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祖琴
摘要:微信作為當前影響力最大的即時通信平臺,其朋友圈的社交功能從各個方面影響著大學生的交往行為,本文利用“網絡虛擬田野考察法”調研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交往行為產生的具體影響,并據此針對性地提出了在微生活方式下大學生交往行為的引導策略。
關鍵詞:微信朋友圈 大學生 交往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011-02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從2016年上半年中國網民各類手機互聯網應用的使用率來看,手機即時通信(包括微信和QQ等)的用戶規模最大,達6.03億人。
微信作為即時通信的代表,由于其良好的展示、記錄、評論、點贊、支付等功能,迅速成為大學生網絡社交的主流工具,而“朋友圈”功能則正悄然改變傳統校園人際交往模式,這些改變的方式及原因對研究大學生交往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對于交往行為的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式獲得數據。傳統的問卷調查方便樣本的抽樣采集和數據統計分析,而忽視了微信作為網絡社交特有的傳播效應和傳播特征。因此嘗試不同的調查方法有利于獲得不同來源的調查數據,從而提升研究效度。
一、虛擬田野考察法在網絡社會學研究中的應用
(1)虛擬田野考察法的提出。田野考察最早應用于人類學研究,原指經過專門訓練的人類學者親自進入某一地區,通過直接觀察、訪談、居住等參與方式獲得第一手資料的過程。
網絡田野考察是與網絡傳播學應運而生的概念,一般指在特定時間內,通過持續的網上參與方式獲得虛擬社區數據。
(2)虛擬田野考察法研究的意義。采取虛擬田野考察法研究微信“朋友圈”對大學交往行為的影響,目的是使調查者參與到網絡這個“田野”中去,以期獲得更加符合網絡社會特性的研究數據。因此虛擬田野考察法不僅可以作為工具,也可以作為方法論來研究大學生交往行為的虛擬關系與現實關系的強弱對比,維系關系的因素,網絡輿論的形成與傳播等,因此是一種值得嘗試的進入網絡社會研究的方法。
(3)虛擬田野調查法操作的流程。本文作者首先通過微信與自己的好友進行交流和溝通,向他們說明自己的研究課題以及研究目的,請求他們配合完成調查問卷,并且請求他們轉發自己朋友圈中的其他大學生,請求他們配合完成調查。本次調查共獲得有效調查問卷53份,其中來源于自己朋友圈42份,來源于非朋友圈好友11份;男生33份,女生20份;本科生46份,研究生7份,通過前期文獻綜述研究,認為符合樣本采集要求,可以用于研究目標的進一步分析。
二、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交往行為的影響
根據企鵝智酷發布的最新2016版《微信數據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截至2016年3月微信活躍用戶已達5.49億,接近一半活躍用戶擁有超過100位微信好友。基于本次虛擬田野考察得到的數據,采取內容分析法,并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挖掘信息背后的意義。
(1)使用微信朋友圈后,你和同學朋友交流時間發生了什么變化?根據統計9.43%的受訪者認為交流時間大大增加,60.4%的受訪者認為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認為減少的為3.77%。通過分析我們得出:使用微信朋友圈后大學生的社交時間出現大量增加或減少的都是少數,但超出一半的學生認為交流時間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這一數據與《報告》中“55.2%的微信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10次”相吻合,虛擬社交時間的增加帶來的是其他活動時間的減少或侵占,大學生中“低頭族”現象凸顯,上課玩手機現象愈演愈烈,已成為高校學生管理的頑疾。
(2)通過微信朋友圈,你和同學或朋友的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分析顯示,認為與同學或朋友關系更親密占18.9%;有所改善,但不明顯占62.2%;沒有變化的占11.3;變得更糟糕的占7.5%。朋友圈的使用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有幫助的,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實際人際交往中技巧缺乏等社交焦慮情緒。由于朋友圈信息發布的角色選擇性,使大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理想社會角色傳播個人信息,一定程度改善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但我們不能忽視仍有部分大學生認為人際關系變得更糟糕了,其背后原因值得深究。
(3)使用微信朋友圈后,你與陌生人的交往發生了什么變化? 數據表明,與陌生人的交往情況的改變程度,大量增加的有3.8%;有一定程度增加的有37.7%;沒有變化的有56.6%;減少僅有1.9%。此項數據印證了微信朋友圈主要是一個“熟人社區”,這種熟人社交方式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其交往模式基本基于現實生活的聯系和交集,陌生人成為朋友圈容易帶來安全、詐騙等風險,因此大學生謹慎選擇朋友圈好友值得肯定。
(4)使用微信朋友圈后,你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總結大學生們使用微信后主要生活方式變化最高的分別為:①傾訴方式的改變,大學生將微信作為第一自我傾訴工具,借助文字、圖片甚至表情符號等方式在朋友圈中記錄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并從朋友圈互動中獲得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跨越空間的心理體驗。②信息獲取方式的改變,很多大學生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刷微信,晚上睡前也要刷完微信才肯睡覺,微信已成為了解周圍的動態、分享各類知識的第一選擇。③支付方式的改變。反饋調查的學生中100%使用過微信紅包、微信支付等功能,這一數據比《報告》中84.7%的用戶使用微信支付功能要高出很多,這也與大學生群體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的特性相符合。
三、微信“朋友圈”與其他社交網絡在交往行為上的差異
(1)熟人社交圈。與微博、QQ等虛擬社區不同,微信朋友圈的好友來源主要是手機手機通訊錄和 QQ 好友,多為家人、同學、朋友等。陌生人未經允許不能成為用戶圈內的好友,而推薦功能也僅限好友推送。因此,朋友圈與其他社交平臺相比是一個以熟人為主的虛擬社區,用戶之間的交流更多的發生在熟人之間,交流內容更加隨意、多樣,私密性更強。在這樣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中,大學生會有意識或無意識進行“印象管理”,如果朋友圈展示的形象與現實生活的影像差距過大,給微信好友制造出判若兩人的感覺,容易被朋友圈貼上“虛偽”的標簽,最終影響到使用者與圈中好友的人際關系。
(2)交往選擇權變大。微信對朋友圈中好友管理有一個特殊功能就是“不讓他看我的朋友圈”和“不看他的朋友圈”,這種設置是在隱蔽狀況下進行的,被設置人毫不知情,也可以避免陌生人成為好友后的信息泄露和非目標人群傳播。第二個特殊管理功能是好友分組設置,可以將好友無限次的分在不同的組別之中,在發布每一條信息時可以選擇一個或多個組別“不可見”功能。大學生通常會按照身份背景、關系親疏等標準對好友分類管理,不僅可以為以后的社交活動提供便利,還可避免發朋友圈時由于一時疏忽冒犯他人的尷尬。在好友分組的基礎上,向不同的人群展示不同的內容重點,具有了更大的交往選擇權。
(3)互動模式變化。與微博、QQ將所有的互動信息全部向好友顯示的不同,微信朋友圈對非共同好友是不能看到他人的回復的。由此帶來的朋友圈互動模式呈現出了變化:一是一對多的互動模式,即在無共同好友的情況下,有多個好友參與的互動,但每個朋友圈好友只能看到自己的互動內容;二是多對多的互動模式,即互動好友中有共同好友,這樣共同好友之間的留言是可見的,并且共同好友之間可以互相評論交流。由于非共同好友之間不能看到彼此的留言,所以參與討論的用戶可以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同時不會造成不同圈子的認知誤差,因此微信朋友圈的溝通的氣氛更加輕松、愉悅;另一方面,挑起話題的人通過交流可以獲得不同好友的觀點、意見,這不僅開闊了話題挑起者視野,而且也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
(4)交往方式多樣化。微信朋友的交往方式除了網絡社交平臺如QQ常見的點贊、評論功能外,其方便快捷的“群聊”功能和語音互動正成為大學生的新寵。相較于班級群、同學群等固定成員性質的虛擬社區,微信為用戶構建了更加隱蔽的群組管理方式,大學生隨時根據需要建立一個群聊,根據自身需要發布不同的信息,與好友形成多種互動方式。建立在移動通信基礎上的微信,在大學生群體中語音功能使用率較高,有66%的受訪大學生通過微信語音與父母、同學聯系。而微信紅包則成為改變大學生交往行為最大的推手,在朋友圈發紅包和搶紅包成為活躍和改善人際關系手段的同時,也為大學生帶來了新的煩惱。
四、微生活方式下大學生交往行為引導策略
(1)引導交往規范。微信朋友圈是一個半公開化的社交平臺,具有私密性和開放性雙重性質。現實社會成熟的、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在網絡社交行為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因此構建合理有序的大學生網絡交往行為規范成為社會和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在道德層面,朋友圈的交往不能脫離網絡道德的約束,網絡道德宣傳教育要從技術和宣傳層面操作,而大學生由于其較高的個人素質,更便于學習和遵守網絡道德;法律層面,要建立健全網絡交往法律法規機制建設,加大不良信息傳播、個人隱私泄露、詐騙等行為的懲罰力度,防止大學生因為無知或沖動犯罪。
(2)加強信息監管。微信朋友圈由于其網絡傳播特性,謠言傳播現象普遍,并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交往行為造成了較大影響。解決絕謠言廣泛傳播問題,必須要加大對朋友圈信息的監管力度。作為微信的開發商,騰訊是朋友圈信息的直接監管部門,要加大發布的各類信息的監管力度,對信息進行實時核查,對利用朋友圈進行非法行為的用戶取消其朋友圈的使用資格。同時作為信息發布者和接收者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大學生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知法守法,不在朋友圈中進行非法活動。
(3)合理設置分組。微信獨特的非好友不可見功能,為朋友圈的好友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持。大學生通過合理設置分組,分類管理好友,依據自己的意愿在圈內扮演各種網絡關系角色,可以幫助大學生實現與他人關系的維系、強化,但必須注意一些排除在外的非目標好友可能通過其他渠道看到信息的情況,影響大學生的正常交往。
(4)強化支付安全。朋友圈紅包、“微商”的出現是微信從社交平臺拓展到移動支付領域,成為巨大的移動支付入口,但微信支付的安全問題一直飽受爭議,大學生們不要隨便掃描未知的微信二維碼,選擇正規商家,交易時認準安全支付;保護好個人隱私,但凡需要填寫個人身份信息時,應仔細分析判斷,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泄露個人資料;最好安裝一些可靠的安全防護類應用,并實時關注病毒庫的更新,及時升級,確保手機處于被保護狀態。
參考文獻:
[1]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askci.com/news/hlw/20160805/17065450828_4.shtml.
[2]莊孔韶.人類學通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48.
[3]2016年微信用戶數據報告[EB/OL].(2016-03)http://sanwen8.cn/p/22340TT.html.
[4]唐金杰.微信朋友圈的人際互動模式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5.
[5]肖斌.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基于強弱關系理論的視角[J]. 教育學術月刊,2015(10):93-97.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