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潔+蔣宇翔
【摘 要】 馬鋼集團作為我國鋼鐵產業的代表之一,現階段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馬鋼集團應結合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幾個因素,對企業進行去產能、進行技術創新、轉變目標市場等方面轉型和優化升級,以適應現階段下的市場需求。
【關鍵詞】 馬鋼 供給側改革 去產能 魯爾區的經驗
一、前言
2016年初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扎實有效去產能,今年要再壓減鋼鐵產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為清潔能源發展騰開空間。近年來,央企生產力變革變得很緩慢,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等幾大行業,虧損面已經達到80%,產業利潤下降幅度極大。
受淮礦增產影響,安徽省2015年規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13404.2萬噸,比上年增長5.4%,增幅居中部第一、全國第二。但需求萎縮,價格下跌,煤炭行業全年出現了近百億元的虧損。針對產能過剩狀況,2016年8月19日,安徽省政府今日下發《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2016-2020年,全省壓減生鐵產能384萬噸、粗鋼產能506萬噸;分流安置職工約2.9萬人,力爭2018年底前完成。到2020年,鋼鐵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和資產負債率進一步降低,全員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盈利能力顯著提高,年人均產鋼量力爭達到1000噸,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完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本項目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對馬鋼進行產能優化、調整及結構的轉型升級的過程進行具體研究。擬研究的主要內容如下:一是,分析供給側改革下國企結構調整的現實背景、項目選題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二是,分析馬鋼產業分布、經營狀況與財務狀況,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三是,借鑒國外產業轉型的經驗,對馬鋼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四是,分析馬鋼在去產能、進行技術創新、轉變目標市場等方面的轉型可能性及結果。
二、馬鞍山鋼鐵集團
(一)集團介紹:馬鞍山鋼鐵集團作為我國鋼鐵產業的代表之一,目前擁有鋼鐵主業、礦產資源業、多元化產業三大板塊。經過50年的自我積累和滾動發展,馬鋼形成了鐵、鋼、材1600萬噸配套生產規模,總資產近900億元。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生產線和獨具特色的“板、型、線、輪”產品結構,有38個產品榮獲國家、省優質產品稱號,產品出口到48個國家和地區。
(二)存在問題:由于產能嚴重過剩,馬鞍山鋼鐵有限公司近年來虧損較大。銷售收入從2014年的598億元驟降至2015年的451億元,凈利潤更是從2014年的稅后盈利2.2億至稅后凈虧損48.04億元,其中從2015年上半年凈虧損11億元至下半年凈虧損37億,下半年占據全年虧損77%。可見,在供給側改革的環境下,馬鋼集團產業結構問題毋庸置疑,結構改革刻不容緩。
(三)改革成果:2016年,馬鋼緊扣“聚焦兩大戰場、銳意變革突破”主題,牢牢把握產品升級、產業鏈延伸、國際化經營主攻方向,在精準運營、鐵鋼匹配、產品升級、活動激發等多個方面取得新突破。股份公司榮獲第十六屆全國質量獎,成為本屆獎單中全國鋼鐵企業的惟一成員;大高爐連續34個月穩定順行,累計鐵水成本低于行業平均水平2.88元/噸;高速車輪通過CRCC認證并正式供貨,汽車板突破200萬噸,特鋼進入風電、核電用鋼等高端領域。
三、我國鋼鐵工業領域現狀
我國鋼鐵產業歷史由來已久。從3000多年前開始出現冶鐵技術,歷經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時期,近現代已逐漸形成我國獨立的鋼鐵生產體系。但在本世紀以前,我國鋼鐵冶煉大多屬于不具規模和質量的民間冶煉,對鋼鐵技術的提高未能起到推動作用。21世紀以來,我國鋼鐵行業出現了爆炸式的發展,國內外學者對于我國鋼鐵工業競爭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目前狀況的如下幾個特點:
(一)規模經濟方面,我國鋼鐵工業存在規模經濟,其規模大小是決定競爭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我國鋼鐵企業的產品結構不合理,具有規模經濟的優勢企業較少;
(二)運營效率方面,我國鋼鐵工業整體存在效率偏低,規模經濟效率低,行業集中度低等問題,我國鋼鐵工業應從改善規模效益、加強技術開發、轉變發展方式等方面入手,推進鋼鐵行業由大向強轉變;
(三)技術創新方面,技術創新是鋼鐵工業競爭力提升的核心力量。但我國現階段鋼鐵行業整體技術水平落后,生產力低下,出口較少,國際競爭力較弱。通過提高設備生產力、整合研發系統以及建立產業內部和產業間合作,能有效提高我國鋼鐵工業的核心競爭力,改變目前競爭力不強的狀況。
四、德國魯爾區鋼鐵產業轉型的經驗分析
魯爾區歷史上是德國乃至歐洲的鋼鐵中心,在漫長的發展階段中曾經歷了嚴重的危機,而如今它已成功轉型為歐洲乃至全世界鋼鐵產業的最重要的研發和制造中心。
20世紀50-60年代,戰后的德國鋼鐵行業進入黃金時期。自60年代后,魯爾區已經漸漸顯出產品結構單一、產量不斷增長、需求放緩的跡象。然而在不斷涌向鋼鐵產業的投資的作用下,到1974年德國鋼鐵產量達到創紀錄的5400萬噸,同年秋天整個歐洲鋼鐵業陷入鋼鐵危機,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歐洲鋼鐵產業急劇萎縮,面對嚴峻的產業形勢,魯爾區不得不開始進行多元化的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末的水平多元化戰略,進入水泥、機械制造、焦炭以及相關的貿易等行業,逐步發展到80年代中期的垂直多元化,專注于一些具有潛在市場和價值的領域,如汽車、工業工程等。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世界鋼鐵市場的回暖,魯爾區鋼鐵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產量被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企業都開始注重環保、技術改造和產品、工藝創新, 20世紀90年代后期,一些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削減了成本、擴大了產能、增強了競爭力,整個魯爾區鋼鐵產業成功進行了產業轉型升級。企業產品技術、創新能力、研發、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有了本質的提高。
五、馬鋼轉型可能性及結果
(一)機遇
1.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中游經濟帶建設的有序推進,為馬鋼集團的轉型升級提供了轉型機遇。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堅持創新驅動、堅持質量為先、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結構優化、強化戰略支撐和保障等五大戰略舉措,推動實施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和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五項重大工程。鋼鐵行業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產品結構、組織結構、技術裝備不斷優化,品種質量持續改善。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鋼鐵行業要加快改革創新,邁上新臺階,爭取在制造業由大變強的過程中走在前列,這既是制造行業轉型發展的需要,也是鋼鐵行業脫困圖強的關鍵。2016年4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通過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要求對接《中國制造2025》;
2.2016年12月份中央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2017是供給側改革的深化之年。其中,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既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也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二)方式:
1.去產能、提高效率、優化結構:一是嚴控新增產能。設定鋼鐵和煤炭等全國總量“天花板”。二是淘汰落后產能。鼓勵企業開展上下游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走出去等,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五是創造新的就業空間,為企業人員轉崗提供支撐,支持傳統企業開展“雙創”。
2.創新產業,提高知識產權、大幅降低成本:以生產商向服務商轉變引領當代產品創新,從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高度加速推進兩化深度融合,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關鍵品種的趕超,并把綠色發展作為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向。切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做到研發最先進產業構建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鋼鐵產業。
(三)可能結果:
馬鋼集團作為傳統工業企業,沒有避免工業文明高消耗、高污染的一般特性,并且因其特有的“高速度、低效益”的粗放式經濟特征,形成了嚴峻的環境問題。
馬鋼集團需要積極合理的改變自身發展現狀,進行去產能、去杠桿的綠色轉型,同時借鑒國內外鋼鐵產業的轉型經驗,與供給側改革的政策相結合,使企業產品技術、創新能力、研發、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本質性的提高。最終可以實現企業利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 曹瑄瑋,李瑞麗.德國鋼鐵產業發展中的路徑依賴與突破:魯爾區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7(10)
[2] 湯麗萍.工業企業環境污染管理問題與策略研究[D].湖南大學,2001
[3] 韓珍堂.中國鋼鐵工業競爭力提升戰略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