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新疆制定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10年規劃,國家對紡織產業的轉移和發展也給予了政策的支持,新疆的纖檢機構在這一過程中也迎來了發展機遇,但只有良好地服務企業適應市場,才能體現專業纖檢機構的價值并立足。
當前的實際情況及問題
以博州為例。博州纖檢所距離良好地服務企業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人員的技能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僅對棉花檢驗有較高的專業水平,紡織品服裝的檢驗基本停留在師傅怎么教怎么干的水平上,對印染、紡織服裝加工、檢驗均不熟悉;二是產業發展才起步,機構發展的方向要根據當地產業的需求建設,特別是設備投入資金量大,為避免浪費必須符合產業要求,這就導致檢驗、服務滯后于產業發展現象的發生,無法及時響應產業需求;三是管理水平不高,由于紡織服裝產品的生產企業少,日常工作量少,檢驗也僅僅是成分分析、pH值、甲醛含量、色牢度等常規項目,對于檢驗流程的安排一直停留在早先學習的方法,由于項目少、批次量少,檢驗流程的安排不盡合理;四是觀念的落后,不敢創新、不會創新,而當前社會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無論管理、技術、項目建設都離不開創新,而落后的觀念卻成為了桎梏;五是激勵機制不足,纖維檢驗所屬于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嚴格禁止發放各類津貼,同樣也不允許以獎勵的名義發放津貼,無法體現多勞多得的公平,嚴重影響職工的創新積極性;六是橫向聯合不夠,合作多數情況下變成了援助;七是信息來源不足,無法及時響應企業的需求。
抓好管理,提升效率
實驗室的效率反映的是從企業提出需求,到給企業提供解決方案或結果的時間,這個時間越短,效率越高,關鍵時甚至關乎企業的存亡。
1.構建暢通的信息渠道。接受企業訴求的通道要廣且靈。方式可采用面談、電話、網絡、物流。答復必須準確可靠,不要讓企業猜,若實現不了及時告知,方便企業另尋他法。如可以利用網絡快捷方便的優勢,將機構的能力公示于網,企業可以在網絡上申請委托檢驗,辦理相關事宜,樣品可以通過物流的方式郵寄給機構,大大地節省了企業的時間和經費。同樣也可以通過網絡傳遞檢驗結果,自動打印證書,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2.縮短內部流轉的時間。經評審接收樣品后,要及時安排檢驗工作,這里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合理的流程。統籌安排是合理的首要條件,要根據企業委托的項目及時進行分解,將樣品根據項目有效制備,同時開展準備及檢驗工作,防止流程不合理導致效率低下。(2)合格的崗位人員。人員水平有差異是現實存在的情況,但要根據檢驗工作的需求和人員技能的實際情況做出有效合理的安排,確保各個環節同步進行,不因人的因素影響檢驗的效率。同時在日常過程中加強人員的技能培訓,以便在需用時能夠及時上崗。(3)符合要求的環境設施。這是檢驗數據準確的必要保障,要隨時注意環境的持續符合性,否則無法保障效率。這需要在日常監督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3.完善的設備保障。一是充足良好的檢驗設備設施。要根據檢驗工作量的大小配備檢驗的設備,不能僅僅以有作為服務能力評價的依據,而要以能否及時滿足客戶需要為目標配備設施設備。如纖維定性,僅僅配備一臺顯微鏡會直接影響到檢驗的效率。又如色牢度檢驗,配備的恒溫箱及夾具,一次僅能處理20個樣品,時間又很長,根本沒有辦法確保政府下達抽檢任務時的效率要求,所以要根據樣品量配備足夠的數量。同時要確保這些設備的計量性能均處于良好的狀態,除具備相應的檢定、校準證書外,一定要對校準的證書進行有效性確認,要開展好設備的期間核查確保計量性能等等。二是自動化水平的保障。自動化程度越高,處理的效率也就越高,同時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差也就越小,比如氣質設備若采用手工進樣既無法保證每次每人進樣的一致性,也會影響工作的效率。而采用自動進樣設備就可以解放一個人力,同時確保進樣的一致性,從而確保檢驗結果的一致性。
4.橫向管理要有效率。橫向比較別家機構的人均數,找出差距,優化安排。經比較上海紡科院、北京中紡標、福建纖檢局等服裝檢驗機構,其人均月檢驗批次數達到70批以上,這是包括了從收樣到檢驗、到報告打印發放的全過程人員的人均數。而我所人均月檢驗批次數僅為20批。這里與前面幾個方面的因素有關,但我認為與管理更加相關,要改進檢驗各個環節的分配及管理,要更加趨于合理,這與流程、人員、設備、設施都相關,更與管理分不開。
其他需要創建的內外部環境
1.做好宣傳。一方面是爭取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是內部職工真正將服務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整個機構的發展。
2.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和物流。現在我們對網絡的利用還不充分,沒有充分借助網絡的優勢,提高我們的效率,也沒有做好硬件軟件的準備工作,甚至是心理上的準備。
3.搭建信息平臺,延伸服務能力。在當前我所能力還無法滿足當地企業需求的時候,要學會借助發達地區的技術能力解決當地企業的問題,這是中國開放后取得的經驗,在我們這一地區同樣適用,引進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蓄積經驗和能力,完成政府交辦的事項,達成企業的愿望。
4.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是一個機構的創新活力。特別是在當前環境下,更要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工作的活力,否則管理的想法再好,也可能遭遇失敗。
5.繼續做好人員能力的提升工作。能力提升包括技術能力、管理能力,人員操作技能高,自然而然地效率就也高,管理能力強解決管理中出現問題的能力也越強,越可以將管理做得細致,通過管理要效率。
6.等“援”不若開“源”。要主動作為,不能光想著內地機構的“援助”,這種發展模式不見得適應自身,是被動性的。而應根據當地發展的需要主動謀劃發展的方向,提前蓄積力量,包括人員、設備、環境,最主要的是要明確目標。有了目標和方向,找到了“源”就可以圍繞其做工作。
(作者單位:博州纖維檢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