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瑾
摘 要:明星是在不同文本的傳播中建構的,明星形象在互文本中產生。周星馳作為一個走紅后幾十年仍影響著幾代人,并且直至今日仍擁有強大的票房號召力的超級明星,到底是怎樣的形象呢?本文將通過具體的現象厘清和分析這一問題。
關鍵詞:互文本;明星形象;周星馳
0 緒論
當今世界大眾傳媒高度發達,我們生活在各種媒介之中。因為個體對世界的認知相當有限,所以必須通過大眾傳媒來感知世界。但是,在大眾傳媒出現和興盛之后,出現了一個突出的現象,那就是明星的出現和流行。隨著明星出現在各種傳媒文本之中,并通過不斷的重復表現為我們所熟知乃至喜愛,明星就像我們生活在傳媒文本世界中的朋友和家人,讓我們產生了期待和信任感。
針對“明星”一詞,英國學者理查德·戴爾說:“我們從來都不直接把明星看成真實的人來理解……明星存在于電影以及其它媒介的文本當中,是被結構的多義體。”[1]而美國學者羅伯特·C.艾倫和道格拉斯·戈梅里也有類似表述:“公眾并不直接‘認識某個成為明星的銀幕外真人,他們知道的僅是通過各種來源……傳播出來的那位明星的特定表象。”
本文更關注媒介文本如何建構明星形象,繼而產生了何種意義。大眾傳媒建構明星形象的一個突出策略是流動,即明星穿梭于不同的媒介形態和媒介文本中。明星形象是一種多元文本互相指涉之后的產物。
作為文化研究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被譯為“文本間性”)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文本間發生的互文關系,意在強調任何一個單獨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義是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的。[2]引入互文性的概念是希望強調明星形象是一個復雜體,同一明星的不同文本之間、不同明星的文本之間、不同時代的明星文本之間乃至明星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都出現了錯綜復雜的關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互文本場。
本文將以周星馳這一明星作為實例來分析明星形象是如何在文本間建構、分野和縫合的。之所以選擇周星馳,是因為其自20世紀80年代走紅以來歷經幾十年,仍舊具有極大的票房感召力,受到了中國幾代人的喜愛,是十分典型的明星現象。本文對周星馳的形象分析主要分為銀幕內、外兩部分。
1 銀幕中的周星馳
自1988年出演電影處女座《霹靂先鋒》以來,周星馳20多年來出演并主演了大量電影作品,塑造了諸多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電影角色。本文將以這些角色為基礎,分析周星馳的銀幕形象。
第一,一以貫之的正面形象,有缺點的英雄。縱觀周星馳主演的幾十部電影作品,塑造的諸多人物形象中未曾有一個反派。不管周星馳飾演的角色如何搞怪、如何無厘頭乃至如何充滿了各種人性的局限和缺點,或許沒有那么崇高偉大,但是,這些角色都被賦予了這個時代大多數人認同和肯定的正面價值。以《整蠱專家》為例,片中周星馳飾演一個專門用各種低劣手段捉弄他人的整蠱專家——古晶,他被反派雇去捉弄宅心仁厚的車家父子,這時他在故事中雖處于反派一方,但他身上有著聰敏、幽默和想象力豐富的正面形象的特點。
第二,無厘頭式的風趣幽默。無厘頭的風格特征是周氏電影普遍存在的風格特征之一,尤其在早期大量產出的喜劇片里十分突出。雖然后期周星馳電影不再過于追求低俗、搞笑,搞笑的任務也更多地從周星馳飾演的主角上分配給其他配角,但其電影仍然在總體上延續了之前創立的無厘頭風格。這種風格在角色塑造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跳脫的、隨意的話語。在周星馳電影中,角色,尤其是擔任制造笑料的主要角色,其說話方式常常是不按邏輯和所處環境,說出具有制造笑料功能的話語。[3]二是人物想法和行為的出格和怪誕。這些行為的出格和夸張,一方面是為了制造笑料,另一方面也充分體現了對權威、正統和嚴肅的反諷、解構和嘲笑。比如在《國產凌凌漆》中,凌凌漆向李香琴展示自己改裝后的各種器具,把剃須刀改成了電吹風、把手提電話改成了剃須刀等等。
第三,為理想艱辛奮斗的底層平民。綜觀周星馳電影,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強烈的市井氣息以及一種濃厚的底層心態。這不僅體現在那些講述底層故事的影片中,如《喜劇之王》等,也體現在那些講述上流社會的故事中,如《大內密探零零發》,這些影片里充滿了底層對上流社會的想象,以及市井平民對上流社會的解構和嘲諷。可以說,在周星馳電影中,底層主角的命運是非常殘酷的。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總結了周星馳銀幕形象的四個面向:有缺點的英雄、無厘頭式的風趣幽默、為理想艱辛奮斗的底層平民以及回頭是岸的浪子,這些側面互相交叉、互相影響,形成了周星馳多面、復雜和獨特的銀幕形象。
2 銀幕之外的周星馳
這一部分根據電影之外大眾媒體對周星馳的報道來分析其形象。在電影之外,大眾媒體是人們認知明星的唯一方式。對大眾媒體進行內容分析,能有效地判斷媒體建構了怎樣的明星形象。
第一,大眾文化偶像。周星馳自走紅以來,幾十年來創作了大量深受觀眾喜愛的電影作品。并且借助這些成功作品的影響力,他已經成為幾代人文化記憶以及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是幾十年來最為流行的大眾文化偶像。他不僅登上了《時代周刊》,還被國內外學界反復研究和講述。正是周星馳作為大眾文化偶像的巨大影響力,讓學界看到了研究“周星馳現象”的巨大價值和意義。
第二,喜劇之王。周星馳從影20多年來,一直堅持拍攝喜劇,將無厘頭喜劇推至大江南北,引領了整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截至2016年,他主演的電影6次打破了香港地區的票房紀錄,并有8部電影獲得了香港年度票房冠軍。并且,他分別于2013年和2015年執導的《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魚》都打破了華語電影的票房紀錄。自周星馳電影大獲成功以來,媒體就將“喜劇之王”這一稱號賦予了他,并且多年來隨著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媒體不斷重復和強化,周星馳幾乎等同于喜劇之王。
第三,從社會底層一路艱辛奮斗而來的超級明星。周星馳成功之后,媒體報道他的時候,大多喜歡講述他出身底層、從小貧苦,數次考演員班落榜,考入之后一直只能跑龍套以及做兒童節目主持人的經歷。經過媒體無數次的報道渲染,稍微了解周星馳的人,都知道他的這段艱辛經歷。
第四,“刻薄寡恩、眾叛親離”的成功者。這一形象主要來自周星馳之前的合作伙伴對他的炮轟。比如王晶說“他是真小人,周星馳是偽君子”等。這些報道乃至傳聞一直在大眾媒體中流傳,建構了周星馳一種“刻薄寡恩、眾叛親離”的形象。
3 結語
不管是在銀幕內還是在銀幕外,周星馳都塑造了多面的、獨特的以及極具辨識度的明星形象。這些形象互相影響、互相建構,一個豐富的、多層的、具有人情味的周星馳便建立了起來。首先,這樣一個明星形象使其能夠以多樣的特質吸引大量的觀眾;其次,周星馳能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而不顯違和,最終在眾多成功電影的加持之下,周星馳這一形象便具有了極高的商業價值。由此,周星馳便成為華語世界幾十年來較成功的明星形象之一。
參考文獻:
[1]理查德·戴爾(英).明星[M].嚴敏,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99.
[2]王瑾.互文性[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3]陳曉守,陳靜.周星馳搞笑明星還是文化英雄[N].南方人物周刊,200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