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尊寶 吳蕓蕓
中圖分類號:G822.9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12-021-01
摘 要 腰背肌勞損在普通人中是常見病,在運動員中也相當常見。本文通過研究遼陽市田徑隊中長跑運動員腰背肌勞損的發生機制,探索其預防和治療方法并應用到實踐中去,解除患病中長跑運動員的痛苦。
關鍵詞 中長跑 運動員 腰背肌勞損
勞損性腰背痛又名慢性腰背肌勞損,是臨床上常見的疾患之一。“勞損”一詞,系指無明顯外傷引起的腰背部疼痛,既往多稱為“過勞”。發生在腰部的勞損稱為腰肌勞損;發生在背部者,則稱為背部勞損;兩者情況同時存在者,則稱為腰背部勞損。兩者常呈延續狀發生,因其發生是逐漸地形成,所以又有慢性腰背部勞損之稱。
一、中長跑運動員腰背肌勞損的成因
(一)運動員腰背肌勞損的成因有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準備活動不足是造成運動創傷的主要因素:有些運動員根本不做準備活動,有些運動員對做好準備活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準備活動時間不充分,動作不到位,應付差事。尤其是北方秋冬季節。氣溫較低,身體較涼,熱身不夠,很容易受傷。
2.疲勞也是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對疲勞的認識不足,判斷不準確,這樣埋下了隱患,甚至連損傷的原因都找不到。訓練計劃性不強,訓練,疲勞,促進恢復的手段缺少。
3.結構性肌肉勞損:下肢或臀中肌肌力不平衡、腰椎畸形前凸、腰椎峽部不連、肥胖、過瘦、腹肌太弱等都可能造成腰椎失平衡,導致慢性腰背肌勞損。
4.物理因素的影響:如受涼、風濕或發熱后,均可影響腰背肌筋膜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而使肌肉血供受到影響,肌纖維痙攣緊張。
(二)中長跑項目運動損傷的特殊因素
因為中長跑是以下肢為主的競技項目,跑步前腳掌著地時,地面給的反作用力是身體體重的2-8倍。膝關節還存在回旋力,骨盆前傾,腰部背伸時負荷增加,慢性重復應力作用造成疲勞積累容易造成肌肉勞損。
二癥狀體征
(一)彌漫性疼痛
患者多主訴腰背部(有時包括臀部)彌漫性疼痛,以兩側腰部、椎旁及骶嵴上更為明顯,有時有沿著大腿后部向下放射的疼痛。其特點是晨起時痛劇,活動數分鐘或半小時后緩解,但至傍晚時似乎因活動過多疼痛又復現,休息后又好轉。
(二)點狀壓痛及皮下結節
患者多能用手指明確指出其痛點(一點或數點)。壓之除局部疼痛外,尚可沿該痛點處所分布的神經纖維末梢向上傳導,反射地出現該處鄰近部位疼痛。檢查可捫及兩側骶棘肌較僵硬。耐力試驗常不超過1min,方法是患者俯臥于檢查臺,上身臍以上懸出臺端,雙手置于腦后,背伸堅持2min以上為合格。
(三)其他
包括腰痛之一般癥狀,其中以腰背部僵硬、活動受限及肌肉緊張等多見。
三、預防和治療
(一)如何預防
學會自我身體檢查,隨時掌握訓練時身體狀況,發現異常,立即調整。學會自我預防、自我保護、自我放松和受傷后自我急救。
從支持腰部穩定性的三個亞系統(脊柱,core muscle和腹肌)的角度來看,三方協作是防止腰背痛的最佳方法。背部cm肌群主要有多裂肌,豎脊肌和回旋肌,腹部主要表現為腹橫肌,腰方肌,腹斜肌.腰部穩定性的功能訓練主要體現為:穩定性和力量訓練兩大塊。穩定性訓練主要通過等長收縮的方式進行,而力量訓練則通過肌肉活動使得軀干脊柱的運動的形式進行,因此,動態的活動訓練的是cm的力量而非穩定性。
腰背痛可以加強核心力量的練習,急性期宜休息為主,必要時臥床休息,時間3-10天為宜,好轉后則以循序漸進的鍛煉為主,加強核心力量的鍛煉。
(二)治療和理療
1.急性勞損
(1)壓痛點局部封閉,臥硬板床,加骨盆牽引,口服止痛劑,一般3天左右即可自行行走。
(2)推拿、按摩。對于椎間小關節紊亂非常有效,常用旋轉推拿、牽伸和抖法等手法。
(3)理療和體療。待疼痛改善后,盡早做腰背部肌肉鍛煉,配合理療,促進肌肉恢復。通過肌力鍛煉可防止復發,鍛煉時尤應注意背腹肌的平衡練習。
不建議使用腰圍,因為使用腰圍后會影響患者的腰肌自覺鍛煉,患者有依賴感,也影響血運,不利于肌肉恢復。
2.慢性勞損
應尋找原因,盡量做到對癥治療。在急性發作期,可按照急性勞損處理。局部封閉配合口服藥物、按摩、理療、針灸、糾正治療原發病,加強背腹肌鍛煉。對運動員,有時還需堅持訓練,這種情況下可以臨時使用腰圍,以起保護支持作用。
(三)康復訓練
俯臥兩頭起,完全放松地俯臥在瑜伽墊上,手臂向頭部上方伸直,雙腿也伸直,吸氣的時候手臂和腿同時向上抬離地面,稍微控制一下再慢慢呼氣放松,復原。15-30次/組,3-6組。
背屈伸,俯臥在羅馬椅上,上體前屈,兩足固定,兩手抱頭或兩手交叉放在胸前。上體盡量向上挺,到最高點時,靜止一秒鐘。然后慢慢回復。上體挺起時吸氣,前屈時呼氣。10-20次/組,3-6組。
屈腿躬身,兩腳持杠鈴置于頸后肩上,挺胸、收腹、緊腰,兩手必須托牢杠鈴,吸氣,上體向前屈,至背部與地面平行,這時臀部應向后移,使身體重心處于腳跟后方,稍停3-4秒;再以腰背肌肉的力量,挺身起立還原。動作過程中兩腿微屈膝蓋,屈體時吸氣,挺起時呼氣。10-20次/組,3-6組。
屈腿硬拉,雙腳呈八字形站立,杠鈴放體前,屈膝俯身,雙手正握杠鈴,握距約與肩同寬或稍寬,頭稍抬起,挺胸腰背繃緊,翹臀,上體前傾約45度。腿部用力伸膝提鈴,拉到最高點時,雙肩盡量外展,抬頭挺胸,停2-3秒鐘。然后屈膝緩慢下降還原。重復以上動作10-20次/組,3-6組。
參考文獻:
[1] 王安利,田徑運動損傷的原因、特點及預防[J].田徑.2001,(2):36-37.
[2] 南登崑.康復醫學4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