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廣會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對水稻的態度也不僅僅是停留在解決溫飽的層面上了。人們更加注重水稻對人體的有益性,所以我國目前更加注重于無公害水稻的栽培技術,致力于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為消費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關鍵詞]:無公害;水稻;栽培;
無公害水稻是有利于人們身體健康的,它在栽培的過程中就將農藥等不利于人們身體健康的化學成分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控制在國家規定范圍內。因此在當代這種健康生活、健康飲食的觀念如此深入人心的情況下,無公害水稻完全是順應時代潮流而產生的,可見消費者對其需求量之大。所以,我們要提高無公害水稻的栽培技術,確保更加優質健康的水稻的產出,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1 目前無公害水稻栽培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成苗率較低
在進行無公害水稻育秧過程中,水稻幼苗容易出現爛種、死苗現象。這與種植人員采購的種子質量有關,如果種子的質量不合格就會影響成苗率;還與前期準備工作有關,有可能是因為前期準備不充分,種植田消毒不徹底,導致幼苗受到了病毒的侵害,成苗率低下。而無公害要求我們不能大量的使用化學藥劑來解決此類問題,因此我們只能夠在幼苗的栽過程中更加的細心,爭取能夠解決此類問題。
1.2 多發稻瘟病
所謂無公害水稻就是要求水稻中的有害物質的含量,如農藥殘留、重金屬及亞硝酸鹽等含量均控制在國家規定標準允許范圍內,食用后對人們身體健康不會造成危害。為了保證這一點,在無公害水稻的成長過程中就不能大量的使用化學藥劑如農藥來預防各種水稻多發病。沒有了農藥的幫助,在無公害水稻的種植過程中,如果田間管理技術不善,稍有不慎未能有效進行揭膜蓋膜,會導致水稻幼苗生長緩慢,蟲害泛濫引發稻瘟病。
2 改善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
2.1 做好預防工作,提高成苗率
由于當水稻遇到雨霧頻繁、溫度較低的天氣時就會容易出現水稻爛種死苗等問題,因而選種無公害水稻時要保持周邊環境干凈,溫度適中、水源干凈的地段種植,也可以選用藥劑治療,防止水稻生長土壤細菌數量的增加。在選種時也要注重種子的質量,只有種子的質量上乘,才能確保在育種時種子的抵抗力高能夠抵御各種問題的發生。還要確保在催芽時,種子處于一個合理的溫度中,避免因溫度過高或者溫度過低產生死苗現象。
2.2 注重管理,抑制稻瘟病
要想提高無公害水稻的成苗率,抑制稻瘟病的發生,一方面,要加強田間管理工作,使水稻的透光通風等條件得到保證,減少其對水稻的病害影響,及時采用人工或機械等方式清除田間的雜草,減少蟲害的威脅也降低了農藥的使用率,以免由于過多使用農藥導致農藥的殘留量超過國家無公害水稻的標準。另一方面,要提前做好種植田消毒工作,在播種前期要做好稻田的消毒工作,殺滅種植田里的病菌,減小幼苗播種后感染病菌的可能性,從而提高無公害水稻的成苗率。
2.3 合理分配幼苗數量
水稻的栽培過程中,并不是密度越小,幼苗的數量越多,產量就會越高,數量的多少并不能代表產量的多少。只有按照科學的距離合理的安排種植田的幼苗的數量,確保株與株之間的間距合理,保證每一棵稻苗都能充分的享受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最終才能確保水稻的產量達到最高質量達到最好。
2.4 綜合防治
利用天敵,如蜘蛛、黑肩綠盲蜻、青蛙等。要加強環保意識,減少傷害天敵行為為它們提供可棲息的條件與環境。利用小鴨、魚等生物控制稻田內的蟲害,尤其是對飛虱害蟲,可以有效減少紋枯病的發生。大力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從根本上扭轉目前生產上過頻、過量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草害的不良趨勢,引導稻農增強環保意識。運用綜合的手段防治病蟲害,摒棄傳統的單單依靠化學農藥來防治病蟲害的不環保、不綠色、不健康的防治方式。堅持綠色、環保、健康、可持續、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綠色生態型農業的要求。
2.5 合理施肥
要確保無公害水稻的成苗率和產量,就要合理施肥保證稻苗在成長的過程中能過有充足的養分予以供應。具體的做法是應用多功能水稻壯秧劑來育苗壯秧,由于壯秧劑帶肥帶藥、養分齊全,因此一次施入即可解決防病和和小苗3.5葉期的營養需要。不僅育苗前期需要充足的養分供應,在秧苗后期的成長中,也要注重營養的供應,最好使用使用天然的肥料,例如牛羊等牲畜的糞便來保證營養的供應,這樣既避免了過度使用化肥肥料造成化學殘留物超標,又確保了秧苗成長后期的營養供應,避免了由于后期養分不足而產生的水稻長勢差產量低等現象的發生。
2.6 及時收割
收割的時間也與無公害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有著直接的關聯,只有在適當合適的時間進行水稻的收割,才能確保水稻的產量和大米的質量。如果過早地進行了無公害水稻的收割工作,在水稻還未完全成熟顆粒并未飽滿時甚至是還有一些水稻是青苗的狀態時,這一部分的水稻的產量就沒辦法保證;如果過晚的進行無公害水稻的收割工作增加了稻谷的空砒率,也會造成產量的下降。因此,要在田間水稻90%達到谷粒黃熟時進行收獲,收獲時要避免雨水淋濕稻米,影響米質,甚至發芽、霉爛,造成損失。
結語:化學肥料、農藥的殘留物,都是無公害水稻不達標的主要因素,因此有效的控制化肥肥料、農藥的殘留量是種植無公害水稻的必要工作。只有將化肥肥料、農藥都控制在國家規定的標準范圍內,才能生產出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符合科學可持續發展,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生態型農業要求的無公害水稻。
參考文獻:
[1]吳鵬.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的探究 [J].東北農業,2013,(7):34-35.
[2]崔順海.無公害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出探[J].中國農業信息.2012.(4):18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