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偉 班寧
由《全城恭喜》引發的美夢
□ 余偉 班寧
長期以來,中國的電視都是一種事業,中國的電視人都是帶著一腔熱血去完成任務,新聞理想主義的光芒掩蓋了電視人回歸現實生活后的平凡乃至困惑,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鞭拷著電視人堅守使命的信念,不時又有流血流汗又流淚的事件刺激大家的神經,離職跳槽或不思進取日漸淪為常態,相信這是很多電視臺都遇到過或者正在遭遇的現狀,我們認為原因不外乎兩方面:在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也看不到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所得的物質回報不如人意,同時也看不到未來富足的道路。
廣東某城市電視臺做了一檔欄目叫《全城恭喜》,就其本質而言,其實是很簡單的,即用做生意的思維做電視。之所以能把事情做得這樣簡單,就因為它是從一個企業的原點出發去考慮問題的。
何為原點?
一個企業的原點是客戶、市場、股東。只有回到原點思考,才能帶來一個企業基本的邏輯。
成就感的問題可大可小。舉個例子,對于做傳統新聞事業的同事而言,剛開始工作沒多久就能獲獎,是很開心的事情,但城市電視臺能獲得的獎項總是影響力有限的,彷佛精明的屠夫分豬肉一般,國際或者全國大獎來來去去不是央視的囊中之物,就是被省級電視臺瓜分得所剩無幾,總有某種客觀因素點著城市電視臺的命門,即使有著雄心壯志,城市電視臺仍然不得不接受這種無奈的現實,當然,我們有值得安慰的理由,那就是老百姓的口碑,欄目收視率證明著呢,但您別忘了,那是欄目,我們談的是成就欄目的——人,欄目的好口碑并不足以褒獎個人。
職業發展方向的問題,其實單位上上下下都討論過多次了,這也是困擾中國各種性質單位的難題,畢竟管理崗位就那幾個,晉升的通道只有一條,以后怎么能讓他們更有奮斗精神?怎樣激勵團隊將是一個問題,而這幾乎沒有完美的標準答案。
對于“所得的物質回報不如人意,同時也看不到未來富足的道路”這個問題,如果要把提問者送到不講奉獻、不講犧牲這樣的對立面,那這個問題就沒有談下去的可能了,因為這個問題談下去的前提是實事求是從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層次去談的。我們過去是怎么動員的?通常辦法是多用親情與溫情打動基層員工,近似于一種軟綿綿的洗腦方式。這種方法短期有效,但難以持久——因為人能被蠱惑一陣子,很難被蠱惑一輩子。盡管有人說: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如何才能滿足?可也有人會反問:那可以預期的個人年收入增長率都能實行并兌現了嗎?還有一種說法很犀利:只給吃不給愛,是對待畜生;只給愛不給尊敬,是對待寵物;而人只給吃和愛是不夠的,還需要尊敬。什么是對人的尊敬?見老板鞠躬給領導鼓掌?那是對地位和權力的尊敬。對人的尊敬是信任。員工心中渴望的富足不僅僅是停留在物質層面的。
以上一說,非但不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恰恰相反,就是因為當電視臺是家,才對家里的難處深有感觸,沒錢難倒英雄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窮則思變!因此我們更希望幫助家里致富,但以“采寫編播+廣告經營”的主體的傳統電視走到今天,已經被新媒體強勢阻擊,除了公信力尚在,傳統電視昔日的優勢正在消失。從宏觀上說,在傳媒行業產業化、工業化的大變革時期,觀念保守、行動遲緩意味著把命運交給競爭對手掌握,而只有看清未來的產業趨勢,及時向現代傳媒企業轉型,才可以走出生天;從微觀上講,如果一個機構的制度安排讓普通員工不能享受到其期待的幸福感與成就感,這樣的制度就必須設法改進。
循著廣東某城市電視臺的做法,我們可否這樣去設想其他城市電視臺擁有《全城恭喜》的一種未來:
事業型的電視是我們的根基,如新聞、專題、評論、紀錄,根基決不能動搖,它關乎人類的精神、信念、信仰的傳承問題,對于這些精神產物的生命延續并流傳千古,一定不能用人民幣的厚度去丈量,褒貶只可留待歷史去評說,所以新聞事業需要有理想主義者接過大旗,不能全盤產業化,《全城恭喜》的努力,應該與新聞事業的未來密不可分,事業如苗木,產業則提供養分,二者相得益彰,才可以造就參天大樹乃至木林森森。
既然要提供養分,這就要求能產出,要求按照企業的方式去操辦,讓知識轉變為生產力,讓文字轉變為貨幣財富或物質財富。
《全城恭喜》不只是一檔電視欄目,更準確地說是搭建了一個平臺,這個平臺應該是電視臺圈占資源的新型陣地,其真意是借電視舞臺,唱經濟戲。
不同于過去生活服務類節目收廣告費播經濟信息的模式,《全城恭喜》推行的是“項目融資”的模式,通過并購、合作開發,實現電視臺與社會資源的捆綁,風險分攤,利益共享,直至項目完成。“項目融資”模式最大的優勢,是電視臺只需用少量的資金,就能控制大量的資源(當然,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不排除考慮真正資本擴張,實現產業公司的整體融資,用盡了配股、增發、定向增發、可轉債等所有再融資手段,吸引優質合作伙伴,全面地共同開發市場),利用電視臺的局部地區的壟斷地位和品牌效應,把這種模式做到極致,項目股權或者五五分,也可以視合作項目及合作伙伴的具體情況,考慮只占少量股份的項目。這種模式降低了產業公司對資金和節目本身的依賴,收視率對產業公司的影響會相對比較小。
如前所述,一個企業的原點是客戶、市場、股東,在慮及股東利益的同時,我們對客戶和市場還必須有充足的調研和判斷。在考察中,我們提到做一檔慶賀志喜的欄目——《全城恭喜》,能否和社會上各種專業的機構合作的問題,如:針對婚慶一類需求,我們可推動“婚慶行業項目融資”為試點,可以吸引婚慶策劃公司、婚宴承辦酒店、婚紗攝影機構、影音制作機構、租車服務機構、旅游服務公司,甚至還有醫院產房、月子會所、母嬰用品公司、家政服務機構,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級工會、團委、婦聯、企業家協會等組織,圍繞一個家庭建立的前前后后,有偌大一個空間和市場,完全可以在電視臺的名義之下,去號召大家一起來共同開發,把產業鏈打通,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再造蛋糕,共享成果。
如此分析之后,大致有了企業朝外部努力的方向,就是起到牽頭、整合及協調的作用,如此我們必須加強自身的領導力和感召力。李開復對領導力如此定義:“領導力是一種有關前瞻與規劃、溝通與協調、真誠與均衡的藝術。”“項目融資”,迫使我們今后常常要做如下的事:一、倡議和推動解決方案;二、規劃行為準則;三、組織和協調談判溝通;四、勸誡違反規則的合作伙伴;五、整合平衡各方利益。
領導力不是以力壓人,而是以理服人,以誠動人;領導力不是承擔額外的責任和花費精力的負擔,而是維護自身利益的必須。提高領導力必須從我們的內部做起,從我們的核心團隊抓起,畢竟在體制內過了這么多年,人浮于事、混吃等死的現象絕不能帶到新生的肌體中來。企業家精神在西方的含義是十分明確的,就是建立在合理主義基礎之上勇于挑戰一切風險、把握一切機會的創業精神,這是一個企業發展的最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我們需要的是真相信靠誠實肯干,用雙手就能改變命運的人,我們拒絕總是希望鉆空子走捷徑的人,我們需要把同一類型的人召集起來并產生聚變,他們是同類,同類自然容易互相理解和欣賞。為此,我們要在內部上做兩樣關鍵的事情:企業文化的創立和管理平臺的搭建。完成好這兩件事,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員工找到自我尊嚴和實現自我管理的兩種結果。
“項目融資”的模式在本地傳媒中雖然還沒有成型,更談不上蔚然成風,但這個模式其實很簡單,假以時日,很容易被抄襲復制,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難以復制的!那究竟什么才是我們企業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呢?
是人才,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本。
IBM前CEO沃森曾提出這樣的原則:“就經營業績來說,企業的經營思想、企業精神和企業目標遠遠比技術資源、企業結構、發明創造及隨機決策重要得多。”人是可以被文化塑造的。在我們的企業文化里,是否提倡真正的平等而不是無原則的霸蠻或忍讓?是否推崇契約精神而不是人情關系?是否主張分享人生體驗而不是孤身走我路?是否鼓勵對小問題小分歧的包容而不是為雞毛蒜皮吵個不停?人才到了我們的企業中是否能為我所用,究根結底要看我們是否尊重人才。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應該是“尊重人”,而不是“尊重權利和金錢”,我們必須尊重每一位員工的個性,尊重員工的個人意愿,也尊重員工的選擇權利,只有這樣做下去,只有我們的價值觀被企業的文化統一,我們的路,才是一條匯聚人才的路,因為最值錢的是大腦,大腦能創造,能解決流程和制度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才能擁有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在管理平臺的搭建方面,我們的體會較深的是:部門要精簡,管理程序和匯報程序也要精簡,權力要相應下放。婆婆不能太多,文山會海能免則免,企業要的是效率而不是喪氣,我們可以把融資、投資、營銷合為一個部門,制作、品牌、監制合為另一個部門以提高辦事效率。此外,每一位員工都給足一定的權限,讓其在職權范圍內自主掌控,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激勵。雖然我們的模式簡單是“項目融資”,我們的生產流程力求工業化,但是拉關系找熱錢的人不能只會喝酒吹牛不會精打細算,搗騰一臺慶典的人不能只會惦記領導不會掂量活動分寸,這就要求管理者對業務的熟悉程度要遠遠高于每一個崗位上的員工或合作伙伴。
在以上兩大問題都得到解決的前提之下,一場由《全城恭喜》引發的電視革命才可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接著考慮的由分工職責、獎罰措施、利潤分配到每次例會、招待客人的規格等等規章制度,才可能得到有效貫徹執行;我們需要考慮的“融資項目”的成品質量、回報率、合作規模三大因素才有堅強的保障;我們今后試圖推動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和“股權激勵制度”也才有兌現的可能;我們的“事業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換才可能順利實現。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對于做了十幾、二十幾年電視事業的人而言,突然去做一個下海弄潮搞產業的夢,既激動又茫然,激動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破舊立新的曙光,茫然是因為我們尚不識得市場的規律何在,我們僅僅是從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出發,渴望只爭朝夕,去探索未知的領域,這也許是值得期許的中國夢啊!
(作者單位:南寧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