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毓海 宋德志
摘要: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以師資建設為核心,以名師工作室建設為抓手,夯實師資隊伍建設基礎,激發名師培養活力,形成名師梯隊培養機制,取得了明顯的工作成效。
關鍵詞:名師培養;名師工作室;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1C-0039-03
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以下簡稱淮陰商校)坐落于淮安高教園區風景秀麗的大運河畔。學校始建于1983年,是省政府批準興辦的全日制普通中專校。30多年來,淮陰商校以師資建設為核心,注重夯實師資隊伍建設基礎,形成名師梯隊培養機制,引企入校,激發名師培養活力,逐步形成了名師引領、校企互惠的良性循環系統,學校辦學規模、辦學效益顯著提升。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300人,研究生占專任教師25.4%,雙師型教師占專任專業教師95.43%;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123人;名師工作室8個,其中省級名師工作室2個。學校先后培養全國優秀教師1人,國家級烹飪大師3人,省職教領軍人才3人,省特級教師2人,省職教中心教研組成員5人,校級以上專業帶頭人40人,兼任市級以上行業學會、協會常務理事7人。學校先后被評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江蘇省四星級中等職業學校”、“江蘇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2012年6月,學校成為第三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立項建設單位。
多年來,淮陰商校著力優化結構,提升素質,實施“一個目標”(雙師——名師——大師)、“兩個規劃”(《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和《師德建設規劃》)、“三個途徑”(首席教師制、導師制、訪問學者制)、“四個保障”(制度保障、經費保障、人員保障、時間保障)為一體的教師培養戰略,形成以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為引領,骨干教師、青年教師為主體、結構合理的教師梯隊,形成了名師引領、行業企業專家參與、骨干教師不斷成長、學校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大幅躍升的良好局面。
一、夯實基礎,梯隊培養,打造名師培養搖籃
為實現培養名師、大師的目標,學校不斷完善教師培養機制,積極推進“青藍工程”。學校制定和完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建立以教學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教師崗位培訓制度,提高教師執業能力,重點培養優秀年輕骨干教師。對在教學改革、精品課程建設、特色品牌專業建設、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實施“五個優先”的助優機制:一是優先支持教學改革與建設工作,對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劃撥專項經費予以資助;二是優先推薦申報各級各類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及課題立項;三是優先參加各種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等方面的會議,優先參加省培、國培及出國培訓;四是優先推薦參加各類評優評先;五是優先推薦崗位聘任、職稱晉升。通過青藍工程及助優機制,調動了全校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為青年教師向深層次、高水平方向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淮陰商校還進一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骨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學術、技術、教術的“三術”水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教師到企業定期掛職、頂崗鍛煉制度,確保用于教師培養培訓的經費占學校教師工資總額10%以上。學校把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有力抓手,確保每年不低于100萬元的標準,并逐年加大對教師培養經費的投入;重點完善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制度、導師制、助教制、課堂教學質量跟蹤評價制度、課堂教學資格認證制度等;支持年輕教師積極參加在職進修,實現全校研究生比例“十二五”期間比“十一五”期間提高了10%,達到25.4%,并有計劃地派出教師參加國內外培訓,先后赴清華大學進行暑期業務綜合素質培訓,30人次前往德國等發達國家深造。一大批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成為學校跨越發展的中堅力量。
二、精準發力,校企聯辦,形成名師培養激勵機制
學校以“師德一流、教學一流、科研一流、傳幫帶一流”為標準選拔了一批教學名師培養對象,通過開展課程改革、專業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師德標兵及優秀教師評選等途徑,培養、選拔成績突出的德才兼備和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構建教學名師培養梯隊,培育了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的教學名師。
為進一步推動名師成長,學校制定《江蘇省淮陰商業學校名師工作室管理辦法》,每年向名師工作室提供定向保障經費,更新儀器設備、升級軟件,配置教學一體機、教學活動耗材等,以提高工作室成員的技能水平、專業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室的社會服務能力,為教學名師成長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
以苗喜榮、劉鳳兩個名師工作室為例,學校通過向上級部門申請和自籌經費,每年為工作室配置專項資金6萬元,其中產學研開發1.5萬元,專業和課程建設3萬元、專項培訓1.5萬元。苗喜榮名師工作室依托學校和上海三澤的智慧工作室合作平臺,工作室成員參加三澤的CAM的專項培訓,與浙江杭頌共同建立的研發中心,參加三坐標測量儀專項培訓,探索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合作的科研成果逐步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劉鳳名師工作室依托學校“走出去、請進來、沉下去”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建立上掛外聯、多方參與、多級聯動、多層服務良性互動長效管理機制。拓展與江蘇天成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等地方建筑企業和淮陰工學院的合作,校企聯合成立產學研團隊和課程組。一方面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參與課程開發,指導技能訓練;另一方面專業教師主動參與企業工程項目的施工與管理,提高專業能力,同時為企業提供服務,實現學校與企業的互利共贏。
三、名師引領,示范帶動,發揮名師輻射作用
淮陰商校充分發揮名師引領及示范帶動作用,以苗喜榮、劉鳳2個名師工作室為載體、以基于具體問題情景的導師指導下教師全程參與為形式,帶動青年教師的成長,積極主動開展教育教學重點問題研究,加強學科教學教研團隊建設,重點做好教師培養、課題研究、示范輻射等工作,解決學科教學難題,發揮先行研究、交流研討、示范引領的作用,使名師工作室真正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
經過長期不斷建設,在名師帶動及名師工作室的培養下,青年教師在省技能比賽、教學信息化比賽、編制校本教材等方面均取得了優異成績。教師主持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8項、省職業技術教育研究立項課題10項、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1項,參與國家級重點課題1項,主持市級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項,獲得2個省級教學成果獎;參加省級示范專業和課改實驗點視導驗收工作6人次、省技能大賽標準制定1人;出版教材10部,編寫校本教材42部,其中新增18部,發表論文436篇。
名師建設帶動了師資隊伍的整體提升,也促進了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形成了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的創新教育成果。近年來,全校師生取得發明專利61個,在第二、第三屆“江蘇省青少年發明家”評選中,有9名學生受到表彰;在全國發明展及國際發明展中,有14件作品獲獎,其中有2件作品獲全國最高獎“寶鋼青少年發明獎”。學校連續獲“江蘇省職業教育創新大賽最佳組織學校獎”,2014年再獲“省最佳專利申報學校獎”。近兩年在省級、國家級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中不斷取得新突破,實現每年獎牌總數突破20枚,在全省技能大賽中2013—2015年獲一等獎5個、二等獎17個、三等獎41個;在2013年全國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中,獲物聯網項目三等獎, 2014年—2015年連續獲得二等獎。在地方職業教育發展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30多年來,淮陰商校始終把教師隊伍的穩定、成長、發展作為學校不斷跨越發展的核心軟實力,把校企合作作為探索學校名師建設的核心抓手,把打造名師隊伍作為學校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十三五”期間,學校將繼續圍繞名師、大師的建設目標,內求創新,外謀發展,在現有師資隊伍建設的基礎上,加大投入,提高高層次學歷比例,優化教師成長環境,加大青年教師扶植力度,激活校企合作機制,完善制度配套體系,建成一批在省內外有影響的名師工作室,發揮名師、大師的引領作用,孵化一批師生創業項目,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