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禎
摘 要:應用型本科高校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是其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和重要內容。為此,運用高校生態理論、利益相關理論和協同管理論,借鑒國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分析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途徑和優化措施。
關鍵詞:轉型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2-0149-03
2011年以來,我國高考錄取率達到70%以上,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高等教育中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民辦大學、獨立學院等多層次、多類型大學出現了結構矛盾和同質化,一些本科院校在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上脫離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專業設置、課程教材、人才培養結構和培養模式等與產業發展實際和創新實踐相脫節,高校出現了招生難、就業難并存的現象。要解決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需求的矛盾,宏觀上,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實行高等教育分類改革,解決高校的辦學定位問題,引導這些高校走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增強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微觀上,高校應從自身的內動力、內涵建設出發,凝練自身的特色,提高競爭力。
通過對CNKI期刊數據庫進行檢索,2013年前關于“校企合作”的文獻,其研究內容基本上是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內涵、制度缺陷、現實障礙以及合作動力與運行機制、合作模式及其創新等方面的研究,對于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的研究較少,而且大部分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及培養模式上并不重視應用型、技能型能力的培養,過于偏重理論教學。相關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的文獻理論研究是從2014年開始增多,研究的層面多數以某學院或專業開展的校企合作為例。研究內容偏重于校企合作的模式,對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研究較少。段婷在《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研究》中提出從思想觀念、項目引領、適應企業人才需求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模式以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建立長效機制。錢明珠在《應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研究》中提出崗位標準化的課程體系是校企合作的關鍵措施。筆者認為,校企合作實現“雙贏”的紐帶是企業人才需求規格要求與學校人才培養供給相吻合;校企合作實現“雙贏”的途徑是以學校為主體,企業為指導,行業參與,校企共同培養人才。
一、轉型發展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立的意義
《關于引導地方普通本科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性意見》中指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也是突破口。積極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促進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向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應用型本科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本科層次,是培養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理論和高素質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的人才。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成功轉型的重要工作。
(一) 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應用型本科轉型發展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實現
傳統的由學校實施單一化的全程教學,無法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從而出現畢業生就業難的人才供給與需求“剪刀差”。應用型本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必須是因材施教,引進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具體工作規程和實踐知識,使教學與實踐零距離。而通過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建立,就可以保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從而把生產管理實踐中應用的知識貫穿于課堂,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有利于積累辦學資源
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是學校、行業、企業、社會團體以及政府等多方面長期的合作,成功的合作機制建立,能夠集聚行業的資源,依托行業、社會團體,進而服務于行業。同時對企業來說,能夠積累穩定的人力資源供給,保證人才的儲備和發展,也能夠委托學校定制需要的人才規格進行定向培養。對學校來說,可以集聚辦學資源,建立穩定的學生實習就業機會,教師參與實踐和掛崗的機會,在校企合作中企業、高校、政府多方構建合理的長效機制,必然會產生相互促進地發展。
(三) 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探索行業標準和行業發展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通過校企合作定向培養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充分發揮了行業企業的力量,使得應用型本科高校面向行業開放辦學實踐,真正積累了資源,推進了就業,保證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轉型發展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一)國家及地方政府鼓勵政策利好,但具體實施上有難度
自國務院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之后,各級政府也紛紛出臺了校企合作相關鼓勵政策。從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制定的《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到地方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行業組織等都高度重視,紛紛采取措施,完善校企合作相關支持政策。例如,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國內貿易流通現代化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中規定,鼓勵各類創業孵化基地為電子商務創業人員提供場地支持和孵化服務,支持發展校企合作、商學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支持專業化創新服務機構發展,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關于印發省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5—2020年)中指出,要強化人才培訓,完善多層次物流教育體系,加強高級物流人才培養。加強物流從業人員職業技能教育和在職培訓。各地政策上都非常支持校企合作,但是具體的稅收、補貼以及長效的合作卻沒有保證。組織教師企業實踐,是加強應用型本科“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但是規定中企業依法應當接納職業學校教師進行實踐沒有約束機制和監督機制,這種規定也就形同虛設。
(二)學校與行業企業的互通機制建立較難
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是在雙方的共同利益基礎上建立的,學校方面的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方面的需求相吻合,培養方式相互認可才有可能建立長期的合作。然而,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由于競爭因素、企業文化、價值目標、市場定位等均不相同,這就導致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不同。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因為一個企業可能一年招聘的學生僅2—3名,傳統訂單式的校企合作很難開展。因此,校企合作必須建立互通機制,由學校和合作的眾多企業聯合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研究行業對人才的共性需求和,由學校培養,企業的差異性需求在實踐實習環節培養,但是多元化的需求特點為校企合作互通機制的建立帶來困難。
(三)缺乏動態調整機制
校企合作也需要建立動態的合作機制。校企合作比較普遍和典型是訂單班或冠名班以及框架協議,這些形式雖然針對性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較好,但人才的培養是需要2—3年的過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一旦發生變化,學生的就業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動態的合作機制有利于學校和企業合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四)職業資格證書逐漸取消后,職業標準空缺
截至2016年7月,國務院取消了319項職業資格證書,原有的工作崗位職業資格標準不復存在。而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引導地方本科高校向技術技能型大學轉變,鼓勵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崗位職業標準是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養目標的引導性依據,因此,從國家層面上取消職業資格證書,放寬了門檻,在給予行業、學校更大的空間的同時也導致了職業標準的空缺。
三、轉型發展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理論依據
教育生態學理論認為,教育與外部生態環境之間以及教育內部各環節、各層次之間應當形成協同進化的生態系統。應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地方經濟的發展培養人才,更需要與當地政府及行業建和諧的而教育生態。校企合作是這良好教育生態環境的紐帶和橋梁,應用型本科的生態環境是招生時的生源和行業的人才需求與發展。
利益相關理論認為,人才的培養宏觀上是關乎國家利益,微觀上表現為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企業未來人力資源狀況以及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校企合作的利益相關者表現為地方政府、學校、企業、學生、教師等。滿足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大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校企合作是各方利益相關者進行博弈的最佳結果,也是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
協同管理理論認為,校企合作是以契約形式,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則下進行協同管理、相互協作、相互支持,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態勢。校企合作協同效應的產生是長效機制建立的前提。在政府主管們的指導下,形成校企合作的共同價值理念和運行模式,產生可持續發展的具有隱性、持久推動力的合作機制。
四、轉型發展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與優化
高校的轉型發展必須圍繞著國家經濟、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并從人才供給改革方面引領經濟的轉型。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構建與優化,既要從宏觀上搭建好平臺,也要從中觀、微觀上建設好具體的實施方案,并構建好保障機制,保證各項措施的順利實施。具體做法有以下方面。
(一)構建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辦學生態,保證政策的落實
宏觀上,建立由省政府牽頭、教育廳負責,構建“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集團、學校共生態”的辦學模式。學校圍繞地區經濟,明確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定位后,與行業協會、企業集團合作,依托行業力量辦學,形成“共享、和諧、發展”的生態模式。
中觀上,成立學院特色發展校企合作委員會和產學研委員會,由二級分院或系按照專業鏈群,建設校企合作平臺,由二級分院或系與不同行業開展各具特色的具體合作,實施專業鏈群負責人責任制,使專業培養目標對接崗位標準。微觀上,具體的合作內容,例如,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研發技術、舉辦講座、開展學術交流,雙師型教師培養等活動。應用型本科高校按照地區經濟發展,在發揮各自辦學特色、構建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下的生態環境,應密切關注相關優惠政策,并與合作企業共同協商,充分利用好各項鼓勵政策。這樣,最終會形成學校培養的人才充分滿足企業的需求,從而降低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進而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
(二)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最終實現各方主體的利益最大化
參與應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的各方利益主體通過利用政策因素、市場變化和利益相關者發展需要等實現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通過建立地方校企合作聯盟平臺,按照行業發展以及本地區各高校的特色,提綱挈領地搭建學校、企業、行業之間的橋梁,形成貫徹國家或地方優惠政策的通道,建立互通機制,并根據行業發展動態調整人才需求以及校企合作的模式與內容。從而,應用型本科高校實現就業率的提升,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合格人才;合作企業提前錄用企業需要的人才或儲備人才,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
(三)以校企合作理事會的形式總體規劃,實現協同管理效應
校企合作理事會以獨立的機構研究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動態以及發展方向、新觀念、新政策??梢詫㈤L期來校招聘的企業、以往畢業生所在企業以及行業代表性企業建成企業資源庫,并按照學院專業鏈群特色分類管理,讓長期合作的企業優先獲得適用崗位的優秀畢業生。也可以在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推廣企業的品牌、服務、產品,提高企業的美譽度和學生參與積極性。同時,利用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既可以縮短企業新進員工的培訓,節約成本,又可以減少稅負,并獲得財政上的補貼。
(四)學校主導、企業指導,共同構建雙軌課程體系,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學生是維系校企合作的橋梁?,F在的學生是未來企業的員工,所以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必須首先從理念上讓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對學生的培養?;谛F蠛献鏖L效機制的辦學生態,雙軌課程體系由學校專業負責教師承擔,接受校企合作理事會下企業及行業協會專家的建議,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體系;以“素質教育+技能教育+職業教育”為框架,建立每一年小修訂、每三年大修改的人才培養方案動態調整機制,重點培養適應崗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保證校企合作的可操作性。
(五)職業證書的規范化管理,明確校企合作的引導性標準
崗位能力標準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目標。自從國務院取消了319項職業資格證書后,除了涉及國家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環境安全等行業必須有從業資格證書才可以上崗之外,其他行業的從業資格均讓市場發揮作用,政府只負責服務和監管。那么,當前行業頒發的職業證書只能是職業崗位能力的證明,而非從業的資格條件,因此,通過行業協會進行廣泛調研,形成規范化的職業證書管理,能夠為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提供引導性的依據和人才培養標準。
結語
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很多地方高校也建立了各種校企合作模式,但能夠讓校企合作產生一定的成效并可持續的合作,必須基于長效機制的建立和不斷優化。本文依據高校生態學理論、利益相關理論和協同管理論,借鑒國外校企合作成功經驗,從政策支持、總體規劃和具體實施等五個方面提出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措施,以期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特色發展,滿足市場對人才標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周琬馨.我國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五個瓶頸及其突破[J].教育探索,2016,(5).
[2] 蘆偉,張韶暉.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磨合期的“產學研用”合作支柱作用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
[3] 段婷.應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5,(10).
Abstract: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using ecological theory,stakeholder theory and management theory,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optimization measures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long-term mechanism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