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謝 澤
(中國三峽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建設好白鶴灘水電站
——訪三峽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王琳
本刊特約記者 謝 澤
(中國三峽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8月3日,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正式進入主體工程大規模施工建設的新階段,這是繼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建成投產和烏東德水電站開工建設之后,中國乃至世界水電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在這一重要歷史時刻,本報記者就白鶴灘水電站建設的相關問題對三峽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王琳進行了專訪。
記者:在長江上游建設白鶴灘水電站的意義是什么?電站建成后將在長江經濟帶乃至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王琳:白鶴灘水電站是當前全球在建的裝機規模最大水電站,是僅次于三峽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電站,是國務院批復的《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確定開發和治理長江上游的重要水電工程,是西部大開發的重大基礎性工程,是國家能源戰略布局“西電東送”的骨干電源點和長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十三五”期間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支撐項目,也是實現我國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20%左右的重要能源項目。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之際,白鶴灘水電站正式進入主體工程大規模施工建設階段,工程建設將與同屬一組電源的烏東德水電站一起全面推進,這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優化我國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提升我國裝備制造能力和流域防洪減災能力、助力庫區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白鶴灘水電站是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重大工程,具有防洪、發電、改善通航條件和攔沙等綜合效益,將有利于促進金沙江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移民群眾脫貧致富。作為大型清潔能源工程,白鶴灘水電站建成后,平均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量約1 96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 16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7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約15萬噸,減少煙塵排放量約22萬噸,環保效益顯著,有利于實現我國制定的到203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的減排行動目標,對推動長江經濟帶乃至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記者:白鶴灘水電站在建設中將面臨哪些挑戰,三峽集團將如何確保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完成電站建設任務?
王琳:在三峽工程建設和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中,三峽集團初步培育形成了四項水電核心能力——建設和管理大型水電工程能力、大型水電工程融資和資本運作能力、大型水電生產運營和市場營銷能力、梯級水利樞紐統一聯合調度能力。在白鶴灘水電站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秉持對工程、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和科學嚴謹的作風,堅持“四個一”水電開發理念,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完成好電站建設任務,按期投產發電。
白鶴灘水電站是典型的高壩大庫型水電站,工程建設過程中將遇到高壩筑壩、大型地下洞室施工、高水頭大流量泄洪消能、超高壩建筑材料等方面的技術難題,還將面臨在全球率先研究、制造、安裝、運行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的挑戰,建設者將開展一系列技術和管理創新,克服一系列世界級難題,創造一系列世界紀錄,在地下工程、壩工技術、裝備制造等方面促進中國乃至世界水電發展邁上新臺階。
白鶴灘水電站參建單位要始終把質量和安全放在首位,全面落實主體工程建設所需的各種技術的資源準備,認真組織開展階段性檢查驗收、安全鑒定、質量驗證、綜合技術咨詢等工作,為主體工程全面建設奠定基礎;要堅持在建設中加強保護、在保護中精心建設,讓生態環保理念和生態保護措施貫徹落實在工程建設的全過程;要堅持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全力推動新理念、新技術在工程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中的應用,努力將白鶴灘水電站建設成為水電領域的精品工程、典范工程。
記者: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大基礎性工程,白鶴灘水電站的建設,將為云南四川兩省相關地區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
王琳:白鶴灘水電站作為國家投資建設的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對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帶動勞動就業、推動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助力四川云南兩省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金沙江下游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但水電資源豐富。在金沙江下游興建大型水電站,有助于將該地區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帶動當地乃至于云南四川兩省經濟社會發展。
白鶴灘水電站庫區涉及云南四川兩省六縣(區),區域經濟相對落后,脫貧攻堅任務艱巨。雖然擁有豐富的礦產、水能等資源,但由于地處偏僻,基礎設施落后,無法得到有效開發利用,當地仍以傳統的農業經濟為主。隨著白鶴灘水電站移民安置和工程建設的啟動,大量的資金、資源將集中配置在這一區域,將極大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和交通條件,帶動該地區其他資源開發和相關產業發展,增加稅收和就業機會,同時,通過移民安置,可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庫區脫貧致富。
(責任編輯:卓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