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秀鳳
摘要:體驗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從體驗和反思中獲得知識和進步的學習方式。它具有情境性、行動性、反思性、感悟性和主體性特征,使學習者在學習預設內容和針對性解決問題等方面上均能獲得更好發展的學習。因此,本文嘗試從四個維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和課堂文化來構建高中生物體驗式學習的教學理論模型。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高中生物教學,課程性質,課堂文化
一、前言
體驗式學習萌芽于20世紀初期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關注生活體驗的人文科學研究的轉型時期。起初,人們比較關注對生活和歷史經驗的感受,包括對他們的感受以及對這種行為方式及其結果的反思。而后人們逐漸注重關注體驗的歷程。體驗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在體驗和反思中獲得知識和進步的一種學習方式,是一種主要以設定目標、體驗情境、觀察反思、抽象概括、行動應用等環節為過程,具有情境性、行動陛、反思性、感悟性和主體性特征,使學習者在學習預設內容和針對性解決問題等方面上均能獲得更好發展的學習。
當前,高中生物新課程理念是倡導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探究式學習,鼓勵創設生動課堂氛圍。高中生物體驗式學習即可以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大自然,或實地進行調查和訪問,或參與實驗(尤其是基于科學史為背景的實驗)、討論或發表見解等真實活動,并經由實踐、體驗、省思與分享,以覺察活動意義和達成學生在學業水平、學科知識構建、學業成績、學習成功感、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學習。因而,本文基于體驗式學習應用于高中生物課堂形成一套教學理論模型,使學生把從體驗中所收獲的學習結果作為最佳的學習方式。
二、體驗式學習的特征
1.體驗式學習中的情節記憶。在體驗式學習過程中,個體涉及的記憶與知識接受學習明顯不同。體驗式的學習獲取的記憶包括情節記憶和程序記憶,且二者均可轉化成語義記憶;但通過知識接受式學習,所獲取的記憶只包括程序記憶和語義記憶,不觸及情節記憶。因此體驗式學習獲得的記憶更為豐富和全面,能為知識提供更多提取線索和提升可用知識的量。比如人教版《分子與細胞》之第6章第1節“細胞的增殖”,融人人類發育過程創設情景與思考,引導學生繪畫個時期的示意圖以及描述有絲分裂的過程,加強學生對細胞周期及有絲分裂的過程的各個時期特點的記憶,引導學生體驗鍛煉語言能力的表達及記憶方法。
2.體驗式學習中的情緒記憶。在體驗式學習中,知識記憶和情緒記憶的共時性和一致性,可以被相關知識和情緒記憶所激活,使回憶效果更好。例如人教版《分子與細胞》之“第6章第2節細胞的衰老和凋亡”一節,聯系生活,讓學生在腦海里回憶自己的長輩,回想他們跟年輕人又什么不同,學生就會在回憶的情境中去理解記憶細胞衰老的特征,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生物人文情感素質。
3.體驗式學習中的自我決定性。體驗式學習又是一種情境學習,它具有更強的自主性和個性化特征。比如生物作業的高效完成取決于學生主動性。
4.體驗式學習與默會知識。體驗式學習的最大優勢或許在于獲取默會知識。其關注關于“如何做”而不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通常不需要借助他人或外顯的教學來獲得,對學習者具有意義。
5.體驗式學習與實用智力。學習者所發展的智力是一種實用智力,即適應、改造、選擇與個體自身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真實世界環境的能力,通過吸收、發現情境中的直接、非結構化的信息,體驗自己與社會和真實世界的關聯,獲取“情境-具體性”的知識技能。
三、四個維度的觀察模型
高中生物體驗式學習若要達到以上特征的效果,往往需要和諧的學生與知識的關系、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等。而這些關系具體表現在: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陛質和課堂文化。因此,以下將以這四個維度為著手點對體驗式學習的生物課堂進行觀察。
1.理論依據觀察課堂。理論依據是對高中生物教學課堂組成要素的認識。即課堂上主要由學生、教師、課程及課堂文化構成,四者獨立又相互關聯。學生學習維度重點關注怎么學或學得怎樣的問題,學生是生物課堂學習活動的主角,學生是否有效學習是課堂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教師教學維度則主要關注怎么教得有效果的問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靈活運用各種教學資源、教學方式等教學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程陛質維度重點在于教和學的內容是什么的問題,它是師生在生物課堂中均面臨教與學的客體。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以課程形式產生了關聯;在整個互動、對話、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課堂文化。課堂文化是課堂中各要素多重對話、相互交叉、彼此滲入構成的一個場域。
2.視覺屬性構成四個維度。高中生物課堂觀察模型的四個維度均由5個視角構成。學生學習維度包括:準備、傾聽、互動、自主、達成;教師教學維度為:環節、呈示、對答、引導、機制;課程性質維度包含:目標、內容、實行、評價、效果;課堂文化維度包括:思考、民主、創新、關愛、特質。而每個視角由幾個觀察點。如學生學習維度的達成視角就由3個視察點構成,它們分別是:①學生清晰這節課的目標嗎?②預設的目標完成有什么證據(看法,練習,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達成?③這堂課達成的效果如何?這些觀察點以問題的方式顯現,旨在引領思索某個視角的屬性。
3.實踐依據解構課堂。四維模型的實踐依據是“我上了什么課?”的提出。由此問題可推導出:①學生在生物課堂中是怎樣有效學習的?②教師是如何適當教?③這堂生物課的學科性表現在哪里?④上完了生物課有沒有成功感?這四個問題恰可通過生物課堂觀察的四維模型的利用獲得回答。
四、結語
課堂觀察是一個專業的行為系統,是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一位觀察者,不僅要掌握課堂觀察的方法或技術,了解課堂觀察的理論模型,更要提高自己對教師、對課堂、對活動的理解和加強自己的教育理論修養,同時增加教學經驗的積淀,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做到觀察課堂,提高生物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