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 翌 華 楓
新形勢下戲曲廣播節目的經營之道
——以河南廣播電臺《周迪有戲》為例
□ 趙 翌 華 楓
在我國,戲曲與廣播的緣分由來已久,戲曲廣播節目曾經是20世紀90年代之前民眾主流的娛樂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民眾的娛樂方式日益豐富,戲曲藝術逐漸邊緣化,廣播媒體的發展也在電視及互聯網的沖擊下面臨危機,戲曲廣播節目不再流行。在新的文化及媒介環境中,戲曲廣播節目應該如何更好地傳播與經營?本文以著名戲曲廣播欄目《周迪有戲》為例,探討新形勢下戲曲廣播節目的經營之道。
戲曲廣播;《周迪有戲》;媒介經營
我國的戲曲藝術歷史悠久,與古希臘戲劇和印度梵劇一起被公認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藝術。進入近現代,我國的第一部電影便是譚鑫培先生戲曲演出《定軍山》的錄像。在廣播誕生后,戲曲作為廣播文娛節目的重要類型,在廣播節目播出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十分醒目。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各種新興娛樂方式的沖擊下,戲曲廣播節目昔日的光輝已經褪去,逐漸成為“非主流”的節目類型。當下一些戲曲廣播節目存在著節目內容陳舊,形式單一,受眾面狹窄等問題。在人們物質生活、文化環境及媒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新形勢下,如何與時俱進地進行廣播戲曲節目的制作與經營,是一項極有研究價值的命題,河南廣播電臺的名牌欄目《周迪有戲》的經營運作經驗值得我們關注。
1995年,《周迪有戲》欄目的前身《戲曲廣場》開播,作為河南廣播電臺開辦較早、影響力較大的一檔戲曲欄目,《戲曲廣場》的收聽情況較穩定,有較好的聽眾基礎。欄目改版為《周迪有戲》后,繼續發揚《戲曲廣場》傳承戲曲藝術、傳播中原文化的優良傳統,并進一步充實內容,改革形式,成為河南乃至全國知名的廣播戲曲欄目。
欄目從《戲曲廣場》升級后,最直觀的變化即是欄目名稱的更換,將主持人“周迪”的名字直接在欄目名稱中體現。相較于之前的欄目名稱,“周迪有戲”顯然更具親和力也更有人情味。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改變不僅體現在名字中,更為重要的是節目形態和管理機制都得到了更新。欄目采用了更能激發創意、更為自由的管理方式“工作室制”,以著名主持人周迪為核心完成節目從內容制作到品牌宣傳的策劃,并率先簽約河南劇協主席李樹建為藝術總監。作為河南省戲曲界名人,李建樹先生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這一舉措有效提升了欄目的知名度。
主持人周迪具有豐富的主持經驗,曾主持過多檔廣播新聞及文藝欄目。在主持《周迪有戲》的過程中,她十分注重自身在戲曲知識方面的積累與積淀,她認真研讀《中國戲曲史》《戲曲通論》這樣的學術著作,不懈地豐富自己的戲曲知識。她從河南地方戲曲入手,從經典代表劇目開始,逐漸熟悉河南重要的藝術表演團體。在主持節目時表現出了“內行”應有的業務素養,她的介紹與評論總是十分到位且具有專業性。周迪的主持風格親切大方,在做“梨園客座”板塊時,她與嘉賓的交流十分順暢,戲曲名家都很樂意向她坦陳自己的人生故事。主持人氣質與欄目風格高度統一,欄目充分發揮主持人的個人魅力,以更具親和力和人性化的傳播方式制作欄目,將欄目品牌與主持人的明星效應高度整合。應當說,周迪是欄目的核心,她參與了欄目從幕后到臺前的每一個環節,她個人的魅力正是欄目形象的縮影與代表。
欄目擅長活動策劃,以活動擴大自身的品牌效應。“中原戲迷擂臺賽”是《周迪有戲》的重點欄目,每周二、三、四、六播出。比賽對參賽選手沒有任何年齡、身份等方面的限制與要求,只要愿意展示自己的風采,每一個普通百姓都能登臺演唱。秉承著“弘揚戲曲文化,豐富戲迷人生”的宗旨,這個原本作為欄目一個組成環節的小型比賽已經逐步發展為由河南人民廣播電臺與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河南省戲迷協會聯合主辦,河南電臺信息廣播承辦,河南電臺經濟廣播、農村廣播協辦的常規性文藝活動了。“中原戲迷擂臺賽”已在鄭州、開封等地成功舉辦多場“月冠軍賽”,受到了中原地區群眾的廣泛關注。比賽開辦以來,一批優秀的民間戲曲表演者脫穎而出,充分展示了自身的風采,有一些甚至已經登上了央視的舞臺,走出了更為寬廣的藝術道路。“中原戲迷擂臺賽”也因此被戲迷們譽為“平民戲曲明星搖籃”。
此外,欄目還有意識地樹立熱心公益、傳播優秀文化的正面形象。2013年4月,《周迪有戲》愛心基金成立,推出了幫助普通百姓圓夢的公益活動。受過這一愛心基金幫助的有貧困大學生、空巢老人、失學兒童、低保特困戶等。“多年來,周迪的欄目一直堅持將公益活動常態化、品牌化,踐行最美欄目,公益先行,慈善沒有終點的理念。”①
創造性地大膽探索戲曲廣播欄目產業經營的新思路也是欄目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014年,欄目組織了“《周迪有戲》戲迷專列走進川渝”活動。“2014年9月4日,在《周迪有戲》戲迷專列走進川渝座談會上,河南省內多家媒體記者和戲曲文藝界藝術家、評論家們充分肯定了此次《周迪有戲》戲迷專列走進川渝活動,對這種將傳統戲曲與現代旅游結合的大膽嘗試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討,一致認為,《周迪有戲》節目組將戲曲傳播與旅游發展相結合的方式,是具有創新意義的雙贏模式。”②節目組帶領600多名戲曲愛好者和一些戲曲名家前往宜賓竹海等景區,觀賞我國面積最大的竹林,并在這里舉辦了兩場別開生面的戲曲晚會。隨后,專列帶著戲迷們來到了重慶,欣賞了長江及嘉陵江的美麗夜景。在為期七天的活動中,戲迷朋友們不僅領略了祖國河山的壯美,愉悅了心情,同時還與平時無法見面,卻早已熟悉的主持人周迪及戲曲名家親密交流,共同將河南的戲曲文化傳播到川渝大地。此類活動不僅豐富了河南的戲迷與聽眾的生活,對四川和重慶的戲迷而言,也是一次難得的文化交流。豫劇和川劇,這兩個歷史悠久的著名劇種在相互交流中煥發出各自獨有的魅力,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使戲曲的跨地域傳播有了新的方式。一直以來,戲曲的傳播方式主要以演員的劇場演出或各類媒介播出為主,劇場方式的局限在于傳播面不夠寬廣,而媒介的傳播又缺乏直接性。我國的地方劇種種類繁多,相當數量優秀劇目的傳播僅局限于本省及其周邊地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周迪有戲》戲迷專列走進四川、重慶的活動,創意化地將旅游與戲曲文化做了結合,以旅游帶動消費,拉動經濟,因此也受到了政府部門的支持與鼓勵,
這個將觀光與文化融于一體的活動,形式新穎,也是一次大規模、社會反響很好的文化之旅。活動并不是純粹的旅游觀光,更重要的是,這是一次由下而上的戲曲推廣活動。戲迷們自發的演唱和景區戲曲晚會相互交替,吸引了當地群眾和其他游客的關注。自古以來,我國的戲曲表演一直是民間重要的文化娛樂方式之一。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的戲曲藝術多多少少變為藝術家和少數愛好者自娛自樂的一種形式,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戲曲藝術不僅難以重現昔日的輝煌,更會逐漸被人們遺忘,變得越發曲高和寡。《周迪有戲》旅游專列活動無疑是一種讓戲曲接地氣的、娛樂百姓的全新嘗試。廣大戲迷能擺脫程式化的約束,不論身份輕松而快樂地享受戲曲之美,滿足精神需求。
同時,欄目還積極地利用當前新媒體傳播快捷、交互性強的優勢,開辦官方微博、戲迷網站和戲迷QQ群,為廣大聽眾提供更加便利的交流平臺。據了解,該欄目還與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東方今報》、《大河報》、映像網、大河邦邦網、河南文化產業網等河南知名媒介廣泛交流,強強聯合,每一次的活動都能夠得到眾多媒介的廣泛支持。電視出鏡,網絡、報紙登出相關報道等多種形式,建立了完整的全媒體視聽體系,使《周迪有戲》節目成為行業內的名牌欄目,得到受眾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注釋:
①李新艷.《周迪有戲》引發的思索[J].西部廣播電視,2015(22):139-140.
②柳漫漫.積極打造傳統戲曲與現代旅游結合的雙贏新模式——以河南人民廣播電臺《周迪有戲》為例[J].中國廣播,2015(10):80-81.
(作者趙翌系江南大學人文學院講師,華楓系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本論文為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戲曲藝術當代發展路徑研究”(項目批準號:14ZD01)子課題“當代戲曲廣播發展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