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化工博物館 黎戈寧
從郵票認識化工之七: 瓷器
文/中國化工博物館 黎戈寧
瓷器是在燒制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制瓷比起制陶來增加了新的要素:釉的配制和運用。釉彩是金屬氧化物與硅酸鹽的玻璃態熔融化合物,該要素在瓷器的發展中起到主導作用,同時它也對制陶技術的提升產生了影響。圖1為中國臺灣發行的有關瓷器制作中施釉工藝的郵票。

圖1
從化學組成看,雖然陶器和瓷器的原料都是硅酸鹽,但在金屬氧化物的含量上存在較大差別,瓷器基本上采用瓷土、高嶺土為原料,而不是普通黏土。燒制工藝也不同,陶器的加熱溫度在800~1000℃,而瓷器至少需要在1200℃以上。燒成后的胎質燒結致密,胎釉結合牢固,厚薄均勻,吸水率很低,擊之發出清脆的金石聲。圖2為臺灣發行的有關燒窯工藝的郵票。
中國陶瓷器隨著絲綢之路的打開,開始向外輸出,經晚唐五代到宋初,達到了一個高潮。瓷器的輸出,對國外瓷器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是世界著名的瓷器之國,名瓷名窯遍布各地,而且都形成了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圖2
汝窯(圖3)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以燒造青瓷為主。汝窯釉色最標準的就是天青,此外尚有蝦青、豆青等,都是由天青孳乳而出。汝窯青瓷多為素瓷,通體有極細紋片,即所謂蟹爪紋。汝窯青瓷的釉料中的氧化鐵在1000℃高溫下發生還原反應,釉的青色隨著還原氣氛的加重和溫度的升高而變化,溫度越高,色澤越深。據測汝窯青瓷的燒成溫度在1250℃以上。

圖3
鈞窯(圖4)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傳統鈞瓷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釉是一種乳濁釉。由于釉內含有少量的銅,而銅又會處于不同的氧化態,因此燒出來的釉色豐富多彩,會有天青、天藍、藍灰、蔥綠、灰綠、墨綠、紅紫等多種色調,突破了綠色釉的范圍。特別是它在瓷釉工藝中開創了以氧化銅為著色劑,而在還原氣氛中燒制成功了銅紅釉,為瓷釉著色技術開辟了新的路徑。

圖4
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定窯始燒于晚唐,宋代以后采用氧化焰燒制,使釉色白里泛黃,由于使用的原料屬高鋁質,要求燒成溫度較高,大約在1300℃左右。大部分瓷胎都燒結致密,氣孔率一般在1%以下,吸水率低,質量已接近現代白瓷。圖5為集郵愛好者自己設計的定窯郵票,希望郵政部門能夠發行定窯郵票。
德化窯(圖6)以燒白瓷著稱,胎、釉渾然一體,光潤如白玉,被稱為“象牙白”、“豬油白”、“蔥根白”、“建白”、“中國白”等,為當時中國白瓷的代表作品。產品以人物塑像最為突出,如觀音、達摩等。其它如梅花杯、八仙杯、仿青銅香爐、花瓶、文具等,均名傳于世。清代德化窯繼續燒制白瓷,但產品以日用器皿為主,釉色不似明代的白中微微閃紅,而是白中透青。除白瓷外,明清德化窯還燒制青花和五彩器。建國以后,德化瓷塑繼承傳統手法,形象刻、劃深入,衣紋飄灑自如,并把傳統的雕刻技法進一步運用于日用瓷和陳設瓷上,通體不加彩飾,素雅、恬淡。

圖5

圖6
磁州窯(圖7)創始于北宋,延續時間很長,是民窯系中最著名的。磁州窯的繪畫題材大多源于民間生活,筆調簡練、格調清新,表現出民間藝術所共有的鄉土氣息,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磁州窯通過畫花、剔花、劃花等工藝手段,創造出俗稱“鐵銹花”的裝飾,發展了刻、劃花技藝,發明了紅綠彩以及窯變黑釉等技藝,從而構成了磁州窯裝飾藝術的多種特征。

圖7
龍泉窯主要生產青瓷。龍泉窯特別注意是燒成過程中還原氣氛的控制,具有開片裝飾的黑胎青瓷是龍泉窯的創舉。由于胎與釉的熱膨脹系數相差較大,燒成后在開窯時的冷卻過程中,釉表面出現許多裂痕而形成。這本來是一種工藝缺陷,反而因別有風味形成龍泉窯(圖8)。

圖8
景德鎮窯始燒于唐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元代,景德鎮窯繼續發展,已成功地燒制出了青花、釉里紅、紅釉等品種。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明代五彩瓷博取中國陶瓷藝術近千年的精華,無論是五彩瓷的顏料,還是彩繪工藝、燒成工藝都已達到歷史上的高峰階段。圖9郵票上的五彩云龍紋蓋罐,胎質細膩堅致,通體以白釉為地繪畫青花五彩,色彩艷麗,紋飾繁密。先后生產的釉下彩青花瓷器、斗彩瓷器、釉上彩五彩瓷器、琺瑯彩瓷器、粉彩瓷器以及多種多樣的高低溫色釉瓷器,代表著當時中國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
清代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特別是五彩瓷器把傳統釉上彩工藝推向了高峰(圖10)。當時瓷工常用的彩料有紅、黃、綠、紫、藍、黑、金等,并利用它們調配出許多濃淡和色調不同的彩色。

圖10
斗彩是預先在高溫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后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烘烤而成。圖11為臺灣發行的清斗彩郵票。

圖10

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