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廣娟
【摘要】 目的 探討中醫辯證分型給藥、火針、護理干預相結合治療痤瘡, 預防復發、減少色素及瘢痕形成的有效途徑。方法 498例痤瘡患者, 以“消痤湯”為基礎辯證加減內服。適證用火針, 同時進行護理干預。結果 每周觀察1 次, 4~6周后判斷療效。3個月后回訪, 痊愈286例, 顯效137例, 有效56例, 無效19例。結論 中醫辨證用藥, 結合火針治療、護理干預, 治療痤瘡療效滿意, 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 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
【關鍵詞】 中醫藥;火針;護理干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7.096
痤瘡又稱青春痘, 現代醫學認為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病變。祖國醫學又有“粉刺”、“酒刺”、“肺風粉刺”等名稱。《醫宗金鑒·心法要訣》記載:“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 起碎疙瘩, 形如黍屑, 色赤腫痛, 破出白粉汁。”痤瘡病因, 有先天稟賦特異, 后天飲食過偏, 過肥甘厚味, 情志不調及起居無常等原因引起臟腑功能失調而誘發[1-3]。發病年齡以青、少年為主, 男性多在14~19歲, 女性多在13~18歲, 有的可持續36~40歲。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3月~2016年8月皮膚科門診就診的498例痤瘡患者皮膚科門診就醫患者, 年齡12~36歲, 病程2個月~8年。符合痤瘡國際分級標準, 三度四級分類法:輕度, Ⅰ級204例, 表現為粉刺為主, 少量丘疹和膿皰, 總病灶數少于30個;中度Ⅱ級、Ⅲ級226例, Ⅱ級表現為有粉刺, 中等量的丘疹和農炮, 總病灶數31~50之間。Ⅲ級表現為大量丘疹和膿皰, 偶見大的炎性皮損, 分布廣泛, 總病灶數在50~100, 結節少于3個;Ⅳ級重度68例, 表現為結節囊腫性痤瘡或聚合性痤瘡, 多數有疼痛并形成囊腫和竇道, 重病灶數在>100個, 結節、囊腫>3個。
1. 2 排除標準 ①孕期、哺乳期患者;②近1個月內用內服或外用糖皮質激素、維A酸類藥物;③有嚴重內科疾病;④不遵醫囑治療的患者。
1. 3 方法
1. 3. 1 內服基本方 枇杷葉、霜桑葉、丹參、凌霄花、浙貝母、白花蛇舌草、黃芩、云苓、玫瑰花、生山楂、僵蠶。加減:肺熱盛加石膏、知母;脾胃蘊濕加蒼術、薏苡仁;肝火盛加龍膽草、炒梔子;胃熱盛加黃連、知母;熱秘加枳實、厚樸、大黃;虛秘加火麻仁、當歸;熱毒重者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月經前加重者加牡丹皮、炒梔子、香附、女貞子;皮損以結節, 囊腫為主, 部分有瘢痕, 舌質暗紅, 舌邊尖有瘀點加桃仁、紅花、川芎、莪術、夏枯草;焦慮、失眠、多夢加石決明、炒棗仁、夜交藤。1劑/d, 水煎服。
1. 3. 2 火針 方法:先于患處75%酒精消毒, 取毫針在酒精燈上加熱, 然后針尖對準皮損刺入。對丘疹、黑頭、膿皰做頂端點刺一下即可, 深度一般1~3分, 并在周圍輕輕擠壓, 把皮疹上的粉刺、膿栓、膿血等分泌物清除;若皮損為結節堅硬者者, 在皮損中心和周圍多處點刺, 其深度以針尖透過皮膚病變組織;對囊腫, 要多處刺破囊壁, 然后輕輕擠出囊內容物。
1. 3. 3 護理干預 痤瘡的發生、加重、復發與情志、飲食、勞倦等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治療用藥的基礎上要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給患者以指導如下:①要患者充分了解痤瘡病因、病理、病程、治療及預后;②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培養積極、向上、樂觀心態, 不斷提升快樂域值;③指導其糾正不合理飲食結構, 保證胃腸功能健康;④科學的、合理的、有規律的安排作息;⑤加強體育鍛煉;⑥注意皮膚清潔, 避免使用油性化妝品。
1. 4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4修訂版)》[4]制定, 在接受治療4~6周評價療效, 3個月回訪。痊愈:皮損消失, 或僅留有色素沉著, 癥狀消失;顯效:皮損大部分消失, 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皮損部分消退, 癥狀改善;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 或臨床癥狀反見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
2 結果
全部病例經過4~6周治療, 3個月后回訪。痊愈286例, 痊愈率為57.4%, 顯效137例, 顯效率為27.5%, 有效56例, 有效率為11.2%, 無效19例, 無效率為3.8%, 總有效率為84.9%。
3 討論
3. 1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 是多因素的疾病, 主要與皮脂產生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進、毛囊內丙酸桿菌增值有關。祖國醫學認為, 其形成主要是先天稟賦特異, 后天飲食不節(潔), 過食辛辣甘肥厚味, 肺胃濕熱, 熏蒸于上;或因情志不暢, 肝氣不疏, 橫克脾土, 脾失健運, 濕聚化熱或胃腸實熱上蒸, 又復感毒邪而生痤瘡。病變部位以肺為主, 與其他臟器功能異常密切相關[5, 6]。故擬“消痤湯”為基本方, 方中枇杷葉、霜桑葉、黃芩、浙貝母宣肺清熱;云苓健脾利濕;僵蠶、丹參、生山楂、凌霄花活血化瘀、祛風;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玫瑰花疏肝解郁。全方共湊宣肺、清熱、健脾、利濕、解毒、化瘀之功。據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方中藥物有抗菌、消炎、降脂、融纖、提高免疫、美容等作用。
3. 2 火針簡便易行, 成本低, 見效快, 療程短, 安全性高。原理:①直接作用于毛囊口, 使毛囊口張開, 膿液、滲出液便于流出; ②可破壞皮脂腺細胞, 抑制皮脂腺的分泌;③有消炎、殺菌、止血作用, 從而促進局部炎癥消退, 抑制痤瘡丙酸桿菌的生長;④加快循環, 旺盛代謝, 促使受損組織和神經重新修復[7-9]。注意事項:對于血管和神經分布部位不宜使用火針;針后有紅暈或紅腫未能完全消失時則應避免洗浴, 以防感染;針后局部發癢不能用手搔抓, 以防感染;對針孔處理, 針刺在1~3分較淺, 一般可不做特別處理, 若針刺4~5分較深, 針后用消毒紗布貼敷, 膠布固定1~2 d, 以防感染。有發熱病癥, 不宜用火針。
3. 3 護理干預:①情志干預:《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 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勞則氣耗, 思則氣結。”《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張介賓《類經·疾病類》曰:“氣之在人, 和則為正氣, 不和則為邪氣……故百病皆生于氣。”皆說明情志平和, 精神內守, 無病。情志不暢, 精神不守, 則病。有中醫大家認為:疾病中百分之九十是有情志不隨引起, 更進一步說明情志在疾病中的重要性。現代社會高速發展, 人們生活節奏隨之加快, 學習、工作、就業、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的緊迫感, 壓力感較重, 日常生活中人們易產生急躁、焦慮、憂郁、情緒低落等不良情志[10-12]。不良情志也就成為痤瘡發生、加重、復發、經久難愈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青少年中尤為突出, 如楊婷婷等[13]調查569例大學生面部痤瘡調查結果顯示, 痤瘡總患病率為41.04%, 男生患病率為42.49%, 女生患病率為40.25%, 男女生患病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痤瘡既是疾病又是再致病因素, 痤瘡影響面部美感, 對愛美的青年人來說心理及生活質量產生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學習, 工作、婚姻、社會交際、情緒等, 降低自信心, 產生低落情緒, 影響他們的正常健康的心理[14]。因而做好患者心理疏導, 優顯重要, 讓他們充分了解痤瘡成因, 發病機理, 說明痤瘡病程長, 易復發, 但是可防、可治、可愈疾病, 解除患者思想顧慮, 放下心理包袱, 勇敢面現實, 樹立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 提升快樂閾值,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15]。②飲食干預:痤瘡患者多飲食結構不合理, 多有偏食, 或過食辛辣甘肥厚味, 要說明其的危害性, 耐心說服糾正自身不良的飲食習慣, 改善飲食結構, 增加原糧性食物、新鮮蔬、水果的攝入量, 走健康的飲食軌道。③起居有常也很重要, 現在繁重學習、工作及豐富的文化生活, 影響了早睡早起健康規律作息, 也加重了痤瘡的發生、復發。勸導患者, 合理安排作息, 保證黃金睡眠不丟失。④加強體育鍛煉, 提高抗病力。⑤同時注意皮膚衛生清潔, 經常用溫水, 硫磺香皂等清潔面部。不擠壓粉刺。避免使用油性化妝品。
總之, 中醫辨證用藥, 結合火針治療、護理干預, 治療痤瘡療效滿意, 未見明顯的不良反應, 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 李蕾. 青年人痤瘡的發病特點及治療分析. 中國醫療美容, 2015(5):78-80
[2] 謝淑霞, 張云清, 王玲, 等.痤瘡對男女大學生心理人格傾向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比較.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 2013, 10(5): 323-326.
[3] 周慧, 湯皓博, 葉烜偉, 等. 中藥外敷輔助治療痤瘡99例臨床觀察. 浙江中醫雜志, 2016, 51(9):657.
[4] 項蕾紅. 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4修訂版).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5(1):52-57.
[5] 廖麗君. 痤瘡嚴重度分級及其治療研究進展.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 28(18):41-42.
[6] 景春暉, 夏慶梅, 杜天樂. 痤瘡中西醫治療進展. 湖南中醫雜志, 2015, 31(4):193-196.
[7] 鮑希靜, 王印領, 劉小銀. 針藥結合治療青少年尋常型痤瘡的臨床效果分析. 醫學美學美容, 2015(3):32.
[8] 江弘婧, 凃穎, 何黎. 痤瘡的治療進展. 皮膚病與性病, 2016, 38(1):30-32.
[9] 鮑睿. 近5年痤瘡外治療法的進展. 現代中醫臨床, 2015, 22(4):51-55.
[10] 徐學鋒. 痤瘡中醫藥研究新進展.醫藥衛生, 2015(7):231.
[11] 張姍, 劉紅霞, 郭菲. 痤瘡的中西醫治療現狀. 湖南中醫雜志, 2016, 32(6):199-201.
[12] 應雪紅. 中西醫結合治療痤瘡168例分析. 人民軍醫, 2016(1): 73.
[13] 楊婷婷, 邵明娟, 石群, 等. 關于全國大學生痤瘡發病率及影響因素的調查.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6(1):51.
[14] 劉思汛, 吳景東. 試分析中、重度痤瘡治療方法及進展.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5(11):96-98.
[15] 丁慶剛. 痤瘡的中西醫辨治. 中國醫藥指南, 2015(16):230.
[收稿日期: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