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人在學習活動過程中,聽得懂不一定做得出,語言表述則是思維活動的最高境界,語言更能訓練思維的邏輯性和嚴密性。讓學生“說”是一個全新的話題,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困惑,筆者在高三物理復習中實踐了讓學生“說”,取得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讓學生“說”;高三物理復習
一、問題的提出
在高三物理教學中,很多學生反映物理難學——聽就會、一做就錯、一考就糟。實際上造成這種困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當前高三物理教學中,大量的課堂還是老師“滿堂灌”。教師在課堂授課時,力求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有時教師甚至針對同一知識點講解多次,以強化學生的理解、記憶。
經驗表明,教師生動精辟的講述,學生只能達到領會水平,要達到運用水平并形成技能技巧,就非要經過學生本身參與的解決新問題的實踐不可。如同只教給學生游泳的方法,卻不給學生游泳的機會,學生就不能形成技能技巧一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學習活動過程中,聽得懂不一定做得出,語言表述則是思維活動的最高境界,語言更能訓練思維的邏輯性和嚴密性。讓學生“說”是一個全新的話題,它不只是一般意義的課堂教學,而是高層次的課堂教學,它不僅有利于物理知識的復習和鞏固、系統掌握及應用,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聽、說、思、創等綜合素質。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讓學生“說”的探索
讓學生“說”把學生從“被動聽”推到“主動說”的地位,教學中必須考慮學生的應變承受能力,創設讓學生“說”的機制,任務驅動下讓學生“說”——能說、會說、說而有獲。
(一)專題復習課“說”
在專題復習課開始時,筆者一般是讓學生串講本專題的知識、方法,例舉典型問題,同學、老師進行補充、完善。讓學生用建立概念圖的方式“說”,可以使學生回顧已學知識,梳理概念間的關系,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構建概念體系。
(二)習題講評課“說”
解題作為物理教學中一個重要部分。筆者經過反復實踐,采取讓學生說題的形式。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步驟來“說”,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還可以強化解題規范。經過反復實踐,筆者確定了以下說題流程:①通覽全題,說題目要素;②剖析字句,說題目條件;③頭腦風暴,說解題思路;④規范答題,說解題步驟;⑤題后反思,說解題收獲。
確定了說題的流程后,我們可以靈活多變的組織學生“說題”。一般的習題講評課,筆者將其分為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小組合作“說題”。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在班內組建說題合作小組,對于成員中已有正確思路、答案的錯誤進行反思,對錯題原因,如何防止此類錯誤的發生等展開討論。第二環節:學生自主“說題”。對于錯誤率高的題目,有目的地讓出現典型錯誤的學生說題,以便其他同病相憐的學生引起共鳴,在討論中加深學生對出錯的印象。第三環節:師生互動“說題”。對于同一題目學生做錯較多,且難以形成正確的思路,難以獨自將錯誤原因分析清楚時,筆者創設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在師生互動說題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考后分析“說”
對于高三學生來說,考試是家常便飯,周考、月考、階段考根本停不下來。頻繁的考試,讓學生變得麻木,往往看一眼分數,試卷就被放在一邊,考試的意義大打折扣。面對這種情況,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以及同學知不足而后學的部分優秀做法,擬定了以下“說”試卷的框架。
1.說丟分原因。物理作為一門理科課程,丟分原因大體包括三種,即知識不清、問題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所謂知識不清,就是在考試之前沒有把知識學清楚,丟分發生在考試之前,而不僅僅發生在考試的過程之中。所謂問題情景不清,就是審題不清,沒有把問題看明白,或是不能把問題看明白,這是一個審題能力、審題習慣問題。所謂表述不清,指的是雖然知識具備、審題清楚,問題能夠解決,但表述凌亂、詞不達意。
2.說丟分比例。首先以數字回答各個原因的丟分數值,研究知識不清、問題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所造成的丟分比例,用數字說話,也就能夠得到整體結論,找到整體方向,明確知識的短板,以及注意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調整。然后以數字回答最不該丟的5~10分。“最不該丟的5~10分”是最有希望獲得的,找出來很有必要。在后續學習中,努力找回這些分數可望可及。
三、實踐的反思
讓學生“說”,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一種舉措,在實踐過程中應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一)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
如果說在“說”物理的過程中學生是自由放飛的風箏,那么老師是牽引風箏的線。教師在讓學生“說”的過程中,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情趣并且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情境,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以適當的指導、評價。
(二)師生平等民主和諧原則
由于學生長期養成了以“聽”、“做”為主的被動學習習慣,加上其它學科教學模式沒有改變,很多學生很長時間內難以開口“說”。為此,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走進學生中去和他們對話,為學生創設一個尊重、平等、民主、和諧的心理環境,讓他們在放松、愉悅的情緒中逐漸開口“說”,在“說”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感悟。
(三)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原則
教學方式的轉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中要讓學生先有話說、當形成了說的習慣以后要求他們多說、再要求能說到“點子”上;讓性格外向、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同學先說、多說,逐漸領著敢說、能說的同學“說”,再擴大到內向、不愛說話的同學;讓內向、話少的同學先在課外和同學、老師“說”開始,逐漸過渡到上課“說”;課上讓中、下層次的學生“說”簡單的內容,讓中等的學生“說”稍難的內容,有說漏、誤的讓基礎較好的學生補充,必要時可展開討論,既提高優生,又帶動后進生,做到共同提高。通過這種漸進、分層的“說”的方式,讓全體學生能逐漸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養成“說”的習慣。
讓學生“說”是一個全新的話題。它改變了學生以被動“聽”、“講”為主的單一的、枯燥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筆者的教學實踐表明,讓學生“說”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聽、說、思、創等綜合素質,更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