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苑
摘要: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自古以來便從未間斷過文化交流。從禮儀文化、服裝飾品,到衣食住行、建筑制造,中國與日本雖然秉承了同一文化根源,但在不同的地域特色及思維引導下,卻發展出十分迥異的文化特色。在此其中,單就色彩文化的發展來看,中國與日本在色彩象征性的認知上存在著大相徑庭的理解。對此,本文為探究不同地域下文化思維體系的差異對色彩認知的異同,選擇極具代表性的“白”與“紅”二色,探究其在中日文化體系中象征性的差異,以此來說明同一文化根源發展下,地域不同造就的思想意識差異。
關鍵詞:色彩象征;紅色;白色;意蘊解讀
色彩是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能力,其豐富了人類的世界,推動了人類的審美發展,同時也承載了人類的意識思想。據生物學家調查了解,人類肉眼可識別的色彩范圍大概在50萬至100萬色之間。而這其中,真正被人類命名并賦予特定意蘊的色彩十分有限。不過,即使賦予色彩不同的意蘊與內涵,這種人類主觀意識上的唯心行為也并非世界通理,就文化差異與文化特點進行研究便可發現,不同地域在文化發展的差異下其對色彩賦予的意蘊也有所不同。對此,為充分探究地域文化差異對色彩認知與意蘊附加的實際影響,本文選擇極具代表性的“白”與“紅”二色,以文化關系存在千絲萬縷聯系的中日兩國為研究對象,探究二色與中日兩國中的意蘊象征,以此來說明不同地域下賦予色彩的意蘊存在著怎樣本質性的差異。
一、中國色彩象征性解讀——以“白”與“紅”為例
在中國,色彩的象征特性由來已久,人們利用人類對色彩的敏感度來賦予色彩別具一格的意蘊,甚至借助其來劃分等級制度。而這其中,中國思維體系下對“白”與“紅”的理解有著獨到的見解,具體來說二者的象征意義大體如下:
(一)中國“白”的象征意義
在原始的基礎社會中,白色在中國人的眼中有“純潔無暇”之意,其往往描繪人性的善良與正義。在屈原所著《九章·懷沙》中便有這樣一句話“變白以黑兮,倒上為下”,這其中的白便代指正氣、美好與光明。此外,翻閱成語字典中關于白的詞語,諸如白皙、白嫩等都是用來形容女性較好容顏與美麗肌膚的詞語,人們對“白”的理解還原于其色彩的純凈。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白色在中國象征意識形態中卻不簡單僅存在美好的一面。其實,了解現代中國人思維體系構成不難發現,在如今的社會中,白色雖然仍然存在美好的代指,但更多的時間里其是屬于忌諱性色彩。例如,雖然現代人婚禮中會著白婚紗進行典禮儀式,但更為傳統的結婚典禮上白色是極為忌諱的顏色。相對的,在葬禮之上,白色則是主要的祭奠顏色,披麻戴孝需要捆扎白麻布,頭戴白麻帽,并將葬禮代稱為“白事”。此外,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接引死亡的使者便是身穿黑袍與白袍,被人稱為“黑白無常”的二鬼。由此可見,白色在中國人的眼中與死亡是不可分割的。其實,形成中國人如此觀念的原因不難分析,在封建統治時期,人們經歷戰爭與瘟疫的幾率十分高,在面對死去親人失去血色,慘白冰冷的尸體時,白色便成為了死亡、無生命的象征。此外,白色在古代色彩階級地位中屬于平民的色彩,因此很多代指性詞語都與白色有關,例如“白丁”、“白衣”等均是指代平民及沒有功名者。總體來說,在中國的思維體系中,白色意蘊象征較為沉重,偏向于指代平民或忌諱性事宜。
(二)中國“紅”的象征意義
相較于白色,“紅”在中國人的生命中卻呈現出全然不同的象征意義。對此,率先認知紅色能促使人聯想的事物,其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火焰與鮮血,這些在普通人的意識中并不全然是積極美好的畫面,但對中國人而言,“紅”卻是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動力,是詮釋著國家意蘊的象征。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對太陽的崇拜便根深蒂固,“赤炎如火”成為尊貴而強悍的象征,其成為了炎帝部族的圖騰,延續千年,融匯在中國人的血肉之中。因此,古時候凡逢迎婚嫁娶,無論是嫁女兒的一方,還是娶媳婦的一方,都會以紅色裝點家飾,并于婚房中明紅燭至天亮,以此寓意日子紅紅火火,長長久久。相對的,每逢過年時節,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點燈籠,以紅色的喜慶跡象來祛除邪祟鬼魅。當然,中國人喜歡紅色不僅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其在詞匯編造時也下足了功夫,因此,無論是祝福生意“紅火”,還是形容女子“紅顏”都是極為積極正面的詞語,其中充滿了贊美與期盼之一,亦如中國人親切友善的性情。
此外,紅色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富貴吉祥的代名詞,杜甫于詩中所云的“朱門酒肉臭”便借由“朱門”代指富貴人家,由此也可明晰“紅”在古代色彩象征上的地位與價值。此外,“紅”在中國人心目中也具備忠義、忠誠之意,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其詩中便留有“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其中丹心即“紅心”,文天祥以“紅心”明志,表達其不屈忠義之情。之后,隨著帝制被推翻,中國共產黨帶領國民迎來了社會主義的新時期,以中央政府為領導的新領導集團亦稱呼自身為紅色政權,其繼承了中國千年文化傳承下對“紅”的認知,以光明、偉大、忠誠及熱忱為代表,展現著中國人對“紅”的無盡熱愛。
二、日本色彩象征性解讀——以“白”與“紅”為例
在了解了中國在色彩象征上對“白”與“紅”的認知后,再觀日本于色彩象征上對“白”與“紅”的理解,其具體可歸納為如下內容:
(一)日本“白”的象征意義
中國與日本文化一脈相承,在某些事物的基礎認知上自然擁有相似之處,因此,在日本的文化體系中,“白”是至高無上的,純潔無暇的象征。然而,與中國對“白”的忌諱不同,日本原生于島嶼之上,其一切皆有自然所賜,對自然的崇拜與熱愛,促使日本傳統思想以“月雪花”為基礎內核,因此看待生死較為豁達,對“白”的鐘愛也源于自然。以此為基礎,日本的國旗底色以白為基礎,正如其以“日升之地”命名國家一樣,日本將紅日映于白晝之上便形成了自己國家的標志。
基于對白的憧憬與喜愛,日本人在很多地方均利用“白”來代指尊貴。其中,形容優秀的人才以“白眉”代指,而勝利的符號的以“白星”標識,甚至在結婚典禮上,新娘所著之服也被稱為“白無垢”。不僅如此,日本人對“白”的喜愛猶如中國人對“紅”的執著一般,無論是供奉神明的器物、亦或是侍奉神明的神職人員,其均要純潔無暇,均要為“白色”。對此,進一步了解日本的信仰體系后不難看出,日本對于白色的喜愛異常執著,為神明修繕的房屋需以白砂鋪就“神路”;奈良時期甚至將白色定位天子的專有服飾色彩;武士們為表明擁有崇高的武士精神,也經常著白色基調的服飾;而日本女性則會在臉上涂上厚厚的白粉來表現美麗,這種化妝方式于現代的歌舞伎表演中仍然沿用。
總體來說,在日本,同樣被視為“純潔”象征的“白”深深地受到了日本人的喜愛,他們崇尚“白”的高潔,欣賞“白”的美麗,并將“白”神話與內涵化后融入到自己民族的生活體系之中。
(二)日本“紅”的象征意義
相較于日本對“白”象征意義的理解,日本在“紅”的象征理解上與中國對“白”的矛盾意識有異曲同工之處。在日本,對于紅色擁有忌諱及崇尚兩種截然相反的認知。其中,《古事記》中認定“紅色是帶來死亡的色彩”,因此在中國文化流入日本之前,日本將紅色視為禁忌,嚴謹在住宅、神社及宮廷中進行裝飾。
然而,在中國文化流入日本之后,由于中國對紅色狂熱信仰感染了日本,促使日本對于紅色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在日本對“紅”的認知轉變中,紅色被賦予了神圣之力,可消除禍患,保佑人們平安。自此,士兵在出征打仗之時必將系上紅色腰帶;漁民在出海打漁之前,也要涂紅土并著紅內衣。后來,紅色逐步被日本重視,甚至出現了“紅色治療”這類醫治病人的方法,讓生有疾病的人穿著紅衣,并在室內掛上紅帳,吃紅豆飯以此來祛除病患。到了平安時期,紅色更加收到國家的重視,受中國影響,天皇的玉璽開始啟用朱印,而平安時期興起的陰陽術中,巫女的著裝也以白褂紅裙為主。
不過,后來右大臣菅原道因財政原因停止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國,來自中國的思想與意識對日本思維的影響逐漸減弱,由中國帶動起的紅色崇拜也日漸沉淀,不再以流行姿態出現。然而,即使如此,日本對“紅”的認知也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災禍禁忌印象。因此,在數個世紀之后,日本本土中諸多的神社、廟宇也不再忌諱紅色裝飾,直至如今,伏見稻荷神社中的千鳥居仍以其朱色長廊的姿態迎接著世界各地的觀光游客,而以“紅白”為名的歌會也一直時日本人守歲跨年時必然觀看的節目。
三、中日兩國色彩象征性認知形成研究
綜上所述,中日兩國的文化雖然一脈相承,但是其在色彩理解與詮釋上卻擁有截然不同的認知。其中,單以“白”與“紅”而論,兩國人民對“白”與“紅”的理解變有迥異的差別。對此,深入了解中日兩國在色彩象征性認知上的形成過程,二者對色彩認知的機理相似性與感官差異性決定了“白”與“紅”詮釋象征性的差異。因此,本文比較中日兩國色彩象征性認知的特點,就其相似性與差異性進行研究,總結內容如下:
其一,中日兩國色彩象征性的機理相似性。分析“白”與“紅”色彩象征性的特點后不難看出,中日兩國在確定自身對“白”與“紅”的理解上其構成機理十分相似,均源自于人心的感悟與思想。其中,針對“白”,中日兩國都能感受其“純潔”與“無暇”,因此對“白”的機理認知基本相同。相對的,兩國人對“紅”的認知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熱烈”、“鮮紅”是兩個國家對“紅”的共同認知,在這一點上兩國都沒有任何異議。由此可見,對色彩的最初認知取決于機理上的感受,第一時間的印象在人類意識中擁有共性,是所有生物體面對同一色彩后產生的共同意識。
其二,中日兩國色彩象征性的感官差異性。人類對色彩的認知在機理驅使下形成相似性的基礎上,其感官上的差異認知則促使同一機理認知產生不同的解讀方式。例如,在日本人心中,最初的“紅”雖然是“熱烈”且“鮮紅”的,但它與毀滅自然的火,人類流失的鮮血一樣預示著不詳;相對的,中國在理解“白”的時候也擁有同樣的感官解讀,其認可并肯定了白的“純潔無暇”,但同時也解讀出生命流失后的慘白與冰冷,因此,在中國“白”即使再“無暇”也無法獲得人類的崇拜。由此可見,相較于機理相似性認知的覺醒,感官差異性的解讀決定了人類賦予色彩的意蘊差異,其雖然可受到來自外來文化的影響而有所改變,但是其原本闡釋的是人心最為真實的思想與內涵。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日兩國雖然在文化上隸屬于同一脈,但其在具體發展中卻呈現出全然不同的特征。單就色彩象征性的解讀上就各有不同,更何況其他的文化禮儀、思維認知。不過,隨著世界一體化,經濟一體化與文化一體化的不斷深化,各國之間的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磨合交流日漸加劇,從日本對“紅”的態度轉變便可明晰,在未來的發展之中,色彩詮釋意蘊雖不會脫離其基本意向,但在文化交融過程中必將有所改變,以此來配合世界發展趨勢,配合文化交融現狀。
【參考文獻】
[1]羅俊超.白色と紅色から見た中日の伝統文化相違——高貴の観念を中心として[J].科技視界,2015(13):186-187.
[2]山田奈々.中日文化の色彩観——色の意味をめぐる議論を象徴する[J].一番日本語,2016(01):113-118.
[3]鐵軍.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06).
[4]林明懷,陳明輝.從文學作品中的顏色詞看中日色彩文化——以紅白為中心[J].海外英語,2016(01):181-182.
[5]陶魏青.中日基本顏色詞的異同分析——以“紅”、“白”為中心[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01):169-171.
[6]李佳橋.中日基本色彩詞的對比分析——以紅、白、黑為中心[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5(08):127.
[7]季慶芝.中日色彩文化含義的比較——以“紅、白、青”為中心[J].科技信息,2015(18):164-166.
[8]劉容.中日跨文化交際中色彩使用的差異——以服飾、禮品為例[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5(04):18-20.
[9]張悅.中日色彩詞語語義對比初探——以“黑”、“白”為中心[J].現代經濟信息,2015(23):380-381.
[10]王保田,李健雄.社會語言學視閾下的中日色彩語碼考察研究——以紫色為例[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82-87.
[11]陳永華.禪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種載體——從中日茶道的淵源、特點談起[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46-50.
[12]郝祥滿.中日文化交流與中日關系——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為中心[J].日本問題研究,2015(01):154-160.
[13]田少煦,徐麗君.中日色彩文化比較:基于民族心理的色彩意象[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4):13-18.
[14]馬輝.中日色彩詞的象征意義及中日民族性格的對比——以“紅、黃、白、青、黑”為中心[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4):136-137.
[15]羅玉玲.關于中日文化中的色彩觀—圍繞色彩象征意義的探討[J].社會科學論壇,2016(09):54-63.