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興財
作業的布置和應用,對教師的教學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對作業的愛,又源自于對作業環節的重視,也源自于對作業的依賴。由于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所以很多教師便把希望寄托在課后作業上,把作業當作救命稻草,印證了“課堂不足,課后來補”這句話。教師往往懷著理想化的態度去布置作業,致使很多作業不符合學生的實際,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達不到理想的作業效果。那么,如何合理的布置作業呢?筆者認為,教師必須探索初中數學作業新模式,優化初中數學作業設計,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作業在數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一、以尊重學生實際為前提,探索初中數學作業新模式
從教育層面而言,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書育人,教書是途徑,育人是目的。從教學層面而言,教育者、學習者、教育影響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三個要素,要開展正常的教學活動,就必須關注學習者。
新課程改革是適應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它明確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教學活動應在尊重和服務學生的基礎上開展。因此,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后布置初中數學作業,才能更好地順應學生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教師布置的作業既要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實際和需求,做到有教無類,又要兼顧不同學習層次、學習水平的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因材施教。換而言之,數學教師布置的作業既要保持作業的整體性,又要保證作業的多樣化,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作業的效用。
二、探索初中數學作業新模式,以科學合理適度為原則
傳統初中數學作業的布置,以數量多為特點,而且內容比較單一,難度系數不穩定,教師重投入而不重效果。初中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需要一定量的練習作為基本的支撐,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熟能生巧、舉一反三。然而,作業的數量必須建立在質量的基礎上,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增加學生的負擔,不利于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因此,在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遵循科學、合理、適度的原則,講究作業對完成整體教學目標的促進作用,講究作業對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實際效果,講究質量和數量的統一。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把具有鞏固性、提高性和探索性的作業有機結合起來,設置一定的梯度,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布置適宜的練習內容。作業內容要盡量全面而且重點突出,作業形式要靈活多樣,既可以采用填空、選擇、計算的練習方式,又可以留有空白,讓學生自我補充,從而鼓勵學生一題多解。在作業的設置上,教師既可以提供套餐類的強制性作業,又可以提供自助餐式的可選擇作業,還可以采用一些在線交流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實時溝通,填充作業內容。
三、探索初中數學作業新模式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地評價學生的作業,只注重答案的對錯、成績的高低,忽略了考量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態度,以及作業評價的反饋作用。而且,教師的前期建設和摸底工作做得不到位,把重心只放在后期的修補工作上,造成了大量的教學資源浪費。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更加綜合、科學、多樣化地評價學生的作業,充分發揮作業評價的反向推動力和對教學活動的反饋促進作用。對于學生作業錯得較多的內容,教師要分析“為什么”,多從自身教學方面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學生。除了對錯,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努力和進步,除了橫向比較學生的作業以外,還要縱向比較每位學生的作業,及時了解每位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狀態,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注學生自我完善能力的建設。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糾錯、自我完善,組織學生相互批改和評價作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學生自評、互評的基礎上,教師可進行系統地評價和總結,這樣的作業置才更具針對性。
總而言之,作業的設計、布置和運用,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積極改進不合時宜的舊模式,努力探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作業新模式,以便更好地適應和促進新課程改革。
(作者單位:江西省大余縣南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