立網站建設,打造專業化信息服務平臺
信息化時代人們將更多的使用和依賴網絡資源,雖然目前我國大多數科技期刊都擁有自己的獨立網站,但在網站建設和運營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大部分網站僅以采編系統和論文下載為主,沒有充分發揮網站在提供專業化的信息服務方面的應有價值。因此,科技期刊應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加快和完善網站建設。在網站設計方面,應能充分體現期刊的文化和內涵;網站應該能夠支持英文閱讀,以促進期刊的國際閱讀和傳播;在網站欄目設置方面應豐富多樣,設置一些多元化、實用性強的欄目,例如精品論文導讀、最新科研動向、科研團隊介紹、行業信息、在線教育、知識服務等欄目;同時網站要設置互動平臺,通過與讀者、作者、審稿專家的互動交流、學術對話,以及對學術熱點、難點的研討,為科研工作者提供具有價值的科研方向,打造專業化的信息服務平臺,以更好的發揮科技傳播、信息交流和文化傳承的作用。
2.5 互利共贏,構建專業集群化網絡出版平臺
協同發展才能形成合力,未來的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如何最快捷的獲取到最大量的專業信息是用戶的根本要求。科技期刊要改變各自為營、各自發展的狀態,整合力量,資源互補,加強聯合,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加快構建專業集群化的網絡出版平臺。該平臺要打破期刊所屬不同系列、行業協會或主管、主辦單位的隔閡,以行業為準入資質,力求最大化的集中本專業領域的所有期刊,以集中呈現的方式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便捷服務。平臺要以期刊網絡出版為主,在平臺欄目設置上除了設置期刊瀏覽、網絡投稿、論文下載、在線咨詢等基本欄目外,還可以通過推薦閱讀、同類閱讀、專家點評、下載排行、引用排行、最新論文等快速服務欄目來進一步的推廣優秀論文。在論文投稿方面,要優化流程,使作者可以通過一次注冊就能選擇本平臺的所有期刊進行投稿,這樣即避免了作者重復注冊,又可以從根本上杜絕一稿多投現象的出現。同時,平臺可以提供存儲空間,使用戶通過在平臺注冊登陸后,其所有閱讀、下載、收藏的論文都可以存儲在網絡平臺其個人賬戶中,這樣就能保證只要有網絡,用戶就可以隨時隨地的閱讀論文。另外,在期刊出版欄目之外,平臺還可以設置行業信息欄目,將行業的最新動態、學科發展、科研信息、領軍人物、培訓學習、人才招聘等內容進行集中發布,使用戶通過該平臺既能實現論文投稿又能第一時間獲得行業領域的最新、最全的信息,即將平臺打造為專業領域內資源豐富、檢索方便、功能齊全的專業知識服務中心。
2.6 以人為本,加大復合型網路出版人才隊伍建設
高素質、復合型的網絡出版人才是科技期刊“互聯網+”模式發展的根本保障,“互聯網+”模式下的科技期刊從業人員應該是即掌握編輯出版知識,又兼具學科專業知識,并且能熟練運用互聯網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因此,各出版單位、行業協會、上級主管部門應該加快對復合型網路出版人才的隊伍建設,著力制定網絡出版人才培養規劃,并且可以嘗試與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創新型企業聯合開展網絡出版人才培養,同時將網絡出版知識學習納入出版人員年度繼續教育課程,加大對現有出版人員在數字出版、網絡建設、技術研發、運營推廣等方面的繼續教育,打造一支與“互聯網+”出版相適應的復合型網絡出版人才隊伍。
3 結論
學術講究創新,科技期刊發展也需要創新,從傳統的紙質期刊,到“互聯網+”模式下的電子期刊,從郵局訂閱到開放獲取,科技期刊出版正面臨著重大變革和發展契機。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未來的社會是信息化、電子化的社會,傳統的紙質出版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依然存在,但依靠互聯網技術的數字出版必將成為未來出版的主要形式。我國的科技期刊要抓住“互聯網+”模式對科技期刊出版帶來的機遇,緊密圍繞促進學術交流、推動科技發展這一根本目的,轉變思維模式,順應時代發展,著眼未來,循序漸進,開拓創新,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完成蛻變、再創輝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2015-07-05)[2016-10-23].http://cpc.people.com.cn/n/2015/0705/c64387-27255409.html.
[2]國家新聞廣電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5-04-14)[2016-10-23].http://www.gjs.cn/Item. aspx?id=47461.
[3]胡政平.傳統期刊網絡化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出版發行研究,2010(4):52-54.
[4]程維紅,任勝利,路文如,等.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網站建設現狀[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649-655.
[5]孫昌朋.國內醫學期刊數字化出版的現在及分析[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2.
[6]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發展報告(2014)[EB/OL].(2014-04-01)[2016-10-23].http://zt.cast. org.cn/n435777/n435799/n1105056/n1108914/ n15508388/15509206.html.
[7]尹達.我國醫學領域開放存取型學術期刊傳播效果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53(10):145-148,封3.
[8]譚貝加.中國醫學期刊開放獲取的現狀及分析——以DOAJ收錄期刊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9):1113-1120.
[9]胡家勝,張帶榮.科技期刊發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編輯學報,2013,25(5):51-53.
[10]金東,游蘇寧.醫學科技期刊市場發行現狀及提升對策探討[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95-397.
[11]朱強,何峻,蔡蓉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4年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12]蔣華林.“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傳播渠道優化探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6):571-578.
[13]張軍.大數據時代的出版創新[J].科技與出版,2015(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