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妙然
摘要:當代大學生教育,應在各個方面從基本抓起,所以在當前形勢下,從基礎開始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這對于當代大學生形成價值觀和基本人格有著全面的幫助。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全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讓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的根本保障,所以這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 當代大學生教育 思想政治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123-01
我們都知道,在當代大學生教育中,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工程,將中華文化精神內化為他們自身的文化素質與文化品格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教育的首要任務。而實現這種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應該從多個方面有效進行。
一、落實中華傳統文化符合當代教育政策
大學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非常寶貴的人才資源,在他們身上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未來與希望。要讓他們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讓他們充分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價值。
這些深厚的文化基礎要轉化為當今社會發展的動力,首先就要注意文化傳統繼承與弘揚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問題。這對于大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尤為重要。因此,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他們的文化意識,對他們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的傳統是一個民族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保持持續發展、走向興旺發達、實現中國夢的原動力。
二、當代大學生應該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應該是對人的內心深處的道德本性進行開啟,這個對本有道德的開啟就是道德教育。道德人格是在人的心靈深處潛藏的,需要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本有道德顯現與光大。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道德教育理論。所以當代大學生應該明確個人身份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自身與國家不可分割。只有理解到這一點,大學生才能發自內心地立志為偉大的中國夢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因此,一個人與他人接觸首先就應該以仁存心,以義存心,以善念與善行待人接物,將“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文化精神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只有懂得人與人之間和諧共存才是人際關系的根本,才會使大學生將自身的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才會使大學生真正融入社會,才會給實現理想和人生目標建立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古代傳統文化典籍在當代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務,這三個方面能否有效地落實是完成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否可以真正實現的問題。將這三個方面落到實處的標志應該是使大學形成相應的文化品質和素養。那么,需要通過怎樣的途徑才能使大學形成這樣的文化素質呢?我們以為,文化素質教育的依據就應該是文化典籍。《綱要》指出“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華文化精神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的重要保證。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不曾間斷而延續至今的文化,原因就是中國思想文化典籍的代代傳承。一種文化構成大抵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思想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三是行為文化,四是物態文化。
孟子曾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的意思是說,仁、義、禮、智這四方面的道德品性皆存于人的本心,就像人的四肢,天然具備。如果懂得就會將它們發揚光大,就像剛剛點燃的火會蔓延,就像剛剛噴出的泉水會流到遠處。就是孟子接著說的“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說文解字》把“德”解釋為:“外得于人,內得于己”。德具有實踐性。許慎所謂內得于己就是說這種道德本性生于人的本心;所謂外得于人,就是說要通過外在的教育方式開啟內在的道德本性。因此,道德人格的培育,關鍵在于開啟大學生心靈深處的道德種子,使之發芽、生長,使之顯現出茁壯的生命力量。也就是說,要把這種內在精神力量轉化為外在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大學生研習文化經典的過程,也就是自身文化素質與文化品格建構的過程。也就是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孝悌仁義、禮敬友善、誠實守信、修齊治平等文化精神不斷地內化為自身的文化品格的過程,進而使大學生在內心深處生成家國情懷,懂得社會關愛教育和自覺的人格修養,進而使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從根本上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田廣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丁燕紅.教育學視閾中的當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缺失現象探討[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10.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