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劉嘉偉
協議保留勞動關系實務中的風險控制與法律運用
胡敏 劉嘉偉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精神,各地相繼出臺了支持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業的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政策。部分國有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為妥善分流安置崗位退出人員,也推出了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措施。由于各地、各企業對政策的內涵規定不盡一致,實施過程應準確運用有關法律法規,識別和控制風險,避免勞動爭議和糾紛。
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措施是指單位和員工約定勞動合同暫時中止履行,期間不計發員工工資,不計算員工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單位和個人停止繳納企業年金、企業補充醫療,但要正常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并計算繳費年限。一般3年為一個協議期,連續2個協議期后單位和個人應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
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是單位與員工就勞動合同暫時中止履行而達成的協議,只是對存續勞動合同的變更,協議期滿并不表示勞動合同終止。因此應注意在辦理條件、社會保險和勞動關系處理方面可能產生的勞動爭議和糾紛,防止法律風險。
涉及的內容包括: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期滿,員工勞動合同到期或未到期,如何區別處理員工的返崗要求;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期滿,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是否支付員工經濟補償金;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期內,員工未領取工資,如何合理確定經濟補償金計算基數、計算標準和補償年限;如何合理確定社會保險繳費工資。
協議保留勞動關系在實施中應根據風險因素所處的流程環節,研究法律法規依據,通過專項協議約定,針對性地控制風險。協議內容要依法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特別應就雙方勞動合同中止履行、勞動關系保留及勞動合同解除終止等事宜達成明確的協議,避免勞動爭議和糾紛。
(一)辦理條件
按照《勞動合同法》第42條的規定,對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內的人員不宜辦理協議保留勞動關系。
(二)社保繳納
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期間,員工基本養老保險由單位和個人繼續繳納,單位應繳部分由單位承擔,個人繳費部分由本人繳納,不得通過現金補償方式代替。員工的基本醫療保險等可由雙方協商約定繳納方式。
辦理協議保留勞動關系的當年,可仍按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資作為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工資,今后每年應按社保部門的規定確定繳費工資。四川省社保部門明確規定:“退出工作崗位自謀職業仍與企業協議保留勞動關系的職工,按上一年全省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作為繳費工資。”
員工個人原因造成基本養老保險停繳的,單位不予補繳。員工在其它企業再就業并繳納基本養老保險的,單位應停繳并與員工協商解除勞動合同。
(三)勞動合同終止與解除
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期限不應超過勞動合同終止時間。協議期滿,勞動合同同時到期的,應按照《勞動合同法》有關規定及時辦理終止手續。
勞動合同未到期的,單位和員工可按協商一致的情形解除勞動合同,員工也可在首次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期滿前30日內,書面申請續辦一次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或提出復工申請。首次協議到期未向單位書面申請續辦和復工,期滿后15日內也未與單位辦理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手續的,單位可按照規章制度解除其勞動合同;續辦協議保留勞動關系到期的,單位和員工應按協商一致的情形解除勞動合同,期滿后15日內仍未與單位辦理協商解除勞動合同手續的,單位可按照規章制度解除其勞動合同。
(四)經濟補償金
協議保留勞動關系期滿,勞動合同到期終止或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應按規定支付經濟補償金。經濟補償金計算基數可與協議保留勞動關系人員的社保繳費工資一致。經濟補償金計算標準和年限分段確定。
勞動合同解除的,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實施前的補償年限按照《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的規定計算,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的經濟補償,補償年限最多12個月;2008年以后的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按照本單位實際工作年限支付。
勞動合同到期終止的,2001年10月6日以前的補償年限按照《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暫行規定》計算,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的經濟補償,補償年限最多12個月;2001年10月6日至2008年1月1日前的工作年限不計算經濟補償年限;2008年以后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按照本單位實際工作年限支付。
(作者單位:中石油川慶鉆探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