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貴紅
摘 要:居住小區綠化設計主要是設計在居住區用地上栽植樹木、花草,是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居住區用地城市居民使用最多的室外活動空間,其環境景水平是衡量居住環境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當前的住宅小區特別是普通住宅小區的綠地景觀設計還應該以實用性和經濟性為本,兼顧美學功能。
關鍵詞:住宅小區;綠化景觀;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9-0114-02
一、住宅小區綠化景觀設計的意義
小區景觀設計是對未來居住小區景觀發展的設想與安排,是資源管理與土地規劃的過程與行為。從微觀上講,居住景觀設計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由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觀。
居住小區綠化設計是在居住區用地上栽植樹木、花草,是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環節,是城市居民使用最多的室外活動空間,也是衡量居住環境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具體來講,包括以下方面。
1.有利于改善小區自然環境
住宅小區景觀設計中的草坪、樹木花卉等可以凈化清潔空氣,給居住者一個健康的環境。合理實用、以人為本的住宅小區景觀可以滿足居住者基本的運動、娛樂、休息、觀賞等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為居住者提供一個健康潔凈的居住環境。
2.有利于改善小區人文環境
人們在小區的公共園里休息散步健身時會增強小區居民之間的人際關系,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
3.有利于培養生態意識
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強調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不必要的人為干擾和破壞。同時,要求減少對傳統能源的消耗,主張使用各種節能資源和技術,并且循環利用各種廢棄資源。這些都利于保護環境并減少資源浪費,有利于小區乃至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人們生態意識的培養和形成。
4.有利于居住使用的舒適性
作為人們的第二居住生活空間,小區優雅舒適的景觀設計會給居民帶來身體和心理的雙重享受。景觀設計能夠從精神享受、放松心情等多個層面滿足居住者對外界環境的需求,讓其住得更加舒適舒心。
二、住宅小區綠化景觀設計的原則
1.整體協調性原則
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應注意整體形象與局部形象的關系,設計內容不僅是建筑本身,同時是整個生活區,應注重空間的整體性、綜合性、系統性和連貫性,形成地域歸屬感。地域性是使居住小區景觀具備特色的一項重要指標。這需要對建筑特色、空間形式、文化氛圍、民俗習慣等方面的研究之后再作設計,才能對設計功能有全面的認識、全新的理解,才能考慮得比較全面。
住宅小區景觀設計除了重視內部景觀平衡協調之外,還要注意與外部景觀的協調,使景觀的設計與本地的文化特色和周邊的景致相融合。
2.個性化原則
居住小區的設計既要與城市整體相協調,又要有自己的個性。個性化使每個不同的小區獨立于城市街區,使之易于識別。個性化原則又使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具有靈活性與適應性,這是小區景觀設計的彈性,即在城市整體控制的前提下,給建筑師留有充分的創作空間,對不同建筑小區有不同側重。同時,小區景觀設計是一項長期而復雜且要求思想連貫的工作,所以設計中要考慮實施的過程有一定周期,要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特征,使小區景觀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斷創新。
3.參與性和實用性原則
綠化景觀不應該僅僅是一種欣賞的景觀,參與性是最終的設計目的。綠化設計時應該增添必要的活動場所,這樣住戶才能很好地融入到綠化中,如一些公共設施或者是休息休閑設施。
不同的類型搭配不同的設計形式參與到環境景觀內是必要的。小區對于人們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活動環境,如果在設計時不考慮周全,景觀設計不到位,很可能讓人們把景觀環境當成是一個穿行路過的空白空間,成為一個交通空間,而不是適合人們參與進去的景觀環境。
4.可操作性和適度超前性原則
所有的設計都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文化、經濟條件,并要使之易于操作、執行。同時,現代住區設計要有超前意識,應考慮到居住方式的改變趨勢、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建筑材料的更新改善等因素。在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之初就應該考慮到這些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使居住小區具有特定的彈性空間,不至于跟不上潮流的發展或是被即興拋棄。
5.經濟性原則
綠化設計要考慮建設經濟成本,同時還要考慮后期的管理成本,特別是普通住宅小區的綠化設計,更要做好后期養護成本的核算,防止“買得起,養不起”的問題出現,造成資源浪費。
三、目前住宅小區綠化景觀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內外部平衡性不好
住宅小區主要是為居民提供生活活動空間的,這是住宅小區的主要的基本的功能。住宅小區環境景觀建設是對生活活動空間的延伸,是在住宅小區主要功能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來的輔助功能的一個方面,兼有使用功能和美學功能。因此,在住宅小區景觀設計中,首先要做到與主體建筑物相融合,即內部平衡。其次要盡量做到與住宅小區外部的環境相融合。大了說要與當地的文化特色統一,小了說要與周邊的綠化建設相統一。這樣既可以利用外部的綠化條件,也可以提升內部綠化的效果。
最好的融合是融為一體、渾然天成,給消費者自然舒適之感。但是目前差距還很大,還有很多住宅小區綠化設計沒有目的,只是為了綠化量而存在,沒有主題,沒有明確的服務對象,沒有與主體建筑形成合力。甚至有些設計風格與主體建筑物的風格相左。不但沒有提升建筑物的價值、錦上添花,反而有拖后腿的勢頭。
因此,要解決內外部不平衡的問題,就要從根本上改變規劃設計流程,實現居住區整體規劃、建設規劃設計和景觀設計同步進行。另外,從思想上要重視景觀設計,充分認識到住宅建設發展到現階段,環境景觀的建設對于提升小區品質、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都有重要的作用,讓它不再是建設設計以后可有可無的設計步驟,而是要把它提高到與建筑設計同等的層次上來看待和要求。
2.風格同質化嚴重
目前,住宅小區綠化設計模仿的情況盛行,風格同質化嚴重。一些大型的房地產公司在全國各地都有開發項目,這些項目景觀設計風格趨于一致。這樣的綠化景觀設計對于低層次的需要是可以的,但是從提升小區品質、凸顯小區特色、實現資產增值的角度看是遠遠不夠的。
嚴格來說,綠化設計是為提高和延伸主體建筑物的功能服務的,它與建筑的設計是一體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更高,其中環境的生態性和自然性是重要的方面。那么,有綠地有樹木有綠化量就夠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還需要有統一的風格,有設計,有文化,有辨識度,要與建筑物的設計相融合,相互提升。因此,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服務項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設計師都應該有不同的風格。
要做到這一點,還是需要重視綠化設計、重視環境景觀建設。一方面需要市場需求的拉動。隨著消費者需求質量的提高,開發商自然會提供高質量的綠化景觀。另一方面,需要管理部門適度引導規范,如建設部出臺的《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和上海市出臺的《上海市新建住宅環境綠化建設導則》等都是有益的嘗試。再有,需要開發商的推動。作為有遠見的開發商,可以適時引導消費,深度挖掘綠化景觀的營銷潛力。對此,有些項目已經做了嘗試,如綠地集團合肥國際花都玫瑰苑項目。
3.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
很多綠化設計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表現在實用性、參與性差,后期成本高。實用性是綠化景觀長期發展的基礎,沒有了這個基礎,就沒有了需求的支撐,就不會有存在的價值。
綠化景觀具有美化環境、凈化空氣、給居民的身心帶來愉悅的效用。但這種效用是有參與性的,居民要能親近環境,在環境中獲得效用。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特別時在高強度工作的環境中工作勞累一天的居民,更需要的是在住宅小區內與自然環境的親密接觸,放松身心。所以,綠化的設計要以人為本,重視居民的參與性,為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提供休閑和享受的自然空間。但現實中有些住宅小區的綠化設計只能看、不能用,甚至有些小區把花草樹木用圍欄隔開,不準居民進入。這樣的綠化景觀一定不能持續發展。
可持續性發展的第二個問題是成本,包括種植成本和后期養護成本。如果產出小于投入,這種需求也是不長久的。有些項目只重視短期的營銷效應,盲目追求綠化景觀的檔次,其目的是短期銷售炒作,而不是長期提升住宅小區的品質;景觀本身并沒有多大的使用價值,僅僅單純強調高檔次、豪華性。這樣,不但脫離了居民的實際生活,也給后期的養護帶來了高額的成本,甚至有些植物在入住不久就死亡了。還有些項目大量引入外來物種,不但前期的種植成本很高,而且后期的養護也是不小的一筆開支,對于普通住宅小區的居民是很難長期承受的,結果往往就是更換為本地物種。這不但造成大量浪費,也使綠化設計風格不倫不類。因此,從成本角度考慮,在效用一樣的前提下,應盡量以本地物種為主,適度引入外來物種。引入外來物種,也要充分考慮其適應性和管理的便捷性及成本的經濟性。
4.硬質景觀和植物景觀配置失當
城市景觀分成以植物、水體等為主的軟質景觀和以人工材料處理的道路鋪裝、小區設施等為主的硬質景觀兩部分。
目前,住宅小區景觀設計上存在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協調不好的問題。一是重視硬質景觀而忽視植物景觀。例如,一些高檔的住宅小區,為營造恢宏的景觀效果,小區內大理石、漢白玉以及花崗巖應有盡有,卻忽略了自然風水的基本特性。二是硬質景觀和植物景觀各自為政,沒有配合,沒有形成合力。比如道路的設計上,如果與植物栽種相結合,既可以增加綠化面積,減少硬質景觀的冰冷和突兀,又可以增加小區的美感,提升小區的舒適性。
增加軟質景觀的建設也有利于控制后期成本和提升小區品質。硬質景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后期的維修成本會越來越高,但是植物景觀等只要合理配置,總體成本并不高于硬質景觀。而且大量的植物景觀的建設,使小區綠化率增加,環境氛圍提升,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取得較好的營銷效果和消費體驗。
5.植物種類單一,空間利用率不高
很多住宅小區內植物的種類比較單一,主要以草地和喬木類為主,而且樹種選擇也沒有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來設計,沒有更好地因地制宜。這樣的植物種類的選擇會使得小區的綠化景觀不夠多樣化,略顯匱乏,不能常年給居民以視覺享受,季節性變化過于明顯。
另外的問題是空間利用率不高。住宅小區內部還有空間閑置或是還可以在原有的景觀上增加綠色景觀。比如,住宅小區內的道路設計,居住小區內應減少硬質鋪裝,增添居住者隨時接觸到的綠地,如宅前綠地、庭院綠化等;在停車場使用植草磚以及在甬道上鋪設嵌草石板,使綠草能從孔隙和板間生長出來,形成自然的綠地環境;通過各級綠化的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步行系統,使居住小區的老人和孩子能在其中安全的通行,同時配置以遮陰的樹木和休息座椅。除了增加生態道路設計外,還可以利用樓頂、墻面、陽臺等種植綠植,增加綠化量,美化環境。
6.空間種類不豐富
目前,多數住宅小區大量布置公共綠地,而對于半公共和私密性的綠化空間布置較少,空間種類單一。
根據奧斯卡·紐曼的空間體系設想,在小區的園林環境設計中既要有綜合的集中空間,又要有適合集體和個人的分散性活動空間,空間種類盡可能豐富。因此,在綠化景觀設計中,結合特定的區位空間特點,可以考慮將住區的空間分為公共綠化空間、半公共的綠化空間和私密的綠化空間,以滿足不同的需求。如集中綠地、團塊綠地、曲徑通幽的林間小徑等結合布置。
參考文獻:
[1] 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 上海市綠化管理局,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上海市新建住宅環境綠化建設導則[S].2005修訂版.
[3] 于群,秦聰,劉笑妮.房地產景觀設計風格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7下).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