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鵬
摘要:招生與就業形勢的變化給高校的就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就業指導要依據大學生自身的實際“量體就業”,就業工作應納入校企信息化工程建設,加強校企合作,讓社會各類人才需求的信息流入高校,將大學生就業融入社會人才需求大環境。
關鍵詞:就業難 職業定位 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005-02
一、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
眾所周知,每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大焦點,本身我國作為這幾年世界經濟中最熱的國家,各種人才應該是有廣泛需求的,為什么我們還一直存在畢業生就業難這一問題呢?
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和高校的教育體制不無關系,無論是高校的人才培養觀念還是課程設置都存在問題。很多用人單位都有這樣的反映,每年花大力氣培養新進人才,可當這些人才成熟后,都會紛紛跳槽流失。對于多數畢業生來說,自己畢業后的第一站往往都是通向理想站點的一個跳板。就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目標而言,這種人才流動現象無疑是不正常的。事實上,在我國的高校畢業生中,無論你是本科畢業還是碩士、博士畢業,都存在與社會脫節的現象。每年只有到了畢業生就業的時候才會想起這個已經由來已久的“痛”。
1.大學生與社會需要人才不掛鉤
首先,我國正處于市場轉型階段,需要大量高素質的人才,勞動力依然十分緊張。但是,目前的大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發展不夠全面,與市場所需的人才標準不符合。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不是供給大于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我國的地域就業呈現出差異性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我國國土遼闊,人口和土地等資源呈現出明顯的差異,這就使得部分地區就業壓力過大,人才供過于求,而一些偏遠地區,人才供不應求。二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就業機會也會由西部到東部逐漸增加。
3.我國的教育與社會市場聯系較少
大學教育發展比較緩慢,從專業的設置、教材的更新、師資的培訓,到對學生培養的模式,遠遠沒有跟上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步伐。課程的設置也遠遠沒有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俱進,部分課程所學內容還停留在上個世紀,這就使得學生的專業素質不能與市場需求人才相匹配。再者學校對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意識不夠強,仍停在學習課本知識的環節上。
4.校內的就業信息系統不夠健全
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內容主要集中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技巧指導和就業信息傳遞方面,僅僅局限于畢業前的求職指導,缺乏對學生學習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尤其是綜合素質能力的自主開發等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二、全面分析自身優缺點,做好職業定位
職業定位應該是從一個人終生的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的,它不對高考、出國等人生重要事件負責,而著眼于從長遠的角度來指導人生的發展過程。科學地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特征和任務,做好規劃,對更好地從事自己的職業,實現確立的人生目標,非常重要。相關調查顯示,當前的就業壓力促使畢業生就業心態迫切,九成畢業生準備一畢業即就業,即使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也很少有人真正認真對自己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認真考慮職業定位問題的更少之又少。令人十分擔憂的是,許多畢業生把求職的重點放在一些表面文章上,那些日益精致昂貴的簡歷就是典型的例子。除此之外,在應聘時暴露出的問題就更多了。很多畢業生的擇業標準是籠統的,僅僅停留在想進大公司這樣的念頭上,而當被問及自己是否適合在那些公司發展時卻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這樣基礎的問題都沒有考慮清楚,深層次的問題可能更無從答起了。
總之,每一個畢業生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理想的職業,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確職業定位,充分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認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從事哪個專業領域的工作,朝哪個方向發展,從而避免求職時的盲目和錯失良機。
三、大學就業教育指導的意義
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健康成長成才,幫助學生熟悉國家就業政策,了解社會職業信息,掌握求職技巧,使其正確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就業指導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調整。由于大學畢業生涉世不深,社會經驗不足,對國情和社會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認識,對自己究竟適合什么工作缺乏客觀、科學的分析和判斷,以致在眾多的職業崗位面前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朝三暮四、見異思遷。面臨就業的選擇,應該怎樣分析主客觀條件,怎樣看待不同工作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環境下,如何把握機會,找到一個比較滿意的工作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社會,已經成為大多數大學畢業生思考的焦點問題。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的擇、就業思想和技巧的教育。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正確地把握目前就業市場的需求形勢和國家、各省市有關大學生就業的制度和政策,按照社會需求確立就業期看和就業心理,樹立正確的擇就業觀念和就業取向,了解大學生就業程序,把握一定的就業技巧。
四、大學生如何選擇就業
(一)把握就業行情
所謂“就業行情”,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策“行情”。如今國家對大學畢業生已不再包分配,大學生要進入人才市場“自主擇業”。“自主擇業”不同于西方國家的“自由就業”,不是想到哪兒就去哪兒,而是要在國家就業政策指導下,在一定范圍內就業。國家對教育部所屬院校、各部委所屬院校、地方院校的畢業生就業范圍,是有明文規定的,如果不了解這些政策,不把握這方面的“行情”,勢必在就業中碰釘子。同時,各地方政府為吸引優秀人才和調控人才流向,對高層次的外地畢業生、下基層的當地畢業生都要出臺一定的優惠政策,對外地專科畢業生大多要有一些政策限制(如北京、深圳等地多年來不接收外地專科生),掌握這方面的行情,同學們在擇業時可少走一些彎路。二是社會需求的“行情”。由于國內經濟形勢的進一步好轉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等有利因素,今年的畢業生需求形勢明顯好轉。這對新一屆畢業生來說無疑是大好消息。但需求行情的好轉只是相對而言。從總體上來講,經濟發展較快的中心城市和東部沿海城市的人才需求增幅較大,而內地和邊遠地區依然變化不大,非國有企業人才需求增幅較大,而國有企業的需求仍有限;涉及高科技產業的電子、通訊、計算機、機械等“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而基礎學科和專業面較窄的“長線”專業畢業生就業比較難;畢業研究生比較搶手,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而專科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因此,同學們把握社會需求的“行情”,具體分析自己所處的就業環境,是取得就業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找準自己的位置。
“雙向選擇”也好,“自主擇業”也好,最后只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你只能落實到一個具體的工作單位。所以,在擇業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是最為重要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首先要從搜集需求信息入手,信息越多,選擇的余地越大;信息越可靠、翔實,越有利于你的取舍。其次,要善于篩選信息。篩選信息要從主客觀兩個方面著眼,從主觀來講,要考慮自身條件適合哪些單位,比如:你所在的學校允許在多大范圍內擇業?你所學的專業適合哪類工作?你在年級的綜合排名怎樣?你的性格、氣質、興趣、愛好適合從事什么工作?你在就業競爭中實力(如專業成績、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社會活動能力、工作經驗、科研或創作成果等)如何?從客觀來講,用人單位的工作環境、經營狀況、發展前景、人才結構、需求情況,都是在篩選時慎重考慮的因素,只有綜合考慮種種主客觀因素。才能使你確定一個切合實際的擇業方向,進而通過“雙向選擇”落實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
(三)學會“包裝”自己
大學生進入市場“推銷自己”僅靠學校的牌子和自身的實力是不夠的,必須學會先“包裝”自己,包裝不是偽裝。在撰寫自薦材料時弄虛作假,無中生有,不是黨員寫成黨員,英語只通過四級,謊稱通過六級考試,甚至偽造各種證書等等,這種欺世盜名的行為在往屆畢業生中時有發生,一旦敗露將遭到可悲的下場,同學們應引以為戒。包裝也不是不分對象、不分場合的“實話實說”,你可能具備多方面優勢但用人單位的性質和用人標準不同,對你的要求也不一樣。因此要講究策略,根據對方“胃口”進行包裝。不少同學印制自薦材料時往往用一套同一格式內容的復印件四處散發,這種求職很難收到理想效果。
(四)掌握應聘的技巧
應聘是一門藝術,這一點已被求職者廣泛認同。諸如應聘時如何包裝,怎樣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怎樣與對方交談等等,其中都有許多技巧。如果你忽視這方面的訓練你就會吃虧。這方面你不妨找些書籍來看,也可咨詢。良好的心態是應聘成功的關鍵,如果你對能否勝任這份工作都缺乏信心最好不要去應聘。良好的心態來自應聘的經驗,初次應聘難免緊張,幾場下來就會應付自如。所以,模擬訓練對于調整心態十分有益。
(五)抓住擇業良機
大學生就業有很強的時效性,把握時機對擇業的成功很重要。早做準備很重要,但不宜太急。一般來說,元旦前后至春節前后是大學生求職的最佳季節。這段時間,就業信息多,招聘活動多,抓住這一時機落實工作單位是最明智的選擇。錯過這一良機,一方面好單位被別人占去,選擇余地小;另一方面就業進入后期階段,在招聘單位看來你是被挑剩的,擇業成功率會降低。抓住擇業良機貴在當機立斷,以往一些畢業生的擇業失利,往往是在該斷決的時候猶豫不決導致與成功失之交臂。在擇業中每個人都不可能找到一份十全十美的工作,只要在幾個主要方面能比較滿意就應不失時機,拍板敲定。擇業受挫后不可灰心喪氣,最重要的是及時調整擇業期望值。
參考文獻:
[1]李平.我國高教改革下大學生“就業難”現象解析及思考 [D].天津大學,2005年.
[2]賈利軍.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的研究 [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盧紅梅.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 [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葉曉燕.大學生生涯輔導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D].東華大學,2006年.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