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帥帥 王紅方 薛斌 張麗容 李青政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互聯網+”時代下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研究①
曾帥帥 王紅方 薛斌 張麗容 李青政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近幾年來,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在國內各個城市得到快速發展,同時也顯現出諸多問題,借助互聯網的平臺完善傳統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為公共自行車租賃發展注入新鮮血液。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和訪談法等方法分析我國公共自行車租賃模式的發展現狀。以互聯網發展作背景,根據我國當前公共自行車租賃發展現狀,討論“互聯網+”與傳統公共自行車租賃的優劣與發展,為城市更好地發展公共自行車提供理論依據。
互聯網+ 公共自行車 租賃
所謂“互聯網+”[1]就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社會的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提出“互聯網+”的概念,把“互聯網+”提升到國家意志,這將進一步加大互聯網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近幾年來,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在國內各個城市得到快速發展,同時也顯現出諸多問題,通過借助互聯網的平臺完善傳統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為公共自行車租賃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1.1 公共自行車系統在全國的分布狀況
根據中國公共自行車信息網提供的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全國約有180個城市實施了公共自行車租賃項目,我國部分城市公共自行車發展規模及租賃點現狀如表1所示。

表1 我國部分城市公共自行車發展規模及租賃站點現狀
1.2 運營模式
目前我國公共自行車系統的運營模式主要有3種:政府投資企業運營、企業投資政府補貼和商業化運營模式[2]。第一種模式是以杭州公共自行車系統為代表,由政府出資,公司負責運營,稱為杭州模式。第二種模式是以武漢公共自行車系統為代表,確定“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整合市場和政府的資源優勢,稱為“武漢模式”。第三種模式是以摩拜單車和ofo共享單車平臺為代表的商業化運作,它們主要是通過互聯網的線上和線下想結合的方式,用手機APP下單可發現附近的單車,通過掃描二維碼解鎖并使用。
現如今“互聯網+”模式的成果在社會生活中普遍可見并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特別受年輕人的喜歡。如:實體商店和物聯網結合衍生出淘寶、京東、唯品會等電商;傳統銀行與互聯網結合衍生出支付寶、微信錢包、百度錢包;傳統交通方式與互聯網結合衍生出Uber、滴滴打車;在2015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中心牽頭開展了《城市公共自行車智能化系統技術要求》(導則)的研制[3]。該《導則》是公共自行車工作方面的信息化產品標準,規范了公共自行車智能化系統的基礎要求。
2.1 優勢
2.1.1 “無樁式”停車
傳統公共自行車租賃采用“有樁式”停車即取車還車需要到指定的地方并且要鎖在固定的地方。“無樁式”停車即可以隨意停放,落鎖就是還車,同時通過打開手機APP可以找到離自己最近的自行車,用微信掃一掃即可解鎖。
2.1.2 融入共享理念和“1+N”模式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消費者不愿擁有固定資產,而愿與他人共同分享產品或服務。公共自行車系統正是在迎合大眾的這種消費心理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在北大ofo單車共享平臺中“1+N”模式是指將自己私人自行車加入公共自行車共享平臺,就免費使用校園里ofo的自行車,即放棄自己車的所有權,換取更多車的使用權。很大程度提高了自行車的利用率,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合理整合閑置自行車資源。
2.1.3 線上交易,線下享受服務
傳統公共自行車租賃采用辦卡模式使用,需要將卡交給站點管理員刷卡、登記,接過管理員遞交的租車卡和車鑰匙后根據鑰匙牌上的號碼,找到同樣編號的自行車,檢查自行車無外觀損壞、無任何故障,方可騎行。通過互聯網聯通下,現在只需要通過手機掃一掃車身的二維碼,即可解鎖騎走并開始計費。
2.2 劣勢
2.2.1 無固定點停車,有違城市形象
因采用“無樁式”停車導致很多用戶隨意停放自己所使用的自行車,占用公共道路面積,影響城市容貌和道路安全。
2.2.2 不能及時調度
由于用戶的時間和空間需求不穩定,有些區域出現車輛過剩,有些區域出現無車可用的情況。雖然可以通過系統后臺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出不同時間段和不同區間的出行率,但目前還沒有找到有效的辦法來解決具體調度問題,不能夠及時在高峰時間段和高頻率使用區間提供充足數量的公共自行車。
2.2.3 跨區域租賃業務不成熟
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在部分城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由幾個運營商在運營,限定了用戶的出行范圍。例如在北京就有永安、長城金點、安順隆華等公司同時運營,由于各公司收費模式不同、使用的軟件不同很多標準不能達到統一,由此給市民帶來很多不便,影響了市民選擇公共自行車出行的積極性。
2.3 發展
2.3.1 跨區域聯合
目前,有部分城市由于行政區劃分不同、運營公司不同,導致公共自行車租賃不可以跨區域使用,從而限制了公共自行車的出行范圍。可以實現區域合作、公司合作,跨區域結算,形成聯網、互通、共享的模式。
2.3.2 結合運動休閑旅游
近年來,戶外運動在我國蓬勃發展,在城郊或公園騎行等休閑娛樂方式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可在自然環境舒適的地方或公園設置公共自行車租賃和維護點,充分挖掘公共自行車旅游休閑功能。
公共自行車租賃在我國發展僅有短暫的8年,取得較好的發展成果。“互聯網+”時代下的公共自行車租賃彌補了傳統公共自行車租賃的一些不足,雖然目前“互聯網+”公共自行車租賃體系不是很完善,隨著技術的發展,觀念的進步和相關法規的完善,“互聯網+”公共自行車租賃終將會全面取代傳統公共自行車租賃。
[1]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J].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2015(8):6-19.
[2]姜文華,宜毛毛,徐彥.城市公共自行車發展建設淺析[J].道路交通與安全,2015(2):112-115.
[3]黎林峰,盧希.“互聯網+”驅動公共自行車系統創新[J].中國建設信息化,2016(3):44-47.
G80-05
A
2095-2813(2017)02(b)-014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5.149
曾帥帥(1992,10—),男,漢,湖北仙桃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