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內有許多大學,通過合并不斷巨大化。對這些大學來說,應該思考一個問題,這些合并的院系,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機體。
關于大學最佳規模,多年前我曾問早稻田大學一總長(校長),他不假思索地說,1萬人。以這個標準看,今天許多日本大學規模過大,如日本大學在校生約6.7萬、早稻田大學在校生約4.3萬、立命館大學在校生約3.2萬,以上僅是本科生人數。這種大學,不論管理或學生自主活動,協調都很困難。筆者知道,日本一所大學,每當下課,師生布滿樓道、校園道路,移動非常困難,最后不得不延長課間休息時間。
一所大學如同一個人,大腦、五官、手足要協調;思考運動,要彼此配合,如此才能發揮其功效。回顧大學發展歷史,各國大學,尤其私立大學,均有自主發展的軌跡,先單科,后綜合,或一直堅持單科,強制合并者很少見到。
不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有一些大學教室很大,學生只能在課堂上,遠遠眺望教授。如果學生在一個學期中,不能與教授一起喝咖啡、一起旅行、一起談談讀過的閑書,那對學生來說,這種大學未必最好。對中國許多大學來說,缺乏師生密切溝通方法,這是問題。而日本大學,都有以教師為核心的研究班,維持了師生交流的密度。
其實,各大學均有其特性,不一定要合并才能發揮其優勢。美國有4000余所大學,多是中小規模,其中不少學院質量很好。不少美國百年學院,盡管報名人數增加,也堅持不擴招,這是因為,建校之初就要以學生少見長,培養精銳。
在日本,不少大學,同在一區域,如彼此認可,可簽訂某些協定,共同為地區做貢獻。例如筆者供職大學,醫學、公共衛生學院很強,便與地區其他大學合作,共同為所在地域社會,提供了一套課程。這種邦聯式的協定,比強制合并,更能發揮各自特點。
許多綜合大學,規模恰到好處,可以發揮綜合大學優勢。單依靠行政命令強制合并的大學,如要發揮綜合效應,反倒不很容易。因為大學是依照傳統行事,通過人與人的合作推動事業發展。其實,大學之間,存在許多不合并,而又能合作的方式。以筆者曾就讀的大學為例,大學圖書證可在幾所名牌大學間通用,這對學生來說,就是福利。
筆者服務的大學有4個學院、1個研究生院,共5000學生。今年,大學就業率幾達100%,令外界驚訝。巨型大學,很難實現如此高的就業率,因為規模太大,很難照顧到每個人。而筆者所在大學的“就業支援中心”,掌握每一應屆畢業生詳細數據,悉心為他們提供信息、針對性訓練。
今年3月12日,系筆者奉職大學的“卒業式” (即畢業典禮), 4學部(學院)及研究生院、附屬專門學校,共1000余學生畢業。校長講話、頒發學位證、表彰、在校生送辭、在校生答辭等等,其間不過1小時。如是人數過萬規模的大學,很難辦這種畢業典禮。因為東京可容納萬人的室內場館不多,在畢業季,更難租到這種空間。但中小型大學,則可從容應對。
各大學,“卒業式”后,還有“謝恩宴”,這與國內類似。那種巨型大學,即便各學院分別舉辦,也太大太難協調,而筆者所在大學的謝恩宴,因規模小,數百名師生,可高度交流。筆者在宴會上,遇到許多曾教過的弟子,每人都是一個記憶,這種記憶,如3月櫻花,印象深刻。
在謝恩宴席間,一教授拿出吉他,為學生奏一別曲,有些感傷,演奏至高潮,大家掌聲雷動。演奏中及其后,這名教授講了一些欣慰的送別辭,人們發現,平素不茍言笑的教授,竟有如此豐富的內心世界,讓畢業生多了一份母校的溫馨回憶。
大學,如同人,應是一個有機體。作為有機體,大學各院系應彼此協調,共同實踐“建學精神”。今天,國內有許多大學,通過合并不斷巨大化,或許這種趨勢還要繼續下去。那么今后,對這些大學來說,應該思考一個問題,這些合并的院系,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