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妮
摘要:認識興趣是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激勵學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所以,要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效率,首先應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效率的保證和前提。
關鍵詞:中學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課堂效率的提高
一、前言
在素質教育理念和《新課標》標準的指導下,怎樣才能讓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提高課堂效率?我對中學生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這些所有的問題都要回歸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來,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人力求認識世界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意向活動。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老師的講解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學生的注意力就很難保持長久。要鞏固學生的注意力,必須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因此,中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學生的興趣的激發。
二、現狀
(一)數學學習情況的調查。
為了了解現行中學數學課程的實施情況,為《數學課程標準》下中學數學的教學提供一些參考材料,抽樣調查了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調查結果如下:
1.在數學學習態度和情感方面。
在所有課程中喜歡數學的占40.6%;課后喜歡問數學題的學生占26.3%;遇到數學難題總是努力思考的學生占66.2%。從調查中發現,真正對數學學習感興趣且自己感覺數學學習不錯的學生只在25%--40%之間,還是有66%多的學生能按老師的要求去努力學習。但是仍有5.2%的學生不喜歡數學甚至產生厭煩情緒。
2.對數學學科和教學內容的看法。
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努力程度,與數學學科特點、作用的認識以及對教材接受程度密切相關。認為數學能使人聰明的學生占73.7%;認為數學對人的性格有影響的學生占89.5%;認為數學在生活中有廣泛作用的學生占63.1%。
(二)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分化現象。
通過調查發現中學生數學存在著明顯的分化現象,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下面幾點:
1.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意志薄弱使造成分化的主要心理因素。
對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此次調查中,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占40.6%;其中直接興趣的占11.2%,間接興趣的占20.5%;原來不感興趣的后因為老師的原因從而產生興趣的占8.9%。在數學的學習中原來感興趣的但后來興趣減退的占了30.3%。從中還發現數學興趣比較淡薄的學生順序學習成績也比較差,學習成績與學習興趣有著密切的聯系。
2.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不系統,數學認知結構不合理,不能為連續學習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
學生對前面的知識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跟不上班級學習的進程,從而產生了分化。
3.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數學學習要求。
三個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數學學習興趣。
三、激發數學學習興趣,減少學習分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了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因素很多,中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許多科學發明家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濃厚的認識興趣或強烈的求知欲。但是怎樣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減少學習分化呢?我有下面一些想法:
(一)明確數學學習目的,啟發興趣和自覺性。
“今天,當數學應用于如此眾多的新領域,特別是在社會科學中,顯然不可能預見規定那些部分的數學將證明在應用時有用。”[1]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全國數學教師聯合理事會就公布了《關于行動的議程》,其中提出:“設計80年代的數學教學大綱必須以能幫助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數學方法來武裝學生。”“解決問題包括數學應用于現實世界”。[2]數學是一門與現實密切聯系的科學,在調查中存在一些學生對數學認識不足而產生不了興趣,所以通過學習目的的教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意義及重要性,從而形成長遠的間接的興趣,產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的熱情與學習的自覺性。
(二)課堂要把握難度,層次分明。
學習目標的設置應根據學生個人的情況而定。越具體的目標,學生的興趣就會越濃厚。適當的學習目標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成功的經驗能使學生建立信心,提升興趣。稍高于已有的學習水平的學習目標,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針對不同的學生要分層要求:優等生加強知識深度和廣度的培養,提高其綜合運用能力;中等生加強知識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暫差生”要加強基礎練習。在課堂上,關注學生要多于關注教材,教育是一種關注,關注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3],適時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表揚和鼓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成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大小之分,不管是“大成”還是“小成”,只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他們一樣能產生心理愉悅,在學習上懷有成功感,體驗成功發快樂,就會保持高漲的熱情,提高學習的興趣。再配合適當的表揚與鼓勵,對學生學習成績和態度的肯定,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和集體主義感等等。
(四)和諧的師生關系。
調查表明,教師的期望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對學生提出合理的目標和要求,對他們寄予熱切的希望,對教育對象一視同仁,在給優生“錦上添花”時,一定要注意為中間生和暫時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優生轉化。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課堂上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學習,在學習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創新,教學的效率才能明顯提高。[4]
(五)加強情感教育,差生的轉化,提高數學課堂效率。
中學生數學學習中存在著不小的一部分差生,他們對數學不感興趣,有些是實在沒能力說服自己對自己感興趣,心里嚴重缺乏信心。但是他們也是班級的一分子,是教學計劃的一部分。課堂效率的提高有他們的一分力,當然興趣的激發也少不了他們。只要他們的興趣激發起了,學習進步了,自然課堂的效率就上了一個高的臺階。雖然這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但是教學過程中絕不能落下,對此我單獨拿出這節來說說,為此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1.摸透學生的心理。
影響這些群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弄透這些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和成因,才能施展有效的教育方法。
2.拆除心理障礙,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許多差生,并不是差在先天的素質上,他們都有其積極的,先進的因素。教師就是要在別人對差生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時候,仍然懷著希望,要善于發現連學生自己都沒發現的才能,給以肯定和扶植,使其增強自信心,萌發學習興趣。
3.教師工作必須持之以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轉化差生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必須以耐心的態度和不放棄的決心才能有所收獲。[5]
參考文獻:
[1]Perter.當今數學和科學的教育:流行著的錯誤“對分法”[M].數學通報,1/1980.
[2]NTCMAn Agenda for Action[M].4/1980.
[3]桂文通通.教學過程就是一個關注的過程[M].中學數學,12/2002.
[4]柳斌 方亮.21世紀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實施全書[M].長城出版社,1999年出版.
[5]張海龍.優秀教育論文集[M].廣東旅游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第61頁/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