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宏虹
促進在川高校留學生“雙創”的幾種模式
侯宏虹
今年7月,四川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應屆畢業生、擬在蓉創業發展的美國籍留學生從云拿到了成都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發出首張私人事務類居留許可。他的出現讓一個新的高素質“雙創”群體被世人關注——在川高校留學生。我們在大力吸引高層次人才回國的同時,也應大力吸引高層次留學生留在中國。這方面,美國特別是硅谷地區互聯網產業創新創業成功的經驗已經給出了明證:正是全世界各地優秀互聯網創新創業人才的匯集成就了今天的硅谷和美國在信息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留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具有一些獨特的優勢,可以成為提升創新能力、拓展創業方向、撬動產業發展的生力軍。
美國有關機構近期發布的一份全球創業年度報告顯示,在政府政策對創業影響的排名中,中國位列62個監測國家的第3位。這說明中國各級政府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得到了國際的認可。這也是眾多留學生萌發在中國創業的熱情的基礎。目前,留學生創新創業主要有三種常見的模式。
(一)科研項目孵化模式
高校在知識創新的過程中產出優秀人才,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產出創新成果。優秀的留學生學習期間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從事創新性的科學研究,形成了成果、獲得了專利,被中國巨大的市場和廣闊的前景吸引,有意愿將成果在中國直接轉化,可以與投資方合作,在中國市場落地生根,像從云一樣,在中國開創自己的事業。
(二)原有項目衍生模式
與一般國內大學生群體從校園到校園的簡單經歷不同,相當部分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是因為工作崗位的需要,或之前已有工作經歷甚至已在本國創業,是帶著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到中國學習的。基于這樣的背景,他們在本國的項目可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中國衍生出新的分支機構,成為創業的新的增長點。
(三)文化項目移植模式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區域中心城市越來越多地呈現出國際化的面貌。城市文化的構建需要多元文化的加入,留學生作為既深諳本國文化、又熟悉中國文化的群體,有著在中國發展具有其本國文化特色項目得天獨厚的優勢。
高校承擔了充分挖掘人才和技術資源,促進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重任。高校對留學生的培養,以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扎實的漢語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華愛華的國際友好人士為目標,在“雙創”方面,則可以與政府、企業攜手,從以下幾方面建構有效的促進模式。
(一)高校:優化創新創業文化培育的課程設置
高校在教學中,除了當好漢語知識的講授者,還要當好留學生們了解中國就業創業機制環境的引路人。可開設為留學生在華創新創業提供助益的課程,加強中國國情教育,幫助留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國情與中華文化,為其在華創業提供堅實的知識、技能基礎。
在常規語言課的基礎上,可開設經貿漢語、當代中國經濟、中國概況、四川方言、中國文化、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翻譯、當代中國話題、中國報刊閱讀等課程。
(二)企業:提供創新創業實踐操作的感性體驗
對留學生而言,由于對中國國情不熟悉、對中國文化不了解,可能會在創新創業中遇到一些“文化的沖突”,影響創業成功。因此,在真正投身“雙創”前,在有關企業的實踐活動中獲得一些創新創業的感性體驗尤為重要。
高校應與企業密切合作,在留學生中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在全面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大膽對企業創新創業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在實踐中發現創新的契機。
(三)政府: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業環境
無論在那里,一個新企業想成長、生存、發展、壯大,都需要經歷極其艱難的過程,對于天時地利不占優勢的留學生尤其如此。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一方面鼓勵高校把留學生“招進來”,推動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另一方面要用優厚的政策把優秀的留學生“留下來”,讓他們勇敢地在中國的土地上實踐自己的創業夢想。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高校、企業和政府更應攜手,高度重視在華留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和實踐的培育,為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加速成長,促進新經濟發展,實現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持續不斷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優秀人才。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