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華+薛森
摘要:生態文化是一項關乎生態文明社會建設的重要而緊迫的時代課題。高校校園生態文化的建設有利于加強大學生“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勤儉節約的精神,有助于建設綠色校園。本文通過分析高校生態文化建設的影響及問題,為其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高校 生態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009-02
一、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的影響
1. 有利于樹立“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
早在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就蘊含著生態意識。“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夠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生態道德,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糾正人定勝天的錯誤傾向,以及辯證地認識和建立“天人合一”的價值取向,建設和諧社會,維護生態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有助于大學生履行尊重自然和保護環境的義務,自覺地約束自然干涉能力的生態義務,堅決反對那些無視生態平衡的人,以確保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最終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少年強則國強。”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當以建設偉大“中國夢”為己任,可謂任重而道遠。身為一名大學生,應時刻不忘自己的身份。不斷加強自身生態文化意識,將生態文明知識內化為生態文明素質,再將生態文明素質外化為生態文明行為,從而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
2. 有利于形成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
在大學生群體中,愛慕虛榮之風有一定蔓延的趨勢,因此應鼓勵他們使用更加健康合理的消費方式,在全社會掃除“一切向錢看”的風氣。可以預見的是,相關問題如果長期不解決,那么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受害者。為此,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和國家安全,事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長遠發展。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應該從這個高度了解節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節約一滴水,一次電,一粒米飯開始,提高他們的公民意識,提高他們的人格操守,弘揚勤儉節儉的光榮傳統來造福人民。樹立新的榮辱觀、建設節約型社會,實現節能環保,減少環境污染,減少資源浪費,充分展示綠色和諧的校園。杜絕奢侈浪費現象,加強廉潔教育,建起人格的支撐點,發揚人性的閃光點,共筑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
3.有利于構建高校校園生態文化的運行機制
構建高校校園生態文化運行機制,是推進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必然要求。[1]校園生態文化的運行機制是基于系統的科學方法,考慮到與教學環境的關系,不僅注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同時也注重整個學校和社會環境,綜合考慮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考慮學生的心理和對社會的貢獻。構建校園生態文化的運行機制,也有利于培育具有綠色生態環境意識的人才。不僅能夠發展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了解人與自然、社會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讓學生了解人文和科學、自然和社會的統一,認識到教育在他們生活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生態文化建設的問題
1. 大學生生態文化意識淡薄
習近平總書記曾言:“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的論述,對于深刻理解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的歷史演進,準確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方向,引導我們做好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生態問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當今高校大學生是未來中國的主力軍,因此,加強高校大學生生態文化意識刻不容緩。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對人性的完善,是把高校學生塑造成為理性生態人。[2]人類的一個偉大特征是他的實踐性,人類通過實踐可以創造和使用工具,從而在生產和生活中獲得資源。在與自然的不斷接觸中,人類已經形成了一種以自然為主導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人類的自身利益,這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生態危機。可以說,生態危機的出現本質上不是人類的初衷,而是人性有限的實踐方式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從而導致生態危機。有些大學生私欲膨脹,完全無視他人和社會群體的利益,無節制地擁有和破壞生態資源的社會共享,最終可能導致整個校園乃至社會面臨生態危機。個別大學生自身生態意識淡薄,片面強調人類是生態的主體,自然是物質,消耗大量的自然生態資源以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使得生態資源長期以來負擔過重。另外,還有的大學生缺少公德意識,生活行為失范。主要表現為:逃課、上課遲到或早退、在書桌上亂寫亂畫、隨地吐痰、亂丟垃圾、隨意撕毀或折疊公共圖書、在教室里打電話等等。一般來說,人性的危機是生態危機的先決條件,所以高校的新使命是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意識,注重人性教育,培養理性的生態人。
2. 校園奢侈浪費嚴重
近些年來,大學生每個月的開支一直在急劇上升。很多大學生心里沒有節儉的概念,導致花錢如流水。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高科技含量學習用品以及各種生活用品款式新穎,包裝華麗,不斷更新換代,無時無刻不在刺激著大學生的購買欲望。于是,很多學生開始追求奢侈消費,如高配置電腦、高檔手機、高端電子詞典等。甚至有些大學生不斷購買奢侈品牌、服裝、名表等來滿足攀比的心理。虛榮心膨脹,價值觀跑偏,可見奢侈消費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他們不懂得量入為出,不懂得積小富為大富,只看重眼前的享受和利益,沒有長遠規劃,可謂后患無窮。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就要反對這樣鋪張浪費的行為,制約大學生的校園奢侈浪費現象。
3. 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機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正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整個體系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社會實踐模式,沒有相應的制度機制來保護和實施。生態文化建設工作封閉運行,生態文化建設資源整合不強。在建設生態文化資源的過程中,資源建設不均衡,組織資源和社會資源分散,有效利用率低,資源整合難度大,生態文化建設工作陣地等資源不能真正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另外,高校生態文化建設的工作作風和思維方式仍然具有計劃經濟思想的色彩。在工作中,他們主要是基于行政命令,以自上而下為主,不能尊重教師和學生的主動精神和開拓精神。在高校網絡文化管理工作方面,主要存在管理主體不明確;網絡日常管理制度不健全;網絡輿情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三、加強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的途徑
1.理念層面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素質人才的學府,是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是培養黨的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3]大學校園是先進文化和先進思想的重要場所。作為高等學術界的精神文化生產者,大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開展理論研究,為先進的生態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需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的思想理論指導。必須始終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重視和加強校風建設,牢固把握和引導校園文化正確的發展方向, 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作為培養理性生態人的重要環節,生態文明知識是培養高等院校理性生態人所不可或缺的理論知識。我國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想要成功完成,生態科學的相關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加深對大學生生態問題的理解,要把生態科學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使大學生感受到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主人翁意識,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這也是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可以將生態文化內容納入到課堂學習,并增加相關教材書,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態文化意識。根據新的社會對生態文明背景下人才素質的要求,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必須更新道德教育觀念,豐富道德教育的內涵,擴大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2.物質層面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指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綜合治理措施,落實目標責任,推進清潔生產,擴大綠色植被,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在建設生態文明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堅持規范化發展,高校校園應實施具體措施來保障生態文化的建設工作。在整體校園綠化建設上,對每處景點再進一步細化、美化,逐步提高綠化檔次。建立生態文明和諧校園,推進綠化工作,擴大綠色植被面積。在整體校園綠化建設中,進一步完善每個景點,美化環境,逐步提高綠色水平。在學生生活區設置健身活動區,配置健身器材,促進學生健身活動。規劃具有人文色彩的景觀,完成校園所有的道路、廣場和主要植物的命名。增補用于功能區如道路、建筑物和綠地等的道路標志,綠色標語牌和宣傳警示牌。另外,進一步優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形成良好生態文明習慣的物質文化環境和公共場所,讓大學生在文化環境和公共場所中受到感染、啟迪和教育。高校校園建設必須建立在大學生合理需求之上,創建文明衛生學校,構建整潔優美的學習環境,才會有長久發展。
3.制度層面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大學教育制度是必要的。為此,應加強學校生態文化制度建設,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學校制度,重大事情有方案,盡量做到凡事有制度可依。學校應定期開展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節約教育,完善學校管理體系,通過學校傳播媒介和獎懲制度等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引導全體師生積極參與校園生態文明,實踐行動創造活動,促進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還要通過文化育人機制,遵循大學生的文化素質養成和實現規律,使大學生豐富自身文化需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同時,創造一個適合學校自身的規章制度,在人類環境豐富的文化環境中,形成良好的學校風格、教學風格和學習風格,使學生得到精神的塑造;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嚴格執行學生的行為規范。引導學生自覺遵守生態文明,從而使所有學生從嚴格執行制度規范內化為本身的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
[1]佟瑛.高校校園生態文化運行機制的探討[J]. 陜西教育(高教),2009(2):112-113.
[2]匡一鵬.培養理性生態人:我國高等教育的新使命[D].鄭州大學,2015.
[3]謝愛華.論加強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著力點[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13(3):56-57.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