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顏子所好何學論》這篇論文是程頤于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游太學的試卷。年僅18歲的程頤也因這篇論文擔任學職。全文論述通過學習可以成為圣人的道理。程頤認為圣人是可學而至的。文章首先講述了圣人可學的人性論基礎,之后提出了學以至圣的方法,最后對當下的求學之風提出了批評。本文按照程頤行文的進路,對《顏子所好何學論》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做學問的功夫。
關鍵字:好學;學以至圣
一、顏子所好何學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獨稱贊顏子“好學”。有魯哀公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1顏子所獨喜愛的,是通過學習成為圣人的方法。
二、學以至圣的人性論基礎
程頤繼承張載的人性論學說,將人性劃分為“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命之性: 即人受命于天的本然善性。天命之性由“天理”所賦,“無不善”。《禮記·中庸》提出:“天命之謂性”,宋明理學的人性論都以先天稟賦言天命,認為天所賦予是命,人所稟受是性。二程說道:“天之賦予之謂命,稟之在我之謂性,見于事物之為理。”2。而氣質之性是為氣稟所成的,氣有清明有陰濁,故性有善有不善。氣質之性是偏頗不善的根源。 張載說道“人之剛柔緩急,有才與不才,氣之偏也。”3程頤也指出:“性出于天,才出于氣,氣清則才清,氣濁則才濁。”4認為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圣為賢,稟其濁者為愚為不肖。
“天命之性”是人人所具備的,這為”學以至圣“提供了人性論的基礎。人人都從“天理”稟受了本然的善性,因此人人都可以“學以至圣”。然而,人不但具有“天命之性”,還具備“氣質之性”,氣有清明昏暗之分,因此稟其清明之氣者,其性為善。這類人可以說是“生而知之者”。稟其昏暗之氣者,其性為不善,但可以通過學習和外界的環境而達到善,這類人可說是“學而知之者”。
三、做學問的方法
對于“生而知之者”,他們“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不需學便可為圣為賢。善性已經和自身完全的融合在其中,已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對于“學而知之者”,程頤在這篇文章著重論述了其做學問的方法。歸結為兩點,則為“自明誠”與“信道篤”。“自明誠”是透徹了解人之為人的道理而達到誠;“信道篤”堅定對儒家體系的信仰而達到誠。下面筆者將重點分析這兩種做學問的方法。
1.“自明誠”。
“自明誠,謂之教”(《中庸》二十一章),教化的作用就是讓人從明白道理而達到真實無欺。“誠”在人性的修養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惟天下至誠”能盡其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做學問之道正在于“中正而誠”。
“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矣。”從這句話中可以總結出,“自明而誠”需要經歷的三個途徑。其一是“明諸心”,其二是“知所養”,其三是“力行以求至”。
1)“明諸心”。
明諸心在于“反己”。“或問:顏子之好學何如?曰:顏子之好學,反己而已矣。所謂不遠不惰者,皆反己而已矣。反己,故常見己之過,故不貳也;反己,故不見人之過,故雖怒不遷也。”5
經常的反省,可以發現己之過,而不是將目光僅僅定睛于別人的過失上面。《圣經》中也講道:不要只看弟兄眼中的刺,卻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意思是說在去挑剔別人的問題時,先省察自己內心是否有過失。自我的反省可以使心真實無欺。人總是擅長于欺騙,在欺騙別人之前,首先已經欺騙了自己。要達到“誠”不單單是對別人真誠無欺,更重要的是自我本心的真實無妄。孔子也強調自省的重要,要“吾日三省吾身”。因此,“反己”是“誠”的關鍵。
2)“知所養”。
儒家傳統注重涵養的工夫。正如孟子所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因此,“養”在“學以至圣”的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程頤這里,所養的乃是從天稟受的善性。知所養之后便是“養”的工夫。養性的工夫是“約其情使合于中。”程頤認為“性善情惡”。如果情不受性的約束,情就流于放蕩,人本然的善性就會被不受控制的情遮蔽而不被彰顯。養性重在約束自己的情感,使情感的發生合乎中道。
3)“力行以求至”。
程頤強調了踐行的重要性。若只明白道理,卻不去行,就仍然于己無益。顏子“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并且“不遷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不行”。明白一善之后就牢牢存記在心不讓它失去,并且努力做到一種過失不犯兩次,知道的善性必定要行出來。
2.信道篤。
追求內心的真實無妄,在于篤定的相信“道”。儒家之道著重強調的是人倫之道。韓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這即是說,作為人倫關系最高準則的仁與義是道的本質內涵,按照仁義原則去行事就是堅守了道。在此看來,仁即是儒家之道的核心。
“信”就是“擇其善而固執之者也”,對于“道”必須“固執之”。虔誠的相信是成就道德生命和理想人格的先決條件,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所。程頤所講的是虔誠的相信儒家的“道”,即是“仁”。唯有虔誠的相信,才能篤定的行道。因為“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6
四、對今人做學問的借鑒
孔子把“好學”看成是比忠信之德更難能可貴的品質。同時還指出“好學”是人思想生命的邏輯起點。程頤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強調孔子所稱贊的“好學”是立志于追求圣人之道,而不是只追求外在的華麗,“好學”是求諸己而不求諸外的。程頤的這種批評,不只是對程頤所處的時代有意義,在當今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有深刻的意義。
今人受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只要有用的就是有意義的。在做學問時,單單將目光定睛于社會的需求,而忘記了學問甚至教育的本質是“成人”:使人的內在精神完整生長。例如,在選擇科目時,只選擇社會需求量大的科目;如經濟、法律、會計等等。當有人學習哲學時,他人便問道:“學哲學有什么用?”實用主義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單單在學生思想中,更在家長、教育者的思想中,甚至是整個國家的價值形態里。實用主義的思想使人不斷追求安身立命的各種手段方式,卻忽略尋求之所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程頤所言:“鮮有至于道者”。因此今人追求學問要注重價值觀的回歸以及信道篤行。
1.價值觀的回歸。
人們在社會中尋求價值,憑借金錢、地位、學問來定位自己的價值,卻忽略了自己從天所領受的本然的價值,這導致人迷失在茫茫社會當中,人被物質奴役、被權力奴役、甚至被知識被自己的理性奴役,卻自欺欺人的說自己可以主宰自己。要使人回歸到人最初的不被物質奴役的狀態中,人唯有相信并接受最初從天所領受的價值。正如程頤所講,追求成圣之道。
2.信道篤行。
很多人做學問缺乏實干精神,總是夸夸其談,紙上談兵。人如果說相信仁道,卻不去行,那他便不是真正的相信。因為“信心是與他的行為并行,并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7
參考文獻:
[1]程顥著,《二程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1日出版;
[2]俞啟定著,《先秦兩漢儒家教育》,齊魯書社,1987年9月出版
[3]韓忠文著,《先秦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12月出版
注釋:
1.《禮記·仲尼弟子列傳》
2.《遺書》卷十八
3.《正蒙·誠明》
4.《遺書》卷十九
5.《明代實學教育思想與論著選讀》上,265頁。
6.《圣經·雅各書》1章8節
7.《圣經·雅各書》2章22節
作者簡介:韓帥, 2014級研究生,就讀于湘潭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