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
摘 要:消費的理念與方式反應了人們對各類資源的需求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態度。生態消費涉及到的主體非常廣泛,其數量與結構構成了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重要因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上,人們的消費行為體現著消費的理念,也直接影響著產品提供的來源、方式等,這對于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谶@種認識,本文對生態消費理念的培養與形成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生態消費 制約因素 分析 破解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國內詞語增長出現乏力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有效的需求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在我國出現了過度消費、非理性消費的問題。在消費過度的另一方面,則是消費不足的問題。由于供給側的供給結構與供給質量的問題,導致有效供給不足,導致了有效消費不足[1]。當前,我國正在經歷經濟的轉型時期,消費對于經濟發展的意義,以及對于供給結構、社會發展的影響與過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語。比較鮮明的問題是,消費過剩與消費過度并存,產能過剩與產能不足并存。但是,與純粹的市場經濟不同的是,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要強調市場規律對于市場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而且還要考慮市場因素之外的問題,即為生態問題。因此,要加強對生態消費的研究,分析其生態消費在經濟方面的制約因素,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并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科學發展。
一、生態消費的經濟制約因素分析
當前,生態消費的發展有著宏觀與微觀兩方面的制約。按照生態消費內容來講,包括產品自身所具有的生態性,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生態性,對消費品進行消費過程中的生態性以及消費行為完成后其結果的生態性等。產品的生態性,主要是指產品自身對資源的消耗比較小,可以回收或反復利用,消費后的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大。如果產品在消費過程中要伴隨著能源消費,則要求產品對能耗較少。同時還要求產品不宜過度包裝等。另外,還體現于產品市場價格要把環境和資源的包含在內,使經濟方面產生的效益可以對其生態方面的影響進行有效彌補。企業生產生態型產品,其責任要由生產主體來承擔,所以企業要具備強烈的生態意識以及責任意識和自我約束的意識,自覺遵守法律規章制度,與政府、社會和消費者形成合力。在消費過程中實現生態化,主要是對消費者消費行為的要求,它要求消費者要適度消費,節約消費,愛惜產品,做到反復利用、一物多用、循環利用,從而減少生態性消耗。在這種理念下,消費者要拒絕購買嚴重污染環境、消耗資源過多、破壞生態環境的產品,從而對產品的生產產生逆向制約作用。消費過程生態化,指消費者要提高對消費品的價值認識,不僅從使用價值來衡量,更從社會角度、生態角度來衡量產品價值以及消費價值的實現。消費結果生態化指消費者和社會組織能夠正確處理消費的殘余品,包括產品包裝和生活垃圾等,要求這些物品能夠做到無公害處理。從以上幾個方面可知,生態消費涉及到多個方面、多個環節,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既要政府、產品生產者、運輸者、經營者、消費者、處理者的共同努力,要求從制度建設、文化氛圍、技術創新和社會化監督等多個方面進行共同的努力[2]。
當前,在我國建立起生態消費體系,不僅涉及到經濟方面的問題,但經濟問題是首當其沖的,生態消費體系的構建面臨著諸多經濟層面的制約。在宏觀方面,政府在制度設計、市場機制改革等方面還不夠深入。制度設計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在于對各類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性不足或執行不夠嚴格,其經濟利益的實現與社會效益的實現還沒有達到高度一致性。市場經濟主體的一切行為,都是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政府的職責在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各類資源得到最優化的分配。但是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絕對的。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最優化的作用,僅限于經濟領域,而在生態、社會效益等方面卻發揮作用有限。因此,市場機制配置資源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最優化”,是需要很多條件的,而這些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假設,如市場信息完全對稱、充分的競爭、沒有外部因素的影響等,但是這些假設的條件在現實中往往是很難完全實現的。同時,市場機制在有的情況下,其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也存在失靈的情況。如在生態建設方面,如果一種經濟行為同時實現了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與消費者消費效益的最大化,這種最大化與生態效益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具體來講,企業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對其約束達不到一定力度,那么其在耗能、消耗資源、污染排放方面必然會最大限度地占有資源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資源、排放污染物的成本;消費者為了追求消費效益的最大化,會傾向于更便捷、更舒適,從而出現過度消費、資源消耗型消費等非理性的消費方式。這些都不利于生態消費體系的構建。所以,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同時也要深入分析市場機制下可能出現的生態方面的弊端,對此政府要明察慎思并制定規則,對市場主體和消費者在追求利益、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兼顧其與生態效益之間的平衡。
微觀方面的影響,主要是指消費者在生態消費方面具有正外部性與消費者剩余的減少。其中,外部性指選擇托生態消費的主體并不一定擁由此帶來的收益,其收益的主體包括時代的全體或后代人。社會由一個個具有個性特征的人組成,其對生態消費的選擇帶有明顯的差異性,某一個個體在做出選擇之后,并不一定要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從理論上來講,以上特征將導致生態消費的選擇者數量不多或減少,這就使消費者的利益與生態效益之間也難以達成一致。
二、破解生態消費經濟制約因素的對策
(一)倡導科學的消費文化
姚明做過一個著名的公益廣告,即:“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是從消費文化的角度對生態消費體系構建進行的解讀。當前,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影響,廣大消費者往往單純追求個體的消費效益,而對于消費的商品或消費行為對資源環境的影響關心不足,這也是影響生態消費的重要因素。因此,當前重要的問題就是要改進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提高其對生態資源和環境的關注程度。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大力倡導一種科學的、理性的、正確的、有影響力的消費文化。要通過文化的力量切實轉變消費者的觀念,使其充分認識到消費行為與自身所處資源環境的關系,提高其使命感與責任感。我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中有豐富而深刻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合理利用資源、理性消費的內容。對此,要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組織有關部門,大力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將之與現代文化相結合,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廣泛深入的傳播,使之深入人心,化作自覺的行為。在宣傳弘揚相關理念的同時,還要將相關的常識與知識進行宣傳教育,通過大眾化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等各種工具,使人們認識到消費行為與生態效益之間的深切聯系,使人們清醒地理解個性化的行為對人類家園的深遠影響,從而掌握科學理性的消費方法。
(二)加強制度建設
在積極打造“軟文化”的同時,還要進行“硬約束”。政府要立足于消費主客體相互影響的角度,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規范,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經濟行為進行良性干預,如對生態方面的立法進行修改完善,使生態消費體系建設有法可依。要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對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相關法律進行重新審視,一方面嚴格規范生產行為,一方面扼制過度消費、非理性消費和資源浪費型消費。要大幅提高生態領域的違法成本,對消費主客體形成足夠的震攝力。在法律制度執行的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問責力度,力避不作為、慢作為和亂作為,使執法主體嚴格執法;完善監督機制,增強工作的透明度,增強廣大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要把生態效益放到重要位置,切實深化供給側改革,徹底扭轉環境成本低、資源價格低的局面,通過財政補貼、金融信貸和稅收杠桿的作用,對生產和消費行為施加足夠的影響,使生態節約型、環境保護型、資源綜合利用型的生產行為得到支持與鼓勵,確立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3]。同時,對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的生產主體形成有效制約,加大其危害生態資源的成本,從文化和成本兩個方面進行強制性干預,倒逼其進行轉型改革。
(三)加快分配制度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為主的制度,該制度在長時期以來對于激發市場活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發揮了關鍵作用。但是,這種制度也使社會財富產生集中,使社會收入差距拉大。雖然收入產生一定的差距是市場經濟體制調節的結果,但這種差距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和社會隱患,制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從收入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力角度來看,消費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在經濟新常態下,出口乏力,社會投資積極性受挫。同時,客觀存在的、較大的收入差距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貧富分化,使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增加。在此背景下,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足,社會消費需求不足,購買力不振,廣大消費者社會責任感不強。而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縮小收入差距,有利于從整體上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消費欲望和購買力水平。當人們的物質生活在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礎上,生態消費的理念才具有了上升的空間。
三、結語
當前,我國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消費體系的構建已成為迫切的現實問題。但是,當前生態消費還受到諸多經濟因素的制約,如市場經濟體制在配置資源過程中,生態因素的話語權不強;在法律制度方面還不夠完善,執行落實還不到位。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其對消費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追求還沒有達成一致等。對此,需要大力倡導科學理性的消費文化,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并切實縮小社會收入差距,提升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倪琳,成金華,李小帆等.中國生態消費發展指數測度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3):1-11.
[2]劉美平.論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城鄉的生態消費[J].中州學刊,2015,(2):30-33.
[3]羅瑩,穆艷杰.從異化消費到生態消費[J].北方論叢,2014,(4):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