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
(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江蘇 南通 226576)
?
高中物理演示實驗提升學生參與度的兩點思考
陳 艷
(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江蘇 南通 226576)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于“演示實驗”而言也應該確保學生學習主體性,引導學生深度參與到實驗設計和問題的思考中來.
演示實驗;探究;學生;參與
傳統的演示實驗大多是教師演示給學生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這不符合當下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要求,那么該如何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演示實驗中來呢?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望有助于高中物理演示教學實踐.
在傳統教學體系下,教師的教學設計一般是預設如何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掌握,他們設計的出發點是按照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以權威者的身份向學生進行展示,從而確保學生也能完全復制自己的理解.但是面對不同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方式和知識基礎千差萬別,他們可能會形成與教師完全一致的理解,但是也可能形成與教師完全不同的理解.在教師認為很淺顯的問題上,學生卻可能出現較大的認知障礙,這就是師生不同的知識背景對學生學習造成的不良影響.新課程之所以強調探究性教學,其真正的目的是凸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學生來講,一旦他能成為課堂主體,那么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將圍繞自身進行運轉,這樣他們才能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高效地吸收和消化.
例如“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是這樣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首先筆者讓學生研究以下三個問題:
(1)質量為1kg的物體由20m的初始高度開始自由下落,求解其下落5m、10m、15m時的機械能;
(2)質量為1kg的物體從地面開始以速度20m/s開始進行豎直上拋運動,求解當其速度減小到15m/s、10m/s、5m/s時的機械能;
(3)用20N的外力將質量為1kg的物體從靜止開始豎直向上提升,求解其經過5m、10m、20m等高度時的機械能.在學生完成相關計算后,筆者讓學生結合一個實驗進行體驗:用一個繩子系著小球,讓小球偏開一定角度后釋放,同時用手指擋在懸點下方的某個位置,對比小球到達另一側最高點時的特點.學生在隨后的交流和展示環節,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前兩個問題以及實驗都表明一個規律,那就是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機械能保持不變,而第三個問題中的機械能明顯發生增加.筆者進一步提問:什么情形下物體的機械能保持不變?什么情形下機械能發生變化?并鼓勵學生從動能定理的角度進行研究和分析,最終學生結合自己的探究,很好地總結出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內容和相關理解.這些都是學生自己通過探究得來,相比于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事必躬親、逐項解讀,學生以這樣的方式來學習更加輕松而充實.
豐富的活動設計以及廣闊的思維空間是探究性課堂的基本特征.但是受高考制度的限制,當下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擔心,過多的探究性學習是否適應高考.教師也始終有這樣的情結,即只有將與知識點相關的所有習題都讓學生過一遍,才認為相應的教學任務已經完成.有限的課時和學生的精力根本不允許這樣操作.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二者不存在本質的矛盾,高考考什么?考知識的理解、方法的運用、思維的靈活性,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題的基本宗旨,教師只要明確我們的教學有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有助于他們方法的習得,有助于他們的思維進行深度發展,那我們的教學就不存在矛盾.
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注意我們的探究不是一種形式化的探究,一節課不一定要將探究流程面面俱到.無論是否要應對高考,知識掌握始終是課堂學習的主線,實踐表明探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因此這一點上探究性學習和高考是吻合的.反而如果是形式上的探究則極易導致學生對知識進行機械化識記,那自然不會適應高考的選拔.
讓學生動起來,多問多思是探究性學習的基本形式,它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靈感.因此實際教學中,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并沒有探究性,學生也沒有進行交流,但是寂靜的課堂卻讓學生的頭腦不斷激蕩,這樣的課堂雖然沒有探究性的活動,但是探究的思想已經體現出來.
例如有關向心加速度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先提出問題:質點勻速圓周運動的過程中是否存在加速度?學生回答有并結合實例進行說明.筆者繼續提問:怎樣求解加速度呢?學生提出方案:測定力和質量(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求速度變化量與時間的比值(用加速度的定義求解).筆者肯定了上述做法,并提出本課要解決的問題:如何結合加速度的定義來求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加速度?學生經過分析發現了問題的難點:這是一個速度方向不斷變化的運動,如何描述速度的變化量呢?這時筆者提醒學生結合三角形定則進行處理.當解決了速度的變化量這一難點之后,學生又發現問題:加速度的定義式是針對平均加速度的,如何將其轉化為瞬時加速度呢?就這樣一個個問題的不斷被學生提出,又在教師的啟發下不斷被解決,學生充分體驗到向心加速度的求解過程.到結論形成之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訓練和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物理演示實驗的每個環節上都應該充分凸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有效訓練他們的思維,這才是對課改理念的尊重,這也將探究性學習的精髓融入到我們的課堂.
[1]劉興明.淺析新理念下的物理探究教學[J].物理通報,2006(05).
[2]姜立東.物理探究教學需“突破”[J].物理教學探討,2011(04).
[責任編輯:閆久毅]
2017-05-01
陳艷(1977.6-),女,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人,本科,高級教師,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工作.
G632
B
1008-0333(2017)18-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