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樵
摘要:高校是專業設置和調整的主體,地方高校經過規模的快速發展之后,專業設置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出現了偏差。因此,在充分考慮學科基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辦學條件、發展規模、專業特色等因素的基礎上適時調整與優化專業結構,有利于實現學科專業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地方高校 專業設置 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035-02
一、地方高校專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地方高校專業規模不斷擴大,已經實現了“量”的顯著增長。但部分高校辦學歷史比較短,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盲目擴招導致專業發展脫離了地方高校的具體實際,表現在專業設置與結構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
1.專業結構布局不合理
地方高校專業設置缺乏統籌考慮,存在著盲目擴大專業數量,忽視專業布局與結構優化的突出問題。特別是新辦專業的申報缺乏前期準備工作和科學的論證,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盲目申報新專業,獲批以后專業發展舉步維艱,特別是在教學設施、師資隊伍等方面存在嚴重的短板,勢必會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2.專業設置與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對接度不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需要不斷進行調整,相應要求地方高校及時進行專業調整,圍繞社會需求提供合格的專業人才。而地方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和現有的教育資源設置相應專業,忽略了社會需求的滿足。以地方高校自身發展建設為中心,“關起門來”搞專業建設勢必造成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
3.學科與專業連接不夠緊密
存在部分地方高校設置的學科門類比較多,專業數量也比較多,但學科與專業間缺乏相互支撐。孤立的專業發展需要地方高校圍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硬件條件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勢必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又存在著教學資源共享率和辦學效益低的現實問題。
4.專業特色不明顯
地方高校與國家重點高校之間在師資隊伍、辦學條件、教學水平、招生規模和學校品牌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要想生存和發展就需要更好地體現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辦學特色。但存在的現實情況是部分地方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積累,專業特色不明顯,這就勢必造成地方高校缺乏競爭力,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
5.專業調整機制尚未形成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相應需要不斷進行專業調整。對于那些招生困難、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專業需要及時進行調整。但地方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過分注重辦學規模和辦學效益,忽視專業調整,專業調整機制尚未形成。因此,根據社會需求構建專業發展和結構調整機制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地方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的對策建議
1.理清發展思路,實現專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
作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為社會發展源源不斷提供人才保障,這也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服務社會最重要的職能之一。地方高校需要在發展過程中實現專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一是專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要實現內涵式發展。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存在地方高校盲目擴大規模,片面追求數量的增長,忽視內涵式發展的問題。表現在專業建設方面片面追求數量,認為專業齊全是地方高校發展的基本保障,而沒有考慮到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地方高校在專業設置與調整過程中應當實現觀念的轉變,由以地方高校為中心轉變為以更好滿足地方社會需求為中心,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地方高校就應當設置相應的專業,通過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合格人才更好地體現出專業的特色和優勢;二是專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要立足于地方高校的具體實際。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在綜合競爭力方面與重點高校相比較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專業建設方面盲目的與重點高校競爭不利于總體目標的實現。這就需要地方高校立足于自身的具體實際,在內部挖掘潛力,實現特色發展。需要理清思路,明確專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并且能夠充分展現出競爭優勢,最終實現專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三是實現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地方高校自身擁有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最佳的辦學效益是思考的重點。在專業建設方面如果進行教育資源的平均使用,很可能出現專業特色不明顯,專業發展乏力的問題。在有限的教育資源條件下,想把每個專業都辦成一流的專業是不現實的。因此,地方高校需要進行長遠規劃,抓住重點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優先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聯系緊密的專業,通過源源不斷輸送合格的人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體現專業的競爭力,實現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2.專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要考慮學科基礎
地方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學科與專業連接不夠緊密的問題,影響到學科和專業的發展。學科和專業是密切相連的,應當在學科劃分的基礎上合理地設置專業。離開了學科的支撐,不可能實現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地方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前沿,不應該將目標僅僅集中在理論研究領域,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強與校外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實現優勢互補。圍繞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就業等問題加強溝通和聯系,充分利用好校外資源。通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實現理論與實際結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在合作的過程中促進學科與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地方高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發展為基礎,及時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
3.專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要有利于專業特色的形成
地方高校在發展過程中盲目擴招,片面追求規模上的擴大,忽視了內涵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不可避免出現專業特色不明顯的問題。因此,實現專業特色發展是專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核心和重點。如何實現專業特色發展是地方高校所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地方高校應當結合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身所擁有教育資源的實際,統籌兼顧,長遠考慮,加大專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力度,充分體現出專業的核心競爭力。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發展理念,優先發展那些具有發展前景、市場需求旺盛、符合特色發展理念的專業。
4.建立健全專業調整機制
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會發生變化,相應需要不斷進行專業調整。因此,對于那些招生困難、辦學條件不具備、人才培養質量不達標、競爭力缺乏的專業需要及時進行調整。但地方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過分注重辦學規模和辦學效益,忽視專業調整,專業調整機制尚未形成,影響到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根據社會需求構建專業發展和結構調整機制是實現專業發展的有力保障。建立健全專業調整機制就需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堅決執行可上可下的制度。缺乏競爭力的專業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具有競爭力的專業加大扶持力度,力爭辦出特色,進一步促進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曉村.論高校學科專業設置的理念與機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劉少雪.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結構、設置及管理機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莊惠龍.高校建立完善專業建設保障機制芻議[J].長江大學學報,2012(11).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